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年的歷史,你所不知道的中國床文化

我們常說,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是在睡覺。所以一張舒適的大床是溫馨家庭所必不可少的器物。其實古人也是這樣的觀念,並且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床榻經過了不斷的演變和改良,已經由單純的生活物品,越來越成為了賦有文化氣息的藝術品。結合文字記載與考古發現,我們聊一聊床榻的由來和變遷。

最早的床

從廣義來說,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床出現在新石器時代。例如在半坡文化遺址中就發現過被火炙烤過的土臺,約十幾釐米高,非常光滑,平整。據考證,這就是當時人們睡覺用的床。雖然這樣床有些粗糙和簡陋,但至少證明了床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有了六千多年的歷史。

在商代的甲骨文中,我們也發現了和床有關的象形字。而在《詩經》的《國風·幽風·七月》中有這樣的詩句:

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現今我們發現最早的,與現代的床最為接近的實物,出現在戰國時期。

1957年河南信陽長臺關出土的戰國時期楚國墓葬中發現了一張大床。這張床主體施有黑漆,並配有紅色方形的雲紋;床腿雕琢為長方捲雲紋。

該床長2.08米,寬1.39米,而高卻只有19cm,也就是0.19米。床的周圍設有圍欄,兩邊都留有上下床的缺口。

6000年的歷史,你所不知道的中國床文化

另外在對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出土文物的研究和修復中,考古人員復原出2張豪華的漆木床。這2張床一大一小,通體塗有黑漆,除了床內側,其他部位都用朱、赭兩色繪製有龍紋和蟠螭紋,在大床的頂部還繪有一些神秘的疑似文字的符號。而這兩張床的年代大約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


6000年的歷史,你所不知道的中國床文化

古蜀大床


6000年的歷史,你所不知道的中國床文化

古蜀小床

由此可見,至少在戰國時期,床就已經成為了貴族階層們的日常生活器物。

床與榻和椅

在《說文解字》中,對床的解釋為:“安身之坐者”,《釋名·釋床帳》中是解釋是:“人所坐臥曰床,床,裝也,所以自載也”。通過古人對床的解釋能夠看出,對具有坐或臥功能的器物都可以稱之為床。所以古人對於床、榻、椅的稱謂並不像現代人這樣的分明,很多時候是混淆的。比如,起源於西漢時期,流行於唐宋元明清的胡床。

胡床可以說見證了半部中國古代史,在各個朝代都是身份地位的象徵。但如果您認為可以在胡床上美美的睡上一覺,恐怕會大失所望,其實胡床就是一種能夠摺疊,方便攜帶的椅子,非常類似於我們今天的馬紮。


6000年的歷史,你所不知道的中國床文化

明代不同形制的胡床

又如盛行於明清時期的羅漢床,雖然名字中有床,但卻是放置在客廳招待客人所使用的,在其功能中,坐明顯要多於臥。所以在歸類中應屬於榻這一類。而且一般認為羅漢床是由漢榻演變而來的。

雖然古人常常將榻和椅歸類為床,但是三者卻有著不同的起源。

前面說過,床起源於土臺,這是被考古發掘所證明的。

榻的起源要晚的多,最初古人都是在地上鋪一層席子,坐臥都在席子上,這種習俗被稱為“席居制”。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貴族為了區別於普通人,彰顯自己的尊貴身份,就發明了一種木質的坐具。這種坐具比床要矮小,非常輕便,可以按需要隨時移動,這就是榻的雛形。當然榻這個名字是到了西漢才有的。後來經過發展完善,出現了更大的榻,不僅能坐,而且還能臥,這便是臥榻。


6000年的歷史,你所不知道的中國床文化

羅漢床


椅子的起源還要更晚一些,是由西漢時期傳入我國的胡床演變而來的。在西漢時期,僅有少數貴族家庭才會有胡床這種陳設,並不普及。到了南北朝時期民族大融合,中原百姓在與北方少數民族的生活交流中,很快接受了胡床這種器物,並由此發展出了形狀各異,功能不同的椅子。同樣,椅子這個名字是到唐朝才出現的。

時代的變遷

因為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我們的祖先都是跪坐在席子上面,日常的生活物品用不著擺放太高,所以當時的傢俱陳設都非常低矮。如長臺關楚墓出土的彩繪大床高度只有19釐米。但是長時間的跪坐會壓迫血管,很不舒服。為此古人也想了一些辦法,比如發明了矮几,可以“憑几而坐”。但時間長了也還是累。

後來胡床的傳入,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胡床的高度,使人們的雙腿能夠自然垂到地面,舒適性大為提高,所以大受歡迎。而為了適應人們坐姿的提高,傢俱陳設,包括床榻,也都逐漸的提高,甚至建築結構都為之變化。大約在唐中期到北宋初期的這段時間,古人徹底告別了“席居制”,全部採用“座椅制”。此時的床榻,桌椅板凳的高度已經與我們今天基本相當。


6000年的歷史,你所不知道的中國床文化

宋朝開始流行的太師椅


而且從唐宋以來,床、榻、椅已經不單純做為生活物品和身份的象徵,更多的賦予其文化的內涵,直到今天依然傳承和發展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