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嫉妒”:看,我是怎樣在孩子未來的幸福裡“操刀”的

“媽媽,我嫉妒”:看,我是怎樣在孩子未來的幸福裡“操刀”的

成年人性格的缺失,有一部分是兒童時期導致的。兩性的矛盾大都是因為性格缺陷所引發的

在母子關係裡,我是一個偏西式教育的媽媽。我愛自己的孩子,甚至我以她為傲,儘管她沒有什麼傲人的成就,但是這根本不影響我愛她。我愛她,只是因為她是我的孩子

在我以往寫的情感故事裡,基本都是大人的兩性糾葛。但是我們從事件的源頭追溯起來,很多人的心理缺失是從童年開始的,甚至嬰兒期。

心理缺失:是指人的某種情感缺失,導致心理形成了一個空洞,因為潛意識裡知道自己缺什麼,就會不斷地想從外面獲取某些東西來彌補曾經的這種缺失。這就是很多人執念形成的根源。

最常見的心理缺失就是安全感的缺失,安全感在馬斯洛需求金字塔裡排在需求的第二層。僅僅在生理層之後,也就是說一個人除了吃飽穿暖之外,接著下來需要的就是安全感。

“媽媽,我嫉妒”:看,我是怎樣在孩子未來的幸福裡“操刀”的

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有以下的幾種表現:

1.喜歡抱怨:對人和事都有比較高的標準,這種抱怨的心理來源於安全感的缺失,因為心裡不踏實,所以看什麼東西都是有缺陷的、不滿意的,喜歡挑剔和抱怨。

2.喜歡顯擺、炫耀:越是內心自卑的人,越是喜歡向別人展示自己的“厲害”之外,以此來彌補自己內心的缺失。比如炫富、攀比。

3.情緒多變、患得患失:安全感的缺失,讓一個人的情緒容易多變,喜怒無常,患得患失。跟這類人生活,很多時候會覺得對方莫名地生氣了,莫名地情緒低落了。

4.害怕變化:沒安全感的人會害怕變化,本來就活得如履薄冰,所以一旦有變化,內心就會出現侷促不安。

5.用高標準來要求自己

:缺乏安全感的人會比較努力,學習和工作都會一直活在焦慮感裡,就是這種憂患意識,讓這類人相對自律。

“媽媽,我嫉妒”:看,我是怎樣在孩子未來的幸福裡“操刀”的

一場母女間的對話:如何處理兒童時期的小心思

昨晚,我女兒小糖寶洗完澡上床的時候,鼻子有些堵,拿紙擤鼻涕。她邊擤邊笑著說,因為哭了,所以有鼻涕。估計是怕我擔心她感冒了。

我心裡咯噔了一下,但是面上卻表現得風輕雲淡,笑著問,為什麼哭呀?她笑笑說,沒事,沒事,洗澡的時候哭的。

看來她不打算說,不過,我已經觀察到了她求助的信號。如果她不想求助於我,她一定不會讓我知道她哭過。她會偷偷地在衛生間或是客廳裡解決掉鼻涕。這點以她的年齡是可以考慮到的。

我移了一下自己躺著的位置,靠近她,像以往每個溫馨的夜晚一樣,摟著她,輕輕地問:“怎麼哭啦?是被誰欺負啦?還是遇到什麼困難啦?”

“媽媽,我嫉妒”:看,我是怎樣在孩子未來的幸福裡“操刀”的

她不願說的情況下,我需要慢慢地引導她,讓她知道我做好了耐心傾聽她訴說的準備。

在動作和語言營造的溫馨環境之下,她哇地一聲,哭開了。告訴我,她心裡嫉妒和羨慕別人。這一點是我始料不及的,因為我是一個從來不跟別人攀比的人。在我這樣的示範模板帶領下,我以為孩子不會出現這種攀比心理。

她心裡還挺明白自身的情緒來源的,有條理地跟我說了兩個事件:

一,明天是學校隆重舉辦的慶祝祖國70週年的體藝節,她們辛苦訓練了一個多星期了,我竟然說不去看她的表演,之前幼兒園畢業演出我就沒去。她內心希望我在她人生的重要場合裡,也跟某些父母一樣與她一起共度。

二,班裡有些小女生有新出的可摺疊搭配的穿衣書籤,她也很想要,但是她覺得這種沒用的東西我不會同意買,所以她只能討好別的同學,讓別人送她一點,結果答應給的同學不守承諾,讓她很失望。

這兩件事就形成了她“羨慕嫉妒別人”的心理。

“媽媽,我嫉妒”:看,我是怎樣在孩子未來的幸福裡“操刀”的

這是她有史以來第一次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我感覺她又長大了一些。

當然,從她的話裡,可以看出她也熟悉我以往給她灌輸的價值觀。她自己會補充說,“我知道買這種東西沒用,費錢,但是我就想收藏,把它變成一本書。”

我明白了她的心裡想法。她想要我去觀看她們的節目,是因為她為此付出了很多,她覺得這是她最重要的時刻。

這種努力後所展示出來的成果與最親密的人一起分享,才能得到內心滿足的補償。同時,由於她小,上臺經驗不足,她內心有些膽怯,她希望我的在場給她信心和鼓舞。

關於書籤的事情,從以往我灌輸的價值觀來看,她知道纏著我去買是不對的,但是小女孩的小心思又讓她非常喜歡這個東西,在這種矛盾的心理下,她會嫉妒羨慕別的小女孩。

針對她的這兩個事情,我和她深聊了幾個點:

1.我問她,媽媽愛不愛她?如果她肯定我愛她,那麼證明我不去學校並不是因為不愛她。這點是要肯定的,因為小孩子很容易因為爸爸媽媽的一些行為,認為爸爸媽媽不愛自已。這是安全感的一種表現。我再問她,她愛不愛媽媽?這是讓她知道,我現在生病只能臥床,為了身體健康,必須休息,她如果愛我,那麼她會理解我這種行為,心疼媽媽。

愛永遠是處理感情矛盾最有效的東西,無論是親情,抑或是愛情,抑或是友情。感受到愛的孩子,不容易缺失安全感。

“媽媽,我嫉妒”:看,我是怎樣在孩子未來的幸福裡“操刀”的

2.針對第二個問題,我跟她說了我。比如別的阿姨都喜歡買奢侈品包包、飾品,媽媽卻從來不買,你知道為什麼嗎?她回答,“因為要省錢給我花。”我說:“不完全是的,是我覺得那是無用的東西,要靠那些東西來支撐面子的人,內心是空虛的。內心充實的人,不需要這些東西來掩飾。媽媽有自己喜歡的東西,比如讀書、寫字、學習、種花、旅行等,這是我喜歡的。別人有別人喜歡的,我有自己喜歡的。我不會因為別人喜歡某些東西,讓自已也去跟風喜歡,甚至炫耀、攀比。你想,如果你同學喜歡這個,你也跟著喜歡。這些流行的小東西是會層出不窮的,到時候難道你天天跟著別人去更換自已喜歡的東西嗎?”說話中間,我還問了她知不知道層出不窮的意思。她說知道。

另外,關於攀比這個問題,我輕聲地問她,“媽媽有沒有拿別的孩子跟你比較過,有沒有說過,誰的成績比你好,誰的才藝比你厲害?”

她思考了一下說,“媽媽,沒有。”

“對啊,你考試低於90,媽媽會說你考得不好。你高於90,媽媽從來就沒有說你考得不好。分數線是媽媽衡量你對知識點的掌握,而不是拿別的孩子的成績來跟你比。為什麼呢?”

“不知道。”

因為媽媽相信我的寶寶是優秀的,無需跟別人的孩子來比。”我聲量放大了一點,用比較自豪的語氣說。

“媽媽,我嫉妒”:看,我是怎樣在孩子未來的幸福裡“操刀”的

不攀比源於內心的自信和從容。不攀比是一種自我修養。

3.我又講了一個我小時候的故事。她對我小時候的事情都比較好奇。因為小孩子會期望長大,她會好奇大人是怎麼長大成現在這個樣子的。

我小時候想買一個電子手錶,去找我爸爸,也就是她外公。當時,一個電子錶是2元錢,以我們家的經濟條件來看,算是很便宜的。爸爸問我,買這個用來幹嘛?我說看時間唄。爸爸又問我,上課有上課鈴,下課有下課鈴,教室有掛鐘,回家也有大掛鐘,表還有作用嗎?我想想好像也是,我買表不過是因為我就想有個手錶,並不是因為要看時間。當時,爸爸又說了幾句話“如果是有用的東西,哪怕貴,咱們努努力,我也想辦法給買。但是如果沒用的東西,哪怕再便宜買了也沒意義。”

講完這些,糖寶以為我的意思是不讓她買。她馬上識趣地說,媽媽,那不買了,沒啥用。

我說,我不要你討好媽媽說不買了。

你自己考慮,考慮好了,告訴我你還想不想買。如果想,我就給你買。你看以往媽媽是不是也會同意你要買各種小玩具、小工具的的要求。

她點了點頭,高興地說,“那我明天告訴你。晚安,媽媽。”

“媽媽,我嫉妒”:看,我是怎樣在孩子未來的幸福裡“操刀”的

我讓她考慮後再選擇,是不想她養成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是指一味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已的感受的人格,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媽媽,我嫉妒”:看,我是怎樣在孩子未來的幸福裡“操刀”的

討好型人格有幾種錯誤的心理邏輯

1、對別人的感受特別敏感

2、抬高別人、貶低自已

3、不敢發出請求、很難拒絕別人

4、缺乏界限和原則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揣摩父母的意思,為了安全感而去迎合父母,故意做出父母喜歡的樣子,尤其女孩子。所以道理講完後,要讓她有自已的思考空間,然後讓她自己做決定。而不是強行要求她怎麼做,或是用道理綁架她。沒有理解和產生認同感的教育,只會形成討好型人格和留下未來叛逆的源頭。討好型人格基本都是成長過程中導致的。

“媽媽,我嫉妒”:看,我是怎樣在孩子未來的幸福裡“操刀”的

一個人幸福與否,有時候在童年就已經決定了

在我前幾天看的《銀河補習班》裡,爸爸馬浩文跟兒子馬飛說過一句話,“兒子,對不起,我是第一次做爸爸。”

在電影結束的時候,馬飛也跟馬浩文說了同樣的一句話,“對不起,爸爸,我是第一次做兒子。”

雖然我們都是第一次做爸爸媽媽,但是且行且調整,應該是我們可以做到的,只為了他們有一個健康的人格。孩子的心理缺失是我們要重視的,有些外在的因素是我們不能決定的,但是我們能用正確的愛來彌補他們出現的缺失感。

人在成長過程,如果沒有得到愛的滋養,那麼成長過程中所帶來的這些“傷害”極有可能會導致了他缺失安全感,形成性格缺陷。這種缺陷會在他們在未來的工作和兩性生活裡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所以在開篇的時候,我就說了,很多婚姻裡的矛盾起源都可以追溯到成長時期。

一個人過得幸福與否,有時候在童年就已經決定了。

今日話題:在處理孩子的小情緒的時候,你們是怎麼做的呢?請在留言區評論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