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关于阅读的选择题,可能不是单选题

一系列“云上”阅读活动在上海“风起云涌”。

2月22日起,张文宏医生打头阵,“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特别网聚活动陪伴市民一个多月,依托12个网络平台,推出数百场活动。以年轻用户集聚的B站为例,该活动专题汇集各出版社及B站自有精品内容,上线3天视频总播放量就超过6200万,弹幕互动总量12.6万。随着疫情缓解,活动暂告一段落,但每周六、周日晚的“悦读时刻”仍然与市民云端相约,成为上海书展常态化的网上活动。

每年8月,传统的上海书展是这样的:手里抱着刚买来的新书的孩子们,等不及回家就一屁股坐在上海展览中心的大理石台阶上,读得入神。雄浑的廊柱作背景,这一幕犹如一幅油画的格局,交织着某种轻灵且浓重、古老又年轻的东西。在很多人的记忆里,这是上海书展令人怦然心动的时刻。

搬到线上的“上海书展”,在形式上与实体空间里的上海书展力求相似。比如,上海书展主会场展览中心的中央大厅活动区,被称作“中央舞台”,每年在这里举办的阅读活动,总是最重磅的。线上版上海书展,每晚8点也有“中央舞台”,在多平台直播的这场阅读活动是主办方当天力荐的。其他活动,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分会场”。

另一方面,线上阅读活动相对线下阅读,又有完全不同的特点。隔着屏幕,而非书页,阅读的力量如何传达?热闹“带货”的直播,是否适合一张安静的书桌?

当互联网将人们的兴趣点切分得越来越零碎,产生了大量可以一键收藏的“知识包”。你不必读完一本书,也不必看完一部电影,就能产生“读完了”“看完了”的效果。越来越多短视频追求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越来越残酷的现实是,人们就连停留在短视频上的注意力也越来越短——几十秒的短视频都看不完,何况读完几万字、十几万字、几十万字的耐心?

当阅读成为阅读活动,在被赋予更多形式感与仪式感的同时,隐含了另一种判断:深度阅读,正在成为这个时代越来越稀有的习惯。

广义的阅读,其实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尤其是在手机几乎成为人类又一种“器官”的当下,人们无时无刻不在通过这块屏幕“阅读”着世界上发生的一切。甚至,阅读有时不必通过眼睛。听,也是一种阅读的方式。现如今火热的声音经济,就是一种新的阅读。阅读活动也必须适应新的形式,用新的包装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唯有如此,才可能将兴趣导向更深的阅读地带。

阅读活动是公共的,让置身其中的阅读者感受到同道的力量。尤其是在疫情期间,独处的时间多了,我们需要与书为伴,也希望结交更多书友,有更多心灵层面的交流。线上阅读活动相比线下,自有其优势。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天南地北的人们,只要有共同的阅读兴趣,所产生的共鸣与碰撞,有时甚至能从中获得比现实交往更有力的支撑。

“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特别网聚活动中,有一场线上“阅读马拉松”。组织者说,按照以往经验,线上活动的参与率往往只有报名人数的10%左右,但那场活动达到了十分惊人的参与比例,哪怕是服务器被挤瘫,人们仍孜孜不倦地在深夜一次次尝试递交阅读完一本书的答案。这或许就是一种印证:特殊的时刻,我们的确需要通过阅读,来传递给彼此一些力量。

关于阅读的公共性和私人性,身兼阅读活动组织者和写作者双重身份的作家孙甘露,在“阅读的力量”活动的直播中,给出了精辟的解读。他说,阅读既有公共性的一面,可以在一个课堂或一个读书会,由一些专家学者进行推荐,同时它又是非常私人的话题,与每个读者的个人经历、修养、偏好、阅读习惯密切相关。因此,阅读最有意思的部分,就是很难列出一个大家都满意的书单。不像推荐一家餐厅或一个旅行目的地,总能取得更多共识。而阅读,往往会引发争论乃至截然不同的观点。他还提醒读者,不必迷信权威人士对阅读的推荐,尤其对风行的读物,应该保持一定的警惕。

你是需要一场阅读活动的直播,还是一张安静的书桌?这或许不是一道单选题。一场好的直播通向的应该是一本好书的入口,一次好的线上阅读活动,应该能够带动更多翻开书页的冲动。作为上海乃至全国知名文化品牌,上海书展的概念正不断扩展和延伸,不仅表现在空间上,也表现在时间上;不仅存在于实体空间,也向云端进发。理想的阅读,正如书展主题“我爱读书,我爱生活”,是将阅读视为生活的追求。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