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春秋霸主的报恩与计谋,这样的重耳,你怎么看待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先来它的近义词:避而远之、望而生畏。退避三舍的字面意思是: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古代一舍指代30里地,所以三舍就是90里地。

退避三舍的故事源于春秋时代,上一篇文章有写过骊姬之乱,而退避三舍的故事,就是起于从骊姬之乱。

退避三舍:春秋霸主的报恩与计谋,这样的重耳,你怎么看待

骊姬之乱

故事背景

重耳就是本故事的主角,也就是后来的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他是春秋时期第二位称霸的霸主。重耳本是晋献公的第二子,长子是申生,因为骊姬想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所以申生被骊姬用阴谋诡计所害而自尽;骊姬本想一同除掉二子重耳和三子夷吾,但是这两个人都闻风逃跑了。

重耳出逃

重耳因为被骊姬陷害,不得已要出逃,当时晋献公派了勃鞮去追杀重耳,重耳对自己手下的兵士说:君父的命令是不能违抗的,如果谁违反了君父的命令,谁就是我的敌人。重耳虽然到了此境地,却仍然挂念父亲,为了不违背孝道,不与父亲为敌,他只带了几个谋臣,翻墙逃跑。

退避三舍:春秋霸主的报恩与计谋,这样的重耳,你怎么看待

重耳流亡

逃亡生涯

重耳的母亲是狐姬,翟国人,所以出逃后的重耳先逃去了母亲的母国,他的谋臣之中也包括了自己的舅舅狐偃。重耳一路逃亡,后来还去了很多诸侯国,虽然他是晋国公子,但同时是逃亡在外的人,虽然有的诸侯国会礼待于他,那些对他不屑一顾的诸侯国也大有人在,重耳逃亡路上受尽冷眼,而退避三舍的故事,就发生在楚国。

退避三舍

重耳逃亡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理睬他,于是他就离开了郑国来到了楚国,楚国当时也算大国了。楚成王用最高的诸侯之礼招待了重耳,二人在会面的时候,楚成王很好客,重耳很谦恭,两个人在聊天的时候,楚成王问:要是有一天您可以回到晋国,掌握王权,您会怎么样回报我今日的礼遇呢?重耳略思考了片刻,答道:无论回报您珠宝,还是锦帛,楚国如此富有,肯定都不足挂齿,真的不知道如何回报您。楚成王却不放弃继续追问:那您总该有所表示才对啊!重耳又答道:楚国很富有,不缺宝物。如果有一天,我们两个国家迫不得已兵戎相见,我一定会退避三舍,还您此日善待于我的恩情。

退避三舍:春秋霸主的报恩与计谋,这样的重耳,你怎么看待

退避三舍

回国即位

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了晋国,做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城濮之战

在周襄王二十年,晋、楚两国在魏国城濮地区进行了争夺中原霸权的大战,这就是城濮之战。在开战之前,晋文公因为与楚成王的约定,要求自己的部队退军九十里地,很多大臣不明白期中的道理,便有人说:两国交战在即,现在您要撤军九十里地,是不是会有损气势?谋臣狐偃回复说:出兵要理直气壮,我们国君曾经受出国恩惠,答应过的事情必须实现,如果我们忘记自己说过的话,不后退九十里地,我们就是理亏。如果我们撤退九十里地,他们还不退军,那就是他们理亏了。于是,晋军向后撤退了九十里地,完成了退避三舍的约定。

退避三舍:春秋霸主的报恩与计谋,这样的重耳,你怎么看待

城濮之战

大军后退的背后

晋军向后撤退了九十里地,其实这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晋文公对于楚庄王当初的承诺,还隐藏着战争策略。首先楚军为异地来进,本来已经人困马乏,现在还要向前行军九十里地,徒增疲惫;其次,晋军实则以退为进,他们占据退军九十里地的有利地形,调整策略,便更快的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其实楚成王在晋国撤退九十里地之后,命楚军将领子玉撤兵,奈何子玉不听,导致大败,最终子玉在战败归途中引咎自杀。

退避三舍:春秋霸主的报恩与计谋,这样的重耳,你怎么看待

城濮之战

重耳成就霸业,却也一路艰辛,他受尽人间冷暖,一直在不断学习和成长,才有了最终的霸业。在自己流亡的时候,凡对自己有所恩惠的国君,他都愿意投桃报李,与楚军交战也是大势所趋,作为一个诸侯国主,他所能做的就是尽力的周全,而周全的背后,也要尽力而为自己的国家与百姓、为了自己的宏图霸业而筹谋。由此可见,重耳能成为与春秋五霸之一,并且与齐桓公其名,称为 “齐桓晋文”,可见其能力之强。无论历史如何评说,如论后人如何评价,他已经做到了自己应该做的,诚信为立人之本,无论地位有多高,权位有多重,勿忘初心,方得始终。感谢大家的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