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首富、红顶商人胡雪岩是怎样一个人,他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

白话历史君


有人说,胡雪岩没什么了不起!

我不知道一个人,从普通小伙计成长为一代巨富,红顶商人,这算不算了不起?个中艰辛危险,岂是你一句“白手套”就能否定的?

我觉得如此轻描淡写的去否定别人的成就,不太好,容易教坏小孩子的!

厚德方能载物

胡雪岩出身贫寒,祖上三代皆为“贫下中农”,在他8岁时,父亲深染重病撒手人寰,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从那时起,8岁大的胡雪岩便成为了“专业放牛娃”,替农户放牛赚些小钱贴补家用。

胡雪岩自幼机敏胆大,非比寻常。

一次,一个同龄的孩子在玩耍时不慎跌入水沟,其他的孩子均吓得魂飞魄散,唯独胡雪岩,抓着树枝攀下水沟,勇敢的将那孩子救了上来并送回了家。

街坊四邻纷纷夸赞胡雪岩勇敢、懂事。胡雪岩的母亲听后高兴的泣不成声,看见母亲高兴的泪水,这个不满十岁的孩子第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

不卑不亢,生财有道

荒烟蔓草的年代,没有背景,没有文化的乡下穷孩子,他们的命运只有日复一日的通过辛勤的劳作,换取仅仅足够填饱肚子的微薄酬劳……

此时,已经13岁的胡雪岩,没有受过一天正规的文化教育,放牛、捡牛粪是便他童年的全部。

但胡雪岩是幸运的,因为他拥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他的母亲从小便教会了他,什么是“不卑不亢,生财有道”,正是这八个字,影响了胡雪岩的一生。 13岁那年,胡雪岩在放牛的路上,捡到了一个装满了金银财宝的包裹。

他心中明白,这笔从天而降的财富,会使家里的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但他依然选择了坚守母亲的教诲……13岁的胡雪岩将牛绑在树上,自己坐在捡到包袱的亭子中,死死的保住包袱,生怕别人会抢走,就这样一直等到天黑,包裹的主人才匆忙的赶回亭子取走包袱。 包裹的主人姓蒋,是一位杂粮店的老板,老板见13岁的胡雪岩小小年纪便懂得拾金不昧,甚是喜欢,便收了他作学徒…

胡雪岩高兴的手舞足蹈,蹦蹦跳跳的跑回家,告诉母亲这个好消息。

此时,血红的夕阳洒在雄伟如龙的山峰上,奇迹在沉默与平凡中酝酿,成王败寇的铁则在机遇面前不值一提,晚清商业之王胡雪岩,在这一刻得到了重生。 天道酬勤,莫欺少年穷

胡雪岩13岁离家,在“蒋家粮行”中作学徒,

他从负责搬运粮食的小工,到看穿粮行的进贱卖贵、制造差价、整体运作的小管家,仅仅用了两年时间。

胡雪岩15岁时,蒋先生自知“浅水难困龙”,便推荐他到一家火腿店去作学徒,胡雪岩不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他吃苦能干、任劳任怨、品德优良,很快便得到老板的信任,老板给予他自主打理部分生意的权力。

但胡雪岩并没有满足现状,在偶然间接触了钱庄老板之后,他开始向往“腰缠万贯”的生活方式,他立志要进钱庄谋事。

19岁的胡雪岩进了钱庄做学徒,他从砍柴烧火端尿壶做起,一步一个脚印,一干就是八年!

在这八年里,他学会了察言观色、阿谀奉承,其他人要不回来的死帐,在他手中却总能“起死回生”,钱庄老板也从不吝啬对他的夸奖。 钱庄老板膝下无子,临终前决定将钱庄交给胡雪岩继承,那一年胡雪岩才27岁。

胡雪岩接手了钱庄后,开始建设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粮行”、“丝行”、“茶行”、“酒楼”他的生意涉及各种行业,并一度在江浙地区呈“商业垄断”的态势,37岁的胡雪岩从一个乡下的放牛娃,一步一步走上了富可敌国的“浙江商圣”。


成于左宗棠,败于李鸿章

胡雪岩是一匹在银月下咆哮的苍狼,商业场是他的草原,也是他的天堂。

但随着野心的不断膨胀,他逐渐踏入了龙争虎斗的官场,胡雪岩先后结识了杭州知府王有龄与浙江巡抚左宗棠,

1862年,胡雪岩被左宗棠提拔为江浙财务总管,主管政府军队的粮饷供应和武器供给,在胡雪岩的大力运作下,左宗棠得到了十分充裕的军备物资,一举拿下了被太平天国占领的杭州城。

1877年,胡雪岩将自己的全部家产作为抵押,向外国银行借来了1870万两白银,帮助国库空空如也的大清朝收服了新疆,为祖国的领土完整付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882年,国外企图利用经济战控制大清朝的财政收支,胡雪岩凭借着雄厚的财力,在与国外势力的几次商业交锋中均占据上风。

但左宗棠的死对头北洋大臣李鸿章以权谋事,暗中捣鬼,使胡雪岩瞬间亏损了近1000万两白银,那些投资胡雪岩钱庄的财主纷纷找上门要账,虽然胡雪岩变买了大部分的房产、地产还清了欠款,但向来习惯“卸磨杀驴”的清政府将贸易战失败的原因扣在了胡雪岩的头上,不仅罢免了他的官职,还将他最后的一点财产查封没收。

1885年,胡雪岩在安徽老家中去世,享年61岁。


白话历史君


提起清末商界中的大鳄,就不得不让人想起素有“红顶商人”之称的胡雪岩。鼎盛时期,胡雪岩坐拥千万家产,一时间名动公卿。

可惜好景不长,这位曾经的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却在晚年一贫如洗。那么,胡雪岩一生兴衰起伏的原因是什么?在胡雪岩兴衰的背后,又是否有什么不足为外人道的奥秘呢?

01、杭州守与失

胡雪岩的发迹,始于王有龄。

在王有龄还是“候补浙江盐大使”的时候,胡雪岩便慧眼识人,为囊中羞涩的王有龄雪中送炭,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支持。

后来,王有龄一路青云直上,官至浙江巡抚。发达后,王有龄没有忘记胡雪岩的恩情,他将政府的业务委托给胡雪岩代理。小到钱庄药店,大到军粮漕运,通通让胡雪岩垄断经营,甚至还提供了政策性贷款,并且不收分文利息。

靠着王有龄的关照,胡雪岩的生意蒸蒸日上,钱庄的分号越开越多。日进斗金的同时,胡雪岩也渐渐地有了名气,俨然一颗业界新星。

为了感谢王有龄的照顾,胡雪岩提出替王有龄筹集粮草,以便应对围攻杭州的太平军。

然而,胡雪岩不会想到,这一次的出城筹粮,却让他的命运发生了惊天的变化。

胡雪岩走后不久,太平军就攻克了浙江。王有龄丧失城池,羞愧自尽。

靠山一倒,胡雪岩的商业帝国风雨飘摇。胡雪岩看着杭州城中连天的烽火,轻轻的叹了口气。

胡雪岩明白,让他陷入危机的人不是眼下杀得兴起的太平军,而是左宗棠。

因为,当时左宗棠的部队就屯扎在安徽,他只需要稍微援助一下王有龄,杭州城就能守住了。

或许有人会问,左宗棠的部队近在咫尺,他为何不去解杭州之围呢?如果杭州城没事,那王有龄也不用死了。

这就牵扯到清廷官场的派系之争了。左宗棠是曾国藩湘军派的人,而王有龄所在的派系,却是湘军派的竞争者和政敌何桂清派系。太平天国在江浙闹得火热,曾、何对江浙的争夺也是火热。

正因如此,虽然王有龄急切盼望湘军东援,他甚至血书“鹄候大援”四字,向驻守在安庆的曾国藩求救。但曾国藩依旧严令离杭州不远的左宗棠勒马观变。

总之,曾国藩早就垂涎浙江,他就是要坐视太平军消灭王有龄,自己再夺回浙江地盘,不但可掌控一大块新地盘,还可靠着收复失地来立功。

因此,曾国藩对异己派系的王有龄的血书十分冷漠,却假惺惺的哀叹一番:“遥望杭州,鞭长莫及,忧灼奈何!”

世人都觉得商场险恶,但对于这一众晚清名臣来说,官场上的派系之争可一点也不比商场中的经营来得轻松。

02、改换门庭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胡雪岩也成了这场派系之争的牺牲品。好在胡雪岩是见惯了大风大浪的人,他稍一思索,便想到了一条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妙计。

胡雪岩主动去找了左宗棠,提出愿将自己筹集到的粮草送给左宗棠劳军。这条计策果然十分管用,左宗棠对胡雪岩的慷慨解囊感激不尽,二人遂引为莫逆之交。

而后,胡雪岩又利用自己做生意结识外国人的便利,与外国军官一起为左宗棠训练了一支用洋枪洋炮全副武装的“常捷军”,用来配合清军攻打太平天国。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为了答谢胡雪岩,左宗棠让胡雪岩做总管,独家经营整个浙江的钱粮军饷。

此外,左宗棠还将清军攻克浙江后的战利品,全部存在胡雪岩的钱庄中。靠着这笔巨额存款,胡雪岩的生意以几何倍数迅速扩张。短短几年,胡雪岩就开设了二十余处阜康银号,而且还兼营了药材、丝茶等生意,整个江浙的商业,尽在胡雪岩掌中。

胡雪岩的事业就此迎来了腾飞,鼎盛时,他的资产高达二千万两白银,是名副其实的首富。

巨额的财富也带给胡雪岩巨大的商誉,他的钱庄成了官账公款的指定存放地点,甚至一些朝臣官军私人的财产,也都存放在胡雪岩的钱庄里。

胡雪岩明白,自己能有今天的风光离不开左宗棠的帮助。作为商人,胡雪岩深谙互利互惠合作双赢的道理,他也一直在寻找机会回报左宗棠。

机会还真让胡雪岩找到了。1873年,左宗棠奉命收复新疆,但军费不足。清廷原本想向洋人借钱充当军费,哪知洋人却不愿与清廷做交易,结果就连恭亲王出面都借不到银子,西征之事顿成困局。

胡雪岩听说后,毅然请缨筹集军饷,他以自身良好的信誉以及浙江海关的收入作抵押,终于从洋人手上借来了1870万两银子,成全了左宗棠的西征。

左宗棠大军出发时,胡雪岩又将自己胡庆余堂生产的“诸葛行军散”、“胡氏避瘟丹”等等珍贵药材送给左宗棠的军队,以保证西征大军行军途中万事无虞。

胡雪岩的支持,左宗棠都记在心里。凯旋而归后,左宗棠立刻向慈禧举荐了胡雪岩,于是胡雪岩因为辅助左宗棠的功劳,被授予布政使衔(三品),赏穿黄马褂、官帽上可带二品红色顶戴,并总办“四省公库”。

胡雪岩的事业就此达到全盛,他旗下的胡庆余堂资本高达二百八十余万两,与北京的同仁堂南北辉映,以至留下了“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的传说。

这期间也正是左宗棠得势的时期。新疆收复后,左宗棠官至两江总督,其门生故吏也多有提拔重用,一时间风头无两。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胡雪岩但见荣华富贵滚滚而来,三公九卿颔首低眉,真是江山拱手,为君一笑。

然而,无限风光的背后往往是深不可测的悬崖。左宗棠独领风骚让李鸿章嫉恨不已,再加上左李二人为了疆防海防之争闹得水火不容,这使李鸿章早已视左宗棠为头号政敌。

李鸿章深知,想要扳倒左宗棠,首先要拿下左宗棠的“钱袋子”胡雪岩。于是,李鸿章决定从胡雪岩下手,打压左宗棠。

03、再次失势

1882年,胡雪岩斥巨资在上海开办蚕丝厂。为了击败洋人对生丝市场的操纵,胡雪岩高价收购百姓手中生丝数百万担,以期形成垄断拿下生丝定价权。

哪知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胡雪岩即将成功的时候,中法战争打响了,更倒霉的是,当年正遇到欧洲意大利的生丝大丰收,市场行情顿时变化。这一来胜负易位,胡雪岩就落了下风。

李鸿章便在此时出手了,他抓住胡雪岩生丝库存过高的机会,利用职权让胡雪岩的工厂无法开工生产,迫使胡雪岩不得不将生丝贱卖,直接导致胡雪岩巨亏一千万两白银。

紧接着,李鸿章趁胡雪岩巨亏之后资金周转不灵的机会,又拖延清廷到期的一笔八十万两的贷款不还,而这笔贷款的担保人,正是胡雪岩。

清廷不还钱,胡雪岩作为保人只能卖了自己手中几处矿场,替清廷把这笔贷款补上。此举正中李鸿章下怀,李鸿章马上安排人四下散布胡雪岩家里闹钱荒的消息。

不明真相的百姓纷纷去胡雪岩的钱庄取钱,从而引发了一场大挤兑,重压之下,胡氏各地的“阜康钱庄”纷纷倒闭。

然而,胡雪岩的钱庄里还有不少朝中要员的私产,结果引发连锁反应,一度连大学士文煜和恭亲王放在胡雪岩处的钱都取不出来了。

胡雪岩只得变卖资产来赔偿朝中大员的损失。墙倒众人推,不少人借机大肆吞没胡雪岩的资产,比如胡雪岩价值数百万两银子的胡庆余堂,就被文煜以区区十八万的低价购去。

可惜,纵使胡雪岩全力弥补,还是没能躲开朝廷的制裁。此时左宗棠已死,朝中再也没有能为胡雪岩说话的人。最终,胡雪岩的财产全部被查封,他本人在贫病交加中盍然而逝。

胡雪岩一生的兴衰沉浮,正是晚清官场风云变幻的一个缩影。大时代下,小人物个人的努力常常受限于时代潮流。譬如胡雪岩,纵使机巧百变经营有道,也依然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前进,最终顺应了时代的步伐,成为了与时代潮流相依相伴的一部分。

而晚清官场的权力之争又何尝不是时代的洪流的一部分呢,那一幕幕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人事变化,只不过是一轮又一轮新的宿命罢了。



水墨鄂州


胡雪岩(1823-1885),本名胡光墉,字雪岩,安徽徽州绩溪人,13岁起便移居浙江杭州。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徽商杰出的代表人物。

关于胡雪岩的经营经验,有几个方面值得特别注意的:

首先,胡雪岩办钱庄,公开成“官商”。胡雪岩创办了“阜康钱庄”,并使“阜康钱庄”,超越于一般钱庄,一般钱庄经常注意与官方拉开距离,与官方是一种不是直接联合的,主要的经营对象是商界人士,而“阜康钱庄”却是主动积极地与官方发生关系,它有两大特殊资金来源:一是数额十分巨大的委托理财的资金,主要是来自于为官商进行利益输送服务;二是巨额公款,早期为杭州的官员运作资金,后来,帮助运作“西征借款”,当然,也有其他的公款存款和汇款等。胡雪岩打“时间差”,利用官方巨款,腾移挪用赚息,胡雪岩还利用复杂庞大政府机构和官员的关系网,运作各种名目的公款存款和汇兑等。

其次,胡雪岩为左宗棠筹集西征经费,从中获利。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时,每年出关粮运经费约计达白银二百余万两,加上西征军官兵的饷银,每年共需经费八百余万两白银,而这一巨大的官银,主要是由胡雪岩的“阜康钱庄”来运作的。胡雪岩曾出面向英国渣打银行借款,并以江苏、浙江、广东海关收入为担保,为西征筹得第一笔借款二百万两,开中国政府商借外债之先例。此后,他依照此法,并以自己在上海滩商场的信誉作担保,先后四次出面向汇丰银行等英国财团借得总计白银1595万两,为左宗棠基本解决了西征的经费问题。这是当时非常大胆的“官银私理”胡雪岩成了晚晴最著名的“官商”,不过,最后他也倒在这“官商”的冒险行动上,倒在为西征筹款腾移挪用官银上。

再次,胡雪岩在经营上坚持务实“戒欺”。他曾亲笔跋文“戒欺”一匾,高悬于厅堂之上,奉为“胡庆余堂”的店训。“戒欺”即“是乃仁术”“真不二价”“顾客乃养命之源”等经营理念的集中体现,其实,胡雪岩是竭力在打造“诚信”的经营信誉。其“戒欺”的匾额强调的是:“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戒欺”还要求在生产上应“采办务真,修制务精”。“真”即是强调入药的药材力求“道地”,从源头就优选药材质地;“精”是精益求精,店员要敬业,制药要精细。  胡庆余堂坚持药童叟无欺,只卖一个价,胡雪岩将“顾客乃养命之源”写入店规,教育员工:顾客乃衣食父母。


文城观点


胡雪岩的一生其实就是晚期徽商真实写照,所谓红顶商人其实就是有文化善投机依附权贵,徽商这个红顶子商人群体最终随着王朝没落退出历史舞台。

胡雪岩一生传奇悲情,做为徽商中杰出代表为左宗棠收复西北鞍前马后提供钱粮功不可没,因为李左政见不合被盛勾结李鸿章清算其实是替左宗棠挡枪,够冤。所谓捐钱买个红顶子也是徽商当时普遍现象实属社会无奈之举。


苍茫大地一棵草


鲁迅先生评价胡雪岩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位商人”,意思是要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才可能出现这样的一种亦官、亦商、亦权、亦钱的角色。往后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体制的进一步完善,这一类角色肯定再不可能重现。

至于胡雪岩的成功之路,正是因为富有传奇色彩,因此,一百多年以来,广被大家所津津乐道。毕竟他是从一个没有文化、没有背景、更没有资本的草根起家,通过几十年的不断打拼,成了中国首富,但他这种空手套白狼的成功之路,必须具备了以下几大条件:

初试牛刀,乱世涌现英雄

在胡雪岩将要成功的那个时代,如火如荼的太平天国占据了中国的半壁江山,而且这些地处中国的东南半壁,历史上的财赋之地,大清朝的财政收入大半多都是靠这一边源源不断地提供。这个仗一打,各条水路、陆路都封锁,全国动员各地兴办团练,全国顿时乱成了一锅粥,太平军所到之处,干的事情就是打土豪、分田地,打那些有钱人家的财富全部收缴进了圣库,可怜那些祖上积累下巨额财产的人,一夜之间成了穷光蛋,这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那些富豪面对这种局面,自然是担惊受怕,但官员们的财物不能随身携带,需要找一个地方暂时存放,这个时候,他通过王有龄的靠山起家具有准官方背景的阜康钱庄,成了这些人唯一的选择,特别是那些在上海避乱的一批富家公子,存在阜康账上的白银有二百零二万两,这笔钱后来成为胡雪岩涉足当铺生意的本金。

当然,有了钱还得让钱生仔,何桂清、王有龄督办团练抵抗太平军,筹措粮饷,兵荒马乱的年代,有时钱没有用,没有饭吃才是头等大事,而胡雪岩最厉害的一招,还是能筹集粮食,帮助他们养军队,这样一样,自然而然就财源茂盛了。咸丰十年王有龄升任浙江巡抚,胡雪岩被委任为浙江粮台,一来获准独家经理省库官款,等于把浙江一省的财政垄断在了自己手里;可惜好景不长,太平军李秀成部在次年围攻杭州,城中在绝粮的情况下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为了扭转劣势,王有龄命胡雪岩秘密出城,筹措粮草。还没等胡雪岩功成归来,杭州城就已被攻破,王有龄自杀殉国。

靠山倒了,树倒猢狲不散

胡雪岩生意场上的靠山倒了,很多眼红他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的人自然幸灾乐祸,这下你老胡投在巡抚身上的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然而,在胡雪岩的眼里,这只是事业更大辉煌的开端。

紧接着,新任巡抚左宗棠率兵打败李秀成,光复杭州,听到一些流言蜚语说杭州被贼陷,胡雪岩脱不了干系,震怒之下要惩治胡雪岩。没有想到,精明强干的胡雪岩没有等左宗棠的传票,就主动给他送了一份大礼:一份是呈上装满几十只船的大米,并告诉左巡抚,这米不要你一份钱,本来就是你的,因为我出去的时候拿的就是官府的筹粮款,现在王巡抚走了,我又没有人能交待,现在左巡抚来了,我就白送给你,总不能让这些米发霉变扔掉吧,而且送料给你没有任何原因,也不需要任何回报。

你要知道,战争年代,粮食的重要性已不是金银所能衡量,此时的左宗棠正为此犯愁得茶饭不思呢,胡雪岩这一招真的是雪中送炭,左宗棠喜笑颜开,一蹦三尺高,真乃天助我也。自然把胡雪岩视为自己的大救星,呼尔咳呀。而胡雪岩又一次大慷他人之慨,使往后生意更加顺风顺水,自己的事业更加壮大。

战后重建,做响自己品牌 

左宗棠光复杭州之后,可怜这座堪比天堂的世界名城,经过战争的破坏,已然满目疮痍,人口只剩战前的十分之一。湘军在曾被太平军攻陷的地方设善后局,下有抚恤局、保甲局、谷米局等,负责地方秩序的重建,救济这些流离失所的灾民。胡雪岩更是拿出巨资,赈抚局,设粥厂、医局、义塾(免费学堂)等,收敛尸骸数十万具,给百姓免费赠送辟瘟丹、痧药等家中必备的“太平药”捐赠数十万两白银战后重建。这民间组织对左宗棠帮助相当大,他自己可以一心从事军备,打败敌人。得到了左的备加推崇,所以,他在给皇上的奏报里面称赞胡雪岩:杭州克复后,在籍筹办善后,极为得力。其急公好义,实心实力,迥非寻常办理赈抚劳绩可比。

这样一来,胡雪岩不仅在左巡抚眼里是个完人,更是在杭州市老百姓眼中更是大善人,要知道,一场如此激烈的战争下来,会死去多少人,当时人家描述太平军围困杭州城时的情景:围城之中,只鼠一两,升糠八钱,石米三百金,人遂食人,十室九空,最后围久粮尽,贼部攻入,又尽杀食人之人而食,街无行影,苍无哭声。胡雪岩通过做善事的品牌推广,相当于做了次大广告,得到了所有人的一致好评,更重要的是左宗棠,有胡雪岩打理善后事宜,省了他的心,还让朝廷看到了政绩,何乐而不为呢?他真可谓一举数得。而胡雪岩空手套白狼的致富之路,由此开启更加巅峰的新契机。


趣看历史


胡雪岩是左宗棠收复新疆的金主,结果惹怒了想卖新疆吃回扣的李鸿章,后来被恼羞成怒的李鸿章整死了!一代爱国富豪,被卖国者铲除了。


弓目


胡雪岩出钱资助左宗棠平乱,完成疆土的统一,具有非常正面的意义。这就够说几个世纪。


平处坐


是一个在重农抑商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物,他对商业,人心剖析的非常到位,对商业机会明锐度非常准确,但是最终结局不尽人意,其实这是封建社会的弊端所在,在那个环境中生存,多少有点身不由己。


黄山小瑞


商圣!前有陶朱公后有胡雪岩!目前还有没有一个商人的能超过他!不管是人品德行还是财富以及对国家的贡献!


觉悟人生121


历史书籍读的比较少,不是太了解,据说是个大盐商吧,可以上网查查这个人的史料,应该有比较详细记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