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皇帝为什么要诛灭方孝孺“十族”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宁海人。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是洪武皇帝时期的官员,清正廉洁。

方孝孺小时候就聪敏机警,双眸炯炯有神,每天读的书都超过一寸那么厚,乡亲们都叫他做:小韩愈。长大后跟随宋濂学习,宋濂门下一些出名的名士没有一个比的上方孝孺的,前辈胡翰、苏伯衡也自认为比不上方孝孺的学问。方孝孺不屑于文艺,以阐明王道、治致太平为己任。家里穷馁,曾经方孝孺有病的时候,断了口粮,没有什么吃食,家人告诉方孝孺,方孝孺不以为然却笑着说:古人三十天只吃九顿饭,自古穷困岂是只有我一个人哉!

方孝孺的父亲坐法被诛死,护送灵柩回家归葬的路上,哀伤之情感动全程的路人。方孝孺父亲丧期满了以后,又跟随宋濂学习至结业。方孝孺的学问操行诸如此类,可以说是完美的中国传统伦理要求中的士大夫形象。

永乐皇帝为什么要诛灭方孝孺“十族”

洪武十五年,受人推荐被洪武皇帝召见,洪武皇帝喜欢方孝孺的举止端庄整齐,并说:这是端正之士,应当任用他到老。后受雇于洪武皇帝十一子蜀献王作世子师傅,表其居学之所为正学。明惠帝继位以后召为翰林侍讲,后又升为侍讲学士(中央政府官职之一,明品等为从五品)。

永乐皇帝在建文帝登基削藩以后便起兵造反,永乐皇帝的主要谋臣道衍和尚姚广孝,料定靖难胜利以后方孝孺肯定不会像其他人一样投降归顺,便向永乐皇帝请求赦免方孝孺,不然天下读书人的种子便要灭绝了。真如姚广孝所料,南京城破之日方孝孺果然不降,被捕下狱。

永乐皇帝为什么要诛灭方孝孺“十族”

毕竟篡位的名号不好听,永乐皇帝以方孝孺为是时儒学之首、一时文学之宗,要方孝孺起草继位诏书。方孝孺来到朝堂大殿以后一个劲的痛哭,悲哀声响彻大殿。永乐皇帝亲自抚慰说:「先生何苦如此呢,我只不过想要效法周公辅佐成王罢了。」方孝孺说:「那么成王安在?」永乐皇帝说:「他(指建文帝)自焚死了啊。」方孝孺说:「为何不立成王的儿子呢?」永乐皇帝说:「国家依赖年龄大的长君啊!」方孝孺说:「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做皇帝呢?」这时候我想永乐皇帝已经对方孝孺失去了忍耐心了,便说:「这是朕的家事!」指示左右拿来笔札,说:「诏告天下的诏书,一定要先生来写才可以。」方孝孺把笔扔在地上,一边哭一边骂:「死就死了,诏书不会写!」

永乐皇帝本来就是和他父亲洪武皇帝一样英武严苛之人,如此折节下士见方孝孺还是不为所动,这时候早就勃然大怒,于是就下令把方孝孺拉到菜市口肢裂了。方孝孺慨然就死,毫无惧色,年方四十六岁。

明史的记载中是没有十族一说的,但是有如下之记录「孝孺之死,宗族亲友前后坐诛者数百人。其门下士有以身殉者,卢原质、郑公智、林嘉猷,皆宁海人。」古法严苛,亲戚一人犯法一族连坐,这是非常常见的,并不稀奇。尤其是洪武皇帝时期,胡惟庸案和蓝玉案牵连甚重,跟随明太祖的功臣宿将几乎杀亡殆尽。诛九族来自秦变法后的夷三族法。“九族”指亲属。“九族”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仍孙(古时称从本身下数第八世孙为仍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之子(姨姨的子女);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九族并不包含朋友这一群体,但是明史中明确记载了方孝孺亲友坐诛数百人,所谓十族,怕不是空穴来风吧。

永乐皇帝造反成功以后,不乏一些经儒大臣自杀,甚至像方孝孺其人这样面对族诛亦毫无惧色,兵部尚书铁铉亦是宁死不屈,慨然临之。最近现代的评论有些倾向于批判方孝孺之人邀名买誉,导致无辜之人跟随枉死,整个家族全部绝后。其实不然,不能拿现代的价值观和法制条例去看待古时候的律条,古时候连坐酷法太过惨刻,又加之更朝换代之时,把对手斩草除根,这是一贯的作为。明初,尤其是明太祖时期,律法是非常严酷的,明太祖更是创立了特务组织侦探大臣私下的活动。大名鼎鼎的宋濂就被明太祖监视过,所幸宋濂对自己所做之事毫无所隐,全部如实回答,才免过一劫。

靖难之役结束以后,像方孝孺一样尽忠守节的臣子不乏被族诛之人,永乐皇帝朱棣在杀人方面和他的父亲朱元璋还是非常相似的,皆是冷酷雄武之主。永乐年间更是不允许私藏方孝孺的文章,私藏方孝孺文章乃是死罪不赦。儒家传统便以正名为主,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先要控制言论,把自己的行为美化成正义的,儒学之宗不肯臣服,那么就让他去死吧。永乐皇帝起兵之初便打着清君侧、诛奸臣的名号,号为靖难,被朱棣名列建文皇帝奸臣之中的便有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五十余人。所以方孝孺被杀其实本来就在计划之内。

史载「《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更定官制,孝孺改文学博士。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方孝孺实为建文帝之亲近大臣。永乐皇帝起兵的四年里,方孝孺也为建文皇帝多次呈献御敌之策,像东调辽东之兵进攻永平、离间朱棣世子朱高炽等等。城破之时更是力劝建文皇帝当死社稷,方孝孺亦不负建文帝之信任,宁死十族不屈。

方孝孺作为文学之名望,不肯俯首就逆,其凛然气节虽死,至今忠愤英灵尤生。永乐皇帝一代雄武之主,被方孝孺又哭又骂必然郁气于胸、无比震怒,兼之方孝孺擅长文章,海内闻名,宾友皆是文学名士,负一时才气,成一世忠名。永乐皇帝若想名正言顺,杀方孝孺十族之师友,从根源上是想正其名号吧,毕竟背负个忤逆之名就是奸恶无耻之人尚且不欲。加之明法严酷,受牵连并不罕见,从未有过的诛十族也就发生了。

永乐皇帝为什么要诛灭方孝孺“十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