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詩奴"賈島漫談

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

賈島在唐代詩人中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存在。他並不是一個普通意義上的名人。他不像李白、杜甫那樣享有傳奇式的盛名,也不像白居易、韓愈那樣,是一些文學流派或者時尚的象徵。

但是,賈島也絕不是籍籍無名之輩。他可以說是唐代成千上萬的詩人中唯一一個把寫詩當做生命的人。大部分詩人都是當靈感來臨時一揮而就,賈島卻恰恰相反。所謂"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正是他作詩非常辛苦的寫照,也是他汲汲於名句的反映。因此,後人稱之為"詩奴",那真是恰如其分。

他這兩句詩出自五言絕句《題詩後》:

二句三年得,

一吟雙淚流。

知音如不賞,

歸臥故山秋。

這首詩是題在《送無可上人》這首詩的後面的,可以當做這首詩的"後記"。其實,這首詩應該是一首佳作,因為它道出了詩人的真情實感。反過來,《送無可上人》這首詩,作為送別詩來說,卻讓人感到感情的貧乏:

圭峰霽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離寺,蛩鳴暫別親。

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

終有煙霞約,天台作近鄰。

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

我們和李白的《渡荊門送別》比較一下: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這兩首詩都是送別的五律,結構也是一樣的,前六句寫景,最後兩句抒情。

從詩人選取的景物意象上來說,李白的詩是動態的,景象也是非常的宏大。他彷彿是一個空中飛行的攝影機攝下的荊楚大地的江天景色,畫面感非常強烈。

尤其是"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兩句,形象地描繪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後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

高聳的山巒逐漸消失,一望無際的寬闊的平原出現在眼前;而奔騰的長江在這遼闊的曠野中,也變得細小起來,彷彿流入了茫茫無際的荒野。

接下來,詩人又以想象的筆觸,描寫月光下江天一色、江面平滑如鏡,江月倒影水中,猶如飛天的明鏡。張孝祥所謂"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說的也是這種景象吧。

李白所有的詩都具有這樣的特點,感情非常地熾烈充沛,想象力豐富,思維也是跌宕活躍的,他的目光從來不會停留在眼前,總有出乎意料之外的神來之筆,彷彿古往今來、宇宙萬物都在他的胸懷之內,隨便拈出一個意象,都是一幅絕妙的圖畫。這種天才,古往今來,無人能及。

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

我們接下來看賈島的詩。

首聯"圭峰霽色新,送此草堂人。"是說雨後初晴,山野一片清新之色,詩人於此時送別。草堂人即無可上人,是賈島的堂弟。他們兩人曾經一起出家,賈島後來還俗。

第二聯"麈尾同離寺,蛩鳴暫別親。"承接上聯,前邊寫送,此聯寫別。"蛩鳴"一詞既寫深山的空寂,也點明是深秋時節。

第三聯"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上句寫離去之人踽踽獨行,清澈的潭水映出他孤獨的身影,下句應該是想象之辭,遠行之人路途疲憊,屢次倚靠在樹邊歇息。這一聯整個給人一種孤苦無依的悲苦之感,但是卻對偶工巧,意境幽冷。孤獨是這一聯所傳達的主要感覺。

這一聯就是"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所得到的句子。下了如此功夫寫出的句子,竟然只是一片寂寞孤獨之情,由此可見詩人內心的孤寂究竟有多深厚。

最後一聯"終有煙霞約,天台作近鄰。"是告訴堂弟,他並沒有忘記昔日之約。因為賈島在還俗之時,曾經和堂弟約定,以後還會出家為僧,所以這裡舊事重提,表示並未忘約。

這首詩雖然表現了賈島的詩歌風格,但是和李白的詩加以比較,其高下立見。賈島的創作態度絕對是非常嚴謹的,也是非常認真的,但是總是缺少李白那樣的大氣和深厚的感情。

說老實話,這不是態度問題,而是才力的問題,是學養的問題,是胸襟情懷的問題。也就是陸游給他兒子傳授的作詩要訣:"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如果賈島能夠讀到陸游的這首詩,以他的用功之深,也許他能取得更為輝煌的成就。

說得更為直白一點,文學創作是需要天分的。當然了,賈島的實踐也說明,一個沒有天才的人,通過艱苦的努力,也是可以創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的。但是要達到登峰造極的第一流的境界,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像王勃、白居易、李賀這樣的天才人物,十幾歲便已出類拔萃,賈島畢其一生,也沒辦法望其項背,更別說李白的仙家手段、無跡可尋了。

賈島一生參加了無數次科舉考試,都考不上,足見其才力平平。我們這樣說,並不是要否定賈島,也並不意味著他沒有優秀的作品,和相當數量的崇拜者。恰恰相反,他有許多風格明快、甚至慷慨激昂的作品。比如下面這首詩:

劍 客

十年磨一劍, 霜刃未曾試。

今日把示君, 誰有不平事?

短短二十個字,真率自然,直抒胸臆,託物言志,俠肝義膽,躍然紙上,放到盛唐,也是佳作。

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

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這也是賈島最膾炙人口的一首詩,和王維的詩相比也絲毫不差。全詩看起來樸實無華,用語直白,卻是高度濃縮的傑作。鬱郁青松,悠悠白雲,象徵著雲山深處隱者高潔的風骨。全詩色彩鮮明,濃淡相宜,而情感見於言外,見與不見的心情一波三折,詩人對於隱者的仰慕之情便溢滿字裡行間。

從這首詩可以看出,賈島不止是煉字煉句,他也擅長謀篇佈局,錘鍊意境,這首詩便是明證。

渡桑乾

客舍幷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

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幷州是故鄉。

這首詩是賈島受到無數好評的詩作之一,字句平易,而詩意含蓄曲折,耐人尋味。明末清初邢昉的《唐風定》評論道:"韻高調逸,意參盛唐。"

題興化園亭

破卻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種薔薇。

薔薇花落秋風起,荊棘滿庭君始知。

唐代的科舉雖然算是比較公平,但是也需要有名人貴官的提攜。但是賈島出身寒微,朝中沒有親貴援引,所以他恨這個社會的不公。他認為自己沒有出路,是因受到公卿的壓抑所致。他從裴度庭院經過,便寫了這首詩發洩自己的不滿。

裴度是當時的宰相,平定叛亂有功,封晉國公。他聚斂甚多,長安有豪宅,賈島看見後,心中便起無名火,寫詩來嘲諷。當然,他的嘲諷有點溫和,缺乏李白和劉禹錫的力度,有點溫柔敦厚的意思,倒是符合傳統的詩教。

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

題李凝幽居

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這首詩因為《唐詩紀事》記載的"推敲"典故而家喻戶曉,也因為這首詩,賈島得以結識韓愈,得到韓愈的賞識和提攜,從而結束了他的科舉長跑。

這首詩以草徑、荒園、宿鳥、池樹、野色、雲根等富有詩意的意象,以及閒居、敲門、過橋、暫去等尋常行事,表達了隱逸生活的幽靜閒適,語言質樸簡練,而又韻味醇厚,充分體現了賈島"清真僻苦"的風格,足以作為他的代表作。而"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是歷來傳誦的名句,也滿足了賈島一生追求名句的夙願。

從這首詩也可以看出,有名篇,方才有名句。否則,所謂名句也無所依託。

憶江上吳處士

閩國揚帆去,蟾蜍虧復圓。

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

此地聚會夕,當時雷雨寒。

蘭橈殊未返,消息海雲端。

這也是賈島的名作之一,是中規中矩的送別詩,有景有情有名句,受到了歷代評論家的高度讚賞。其特別之處在於,它是一首回憶送別的詩,這在唐詩中算是獨創一格。昔日送別的場景歷歷在目,詩人對朋友的深情厚誼也就不言而喻了。這種意在言外的寫法,最得作詩之三昧。

雖然"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因為產生了"推敲"一詞而家喻戶曉,但這首詩中的名句"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其實影響更大。如宋代周邦彥《齊天樂》詞中的"渭水西風,長安亂葉,空憶詩情宛轉",元代白樸《梧桐雨》雜劇中的"傷心故園,西風渭水,落日長安",都是化用這兩句名句而成的,可見其流傳之廣,影響之深。

明代王世貞《藝苑卮言》曰:"'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置之盛唐,不復可別。"清代屈復《唐詩成法》道:"'秋風'是今日事,'雷雨'是當時事;雷雨寒時尚得相聚,秋風搖落乃不得相聚,寫'憶'字入骨。三四昔人稱其盛唐佳句,不知五六絕妙。"

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

寄韓潮州愈

此心曾與木蘭舟,直到天南潮水頭。

隔嶺篇章來華嶽,出關書信過瀧流。

峰懸驛路殘雲斷,海浸城根老樹秋。

一夕瘴煙風捲盡,月明初上浪西樓。

賈島因為韓愈的賞識而改變了人生的軌跡,所以和韓愈有著很深的感情。元和十四年(819年),唐憲宗迎佛骨,韓愈上表切諫,觸怒皇帝,被貶為潮州刺史。他在赴任途中遇到侄孫韓湘,寫了一首《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抒發自己的激憤之情。《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詩傳到京城,賈島讀後感觸頗深,於是寫了這首詩寄給韓愈,表達了一種深切的眷念之情。

這首詩起句即直抒胸臆,願追隨韓公到天南海邊,深情厚誼,毫無掩飾。紀曉嵐評為筆力奇橫,意境宏闊,音節高朗,是賈島七律中不可多得之佳作。(李慶甲《瀛奎律髓匯評》)

賈島的佳作還有不少,我不再一一列舉。通過以上幾首詩,我的感覺是,所謂的"郊寒島瘦"的評價,未必便是非常準確的評價。倒是韓愈的《贈賈島》寫的情誼深切:

孟郊死葬北邙山,從此風雲得暫閒。

天恐文章渾斷絕,更生賈島著人間。

你可以理解為韓愈這位文壇巨擘獨具慧眼,愛惜人才,但賈島的詩的確也當得起這樣的推舉。

"郊寒島瘦"的評價出自蘇東坡。他是文學巨匠,鑑賞力當然不會差,像"觀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之類的觀點,常常一鳴驚人,影響巨大,而"郊寒島瘦"一句也給孟郊和賈島的風格定了調子。雖然這不是負面的評價,而賈島的詩中也的確有許多愁、苦、淚、恨之類的字眼,但是賈島最優秀的作品卻並不是這樣的。即便是在他最窮困潦倒的時候,其作品也有一種空寂閒適的味道,而非寒瘦,比如《南齋》、《郊居即事》、《泥陽館》等。

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

其實,賈島最大的缺陷在於,他的詩對於廣闊的人生和社會生活幾乎是絕緣的,他只注重自己那狹窄的內心世界,並且因為半僧半俗的生活經歷和長期的窮困生活,他對國家民生幾乎是漠不關心的,這也是他不能躋身一流詩人的根本原因,即便他的作詩的技法幾乎是一流的。

自五代開始,以迄宋、元、明、清,都不斷有人模仿學習賈島的詩,但是鮮有成就突出者,到了清代甚至流入形式主義的泥潭,這當然與賈島無關。但是,古語云:"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你選擇一個二流詩人作為學習的楷模,那最多也就是成為一個三流詩人而已。這也是人們強調要讀經典讀名著的原因。賈島嚴肅的創作態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是值得學習的,但是學習作詩,他實在不是好樣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