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解缙、姚广孝,三面镜子,照射出朱棣的争议人生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洪武十三年被封为燕王,驻守明朝的北大门。由于他自幼跟随徐达、常遇春等人学习兵法,打仗能力十分了得,在当藩王期间多次率兵北征并生擒了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

如果没有那么意外的话,历史对朱棣的评价很可能是一个优秀的藩王、大明帝国最忠诚的守卫者,或者朱元璋最优秀的儿子之一

然而,历史偏偏就发生了很多意外: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的大儿子朱标病死;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的第二字儿子朱樉病死;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的第三个儿子朱㭎病死了。朱标死的时候,朱元璋坚持传位给朱允炆,朱棣表示不服,但是后来想想也没啥不服的,毕竟老二、老三也没说啥呢。结果不到6年,老二老三也死了,这下朱棣就不能不想了。

方孝孺、解缙、姚广孝,三面镜子,照射出朱棣的争议人生

▲朱棣历史画像

犹豫之际,朱允炆上来就削藩,而且架势还很猛,眼看就要收拾到自己的头上了,朱棣一不做二不休起兵造反,名曰:靖难。经过三年的浴血奋战,朱棣成功破开了南京城门,赶走了朱允炆。从此开始了他长达22年的执政生涯,在这期间,他励精图治,政治上设立内阁、军事上亲征蒙古、收复安南、组织下西洋,文化上编纂《永乐大典》,算得上是功绩卓著。

也正式如此,历史对朱棣的评价充满了争议,反对他的人说,无论怎样都改变不了他乱臣贼子本质,支持他的人则表示,他带领明朝走向了繁荣,是千古一帝。那么到底该如何评价朱棣这一生呢?小编感觉,与其无休止的争论,不如去看看与朱棣处于同一时期的人是如何评价他的。

方孝孺、解缙、姚广孝,三面镜子,照射出朱棣的争议人生

▲朱棣影视剧照

方孝孺:“燕贼篡位”

方孝孺是明朝的大才子,也是姚广孝口中的“天下人的种子”,他成名之时朱元璋尚且健在,而且先后两次被引荐给朱元璋,朱元璋对他评价分别是“此庄士,当老其才”“今非用孝孺时”,至于原因有人说是为了留给朱允炆用,但是我感觉更多的是,方孝孺坚持的仁政治国与朱元璋的重典反腐相差太多。

熬走了朱元璋,方孝孺果然得到了重用,因为朱允炆也是一个主张以德治国的人,两人政见相同,一见如故,很快就完成了对仁德之国的构思,然而思路尚未实施,朱棣就打了过来,以鲜血侵染了他们的仁德。南京城破之时,朱允炆消失了,但是方孝孺没有,他认为自己应该坚守在那里。

方孝孺、解缙、姚广孝,三面镜子,照射出朱棣的争议人生

▲方孝孺影视剧照

于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段对话出现了:“先生毋自苦, 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成王安在”,“彼自焚死”,“何不立成王之子”,“国赖长君”,“何不立成王之弟”,“此联家事”,“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汝安能邃死,即死,独不顾九族乎?”,“便十族奈我何”。然后,史无前例的诛十族出现了,朱棣当着方孝孺的面杀掉了与其相关的875人后,杀掉了方孝孺。

<strong>所以,在方孝孺看来,朱棣就是一个乱臣贼子,一个以暴力手段摧毁自己梦想的人,不管朱棣怎么掩饰,怎么辩解,在方孝孺眼里,他就是这个形象。

方孝孺、解缙、姚广孝,三面镜子,照射出朱棣的争议人生

▲方孝孺影视剧照

解缙:“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无解缙”

解缙本是在朱元璋时期就声名鹤起的大才子,但是由于做人不懂圆滑,几次逆着朱元璋干事,结果被朱元璋给一撸到底,送回了老家编书,而且必须待够10年才能再次启用。然而,在第八年的时候,朱元璋自己去世了,他感觉自己与朱元璋关系不错,就私自到京城去吊唁朱元璋,结果还没有见到见到朱元璋的遗体,就以10年之期未到而私自入京,将其流放了。

好在他脑袋灵光,找人替他说了说好话,流放不到1年就被朱允炆召回了翰林院,在他满怀期望迎接新职务的时候,朱棣造反了,朱允炆一门心思研究打仗,根本没有精力去管他,于是他又在翰林院被遗忘了三年。朱棣登基后,他毫不犹豫投了诚,不仅替朱棣写了登基诏书,还一口气替他重修了《太祖实录》,编写了《列女传》,主持编纂了《永乐大典》,成为了朱棣身边实打实的大红人。

方孝孺、解缙、姚广孝,三面镜子,照射出朱棣的争议人生

▲解缙影视剧照

朱棣不仅委任他为首任内阁首辅,还公开表示“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不可一日无解缙”,同时这句话也可以看成解缙对朱棣的评价,不管是不是出于错觉,解缙都认为他与朱棣已经超越了君臣,成为了一个相互抱团取暖的战友,朱棣需要其帮他稳住文官,他则需要依靠朱棣施展抱负,朱棣曾经自诩要向唐太宗看齐,而他也真把自己当成了魏征。

<strong>所以,在解缙的眼里,朱棣是应该一个好皇帝,一个能够听进自己的意见、帮助自己实现政治理想的好皇帝。只是他没有想到,朱棣会用一句“缙犹在耶”结束两人之间的缘分。

方孝孺、解缙、姚广孝,三面镜子,照射出朱棣的争议人生

▲解缙雕塑

姚广孝:“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姚广孝本是一个和尚,法号道衍,他的一生充满了“叛逆”:出身医学世家却不愿意学医,当了和尚又不愿意念经,反而去学道家的阴阳之术,同时又非要效仿元朝的刘秉忠,以和尚身份入仕,结果47岁之前,他除了赚了点名气之外,整个人生毫无成就可言。以至于自己感叹“死期将至,故痛自鞭策”。

然而,在他准备放弃之时,碰上了朱元璋为众藩王挑选高僧,他知道自己最后的机会来了。于是,他主动拦下朱棣,直言要送一顶白帽子给他,两人一拍即合。为了让朱棣造反,他每天往朱棣府中跑,不讲佛法,只论起义。朱棣说没有时间准备,他策划朱棣装疯;朱棣说没有兵器,他以养鸡鸭为掩护,挖洞穴造兵器;朱棣起兵之时,狂风大作、瓦砾遍地,他说是“飞龙在天,从以风雨”。,总之他的目的单一而明确——就是要朱棣起来造反。

方孝孺、解缙、姚广孝,三面镜子,照射出朱棣的争议人生

▲姚广孝历史画像

朱棣浴血奋战,虽然打了不少胜仗,但是晃来晃去也只是拿下了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朱棣想要放弃,姚广孝跳出来坚决反对,而且经过严密分析,还帮朱棣定下了“毋下城邑,疾趋京师”战略方针,一举帮朱棣拿下了皇位。然而,朱棣登基后,姚广孝又辞退所有荣华富贵,重新做回了和尚,而且这次是做回了真正的和尚,感觉靖难这件事于他而言就像预先知道了答案一样,他的使命就是找人完成这件事,而朱棣就是这个人。

<strong>所以,在他心里,朱棣就是一个真命天子,一个他认定可以帮他完成使命的人。

方孝孺、解缙、姚广孝,三面镜子,照射出朱棣的争议人生

▲朱棣与姚广孝影视剧照

历史逗评

三个人,三种人生,三种态度,不能说谁对谁错,只能说他们都只看到了朱棣的人生某一面,而作为后世之人,则可以跳出这种局限性,更加真实的评价朱棣。综合这些史料,我认为朱棣是一个有天赋、够努力也野心的人,他能以最不齿的方式去争夺至尊之位,也能以最残忍的手段去镇压反抗者,同时还能以最夸张的方式去粉饰自己的过失;他具备创造历史的能力,也具备毁灭历史的魄力。如果非要用一个词去形容他,我认为是“一半是神一半是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