同心共筑贫困家庭的“希望工程”

编者按 希望工程人尽皆知,实施31年来,爱心托起千万学子和家庭的希望,助学成就了他们平凡而又灿烂的未来。精准实施教育扶贫,培养好贫困学子,点燃贫困家庭的未来,是贫困家庭的“希望工程”。“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已成为全社会共识,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培养一个学生,脱贫一个家庭,正在大别山这块的红土地上开花结果。

六安市金安区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北麓,国土面积1657平方千米,人口88.7万,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区。2014年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5万户8.39万人,贫困发生率12.23%,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39万人,占全区学生总数的14%,基础条件薄弱,贫困发生率较高,区位优势不明显。但勤劳而朴实的老区人民不等、不靠,理思路,谋出路,坚持“发展为金,民生为安”的理念,阔步迈进高速发展的小康之路,产业、就业、健康、教育、兜底保障等政策综合发力。走进金安区,不论是偏远的农村,还是繁华的城镇,目之所及,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最优美的环境是学校,最有生机的地方是学校。

因人施策 一人一策 精准施策

“再难,也要让孩子把书念出来,上大学了,全家就有指望了。”家住张店镇左大桥村的小明(化名)的爷爷说,孙子于2019年高考415分,目前在复读,他在租房陪读。10年前得胃癌,现保守治疗,家里主要靠政府扶贫和收废品维持生活。小明的父母智障,在家里,镇村对该户格外关照,低保兜底等政策应享尽享,邻居应帮尽帮。在学校,每学期可直接免除学费700元,国家助学金和校内资助还能领到1850元。班主任叶老师说,像小明这样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班里有11个,在校主要是生活开支,班级就像个大家庭,教师和同学格外关心他们,生活上帮助打饭冲水,学习上释疑解惑,他今年一本很有希望的。

像小明这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金安区按照“全覆盖,最高档,无遗漏,可叠加,全记录”要求,从2016年3月起,组织500人次进村入户历时一个多月,准确摸清教育扶贫对象“家底”,量身订做符合区情的教育扶贫政策。同时,强化政策宣传,印制图文并茂的宣传单、视频,通过帮扶人和教师实行“面对面,点对点”的宣传,确保政策家喻户晓,并精准落实各项资助,累计拨付1.1亿元,受益学生12万人次,每年在六安市考评中位居前列。

实施“提标扩面”和素质教育提升工程。实施幼儿资助提标、义务段和高中、中职扩面,更加倾向于贫困弱势群体,同时加大校内资助力度。自2016年起实施了两期素质教育提升工程行动计划。通过打造校园文化、推进师德建设、强化学校管理、深化课改,旨在提升育人质量。建立两支队伍,完善“三制四单”工作机制。各单位建立教育扶贫经办人专业化队伍,以及局领导包片、机关干部包乡镇校、学校和教师包户的网格化队伍;完善“三制四单”工作机制,“三制”即包保制、推进机制、问责机制;“四单”即宣传单、短信单、告知单、明白单,健全周计划、月安排制度,来推进教育扶贫工作。

同时,因人施策,一人一策,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性化关爱。采取教师结对帮扶全覆盖,学习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多方面、全方位锻炼能力;生活上,培养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种下红色基因;品行上,开展励志教育,培养胸怀全局、拼搏进取的品质;心理上,培养人穷志不穷,敢担当、奋发有为的正能量。

同心共筑贫困家庭的“希望工程”

联防联控 不让一个孩子因残因贫失学辍学

家住张店镇双庙村的智障儿童小文(化名)的妈妈逢人便说:“老师来送教后,孩子进步很大,现在不仅认识了许多字,简单的算术也会了,而且多动症的毛病也好了很多。非常感谢老师们。”

像这样“送教上门”的孩子,金安区还有160人。如何做到不漏一人?如何知晓送教的效果?该区教育局教育股的汪俊介绍,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区政府实行联防联控,落实镇、村、学校责任,学校每学期初按户籍和校籍双线排查,配合问题学籍治理,针对不能到校上学的“三残”儿童开展“送教上门”全覆盖。实行“一生一案”,落实动态管理、量体裁衣,让他们和正常孩子一样学习和生活。

在精准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外,各校还创新扶贫思维,多举措扶志立人、育智成才,毛坦厂中学地处大山深处,有近80%的在校生来自农村或偏远地区,很多学生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家庭较为贫困,典型的“平民教育”。在精准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外,还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定的生活补助,近年来资助约1500万元惠及6600名学生,同时凝聚社会力量资助,近年社会各界资助134万元惠及380名学生。帮助暂无工作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长到校内餐厅、宿舍管理部等部门就业。在物质帮扶的同时,更注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激励。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微笑教育工作站),编印心理健康刊物《心视野》,专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设“心灵驿站”,多种途径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和疏导。通过举行“资助育人,感恩励志”、“红色六安”宣讲、主题团课、邀请优秀毕业生返校现身说法等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励志、感恩和革命传统教育,激励他们志存高远,积极进取,努力成才。

同时,该校全面实施智力扶贫包保制,确保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有包保教师。针对包保户实行工作量化和因人施策,每周对包保学生不少于一次的谈心、辅导,及时掌握包保学生的心理动态,从学习辅导、行为引导、人生指导等多个方面入手,把爱心、诚心、暖心送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促使他们的思想品德、学习能力、行为习惯等向好、向优发展,综合素养、个性发展、生活能力等不断得到提升。这些举措滋润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贫困家庭的“心田”,大大提升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知识改变命运”的内因,为贫困家庭打开了通向希望的大门。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实现由量变到质变

家住孙岗镇青龙村的小丽(化名),毛坦厂中学2019届毕业生,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始终写在脸上,很难想象,她有个不幸的家庭,父母双亡,一直和七十多岁、年老体弱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因家庭困难,学校免除了所有费用,每学期还享受国家助学金和校内资助1850元,在家里,小丽就像小大人,挑起生活的重担。帮扶人雷老师说孩子争气,高考600分,“她想学医,造福更多的人……”所以选择上安徽医科大学八年本硕连读。通知书来后,七千多元的学费让她犯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好心人资助了她每学期5000元,一次性打了一万元,雷老师帮她办理了生源地助学贷款,又购置了行李箱和生活必需品,开学亲自送她去学校。感谢雷老师和好心人,从生活到学习,从关心到成长,想得太多了,我唯有好好学习,将来帮助更多的人。小丽坚定地说。

像小丽这样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考取大学,该区每年有近1000人,“培养一个学生,脱贫一个家庭”,教育扶贫由量变到质变。

近年来,该区农村累计投入7.53亿元,其中“全面改薄”投资2.9亿元,实施项目314个,建设面积40.4万平方米。实施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学前教育项目170个,建设面积8.9万平方米,投入0.5亿元。城区新建、改扩建公办学校14所,新建校舍23.4万平方米,投入5.73亿元。

善谋者胜,远谋者兴。学校硬件改善了,管理也要提升,2016年起全区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工程。以活动和示范校创建为抓手,实行城乡学校结对共建,以“请进来,走出去”拓展校长和教师视野,以师德师风为抓手盘活教师资源,让教师在教研中成长,让学生在活动中锤炼,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同心共筑贫困家庭的“希望工程”

通讯员 张旭 本报记者 韦玉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