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的無我是什麼意思?一切皆空為何不能殺人?

無我的起源

佛陀當時為什麼會提出無我的理論呢?要理解某種思想,先搞清楚他來自哪,他反對誰?

佛教在古印度的興起可以認為是一種異端,因為當時最主流的信仰是婆羅門(現在的印度也是),婆羅門在種姓制度(婆羅門/剎帝利/首陀羅/吠舍)的大背景下講求的是“有”/“梵我合一”/恆常不變。而且不能超越自己的階層,所以佛陀的“無我”理論在當時是很有顛覆性,這等於告訴了貧下中農的首陀羅和吠舍也能通過修行來解脫人生苦難。這是“眾生平等”提出的最初根源。

婆羅門說“梵”是恆常不變的,認為是“有”,於是佛教就說“無”。而在緣起性空的基礎上貫徹無,就導致了宿命論和輪迴無主體。於是後人只能繼續打補丁,去解釋這個難題。這個主體一旦被找到,佛教和婆羅門的區別自然也就消失了。

佛學的無我是什麼意思?一切皆空為何不能殺人?

後人打理論補丁

我們知道輪迴主體問題可以算得上佛教裡最棘手的難題了,後人自然發展出不同的理論來解釋。解決這個難題,要麼就是直接給出一個輪迴主體,要麼就重新理解(定義)業力的運作原理。

一根火柴快燒盡的時候,引燃了另一根火柴,第二根火柴的或是不是第一根火柴的火?這個問題可以作為輪迴主體的比喻。

補特伽羅

犢子部和正量部就借用了印度耆那教的概念“補特伽羅”當作一種類似不滅的靈魂,相當於傳承的火。“補特伽羅”是一種假有,告訴大家不要認為是真實恆常的。這樣一來,“無我”的理論照說不誤,但這個悄悄加進來的補特伽羅實際上已經變“無我”為“有我”。這個算是半妥協的中庸辦法。

大乘佛教將無我分為了“人無我”和“法無我”,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區別。法無我分為“三科”(三大類別),分別是五蘊、十二入(處)、十八界。“五蘊”即色受想行識。“十二入”包含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境(色、聲、香、味、觸、法)。十八界則是六根、六境加六識。大乘經典《心經》中多次提及。

佛學的無我是什麼意思?一切皆空為何不能殺人?

科學探究

除此之外,《大毗婆沙論》從富有科學精神的角度去進行了解釋,提出“極微”和“剎那”的概念,極微是最小的物質單位。時間的最小單體(也可能是單位)叫做“剎那”。時間和物質就都有了最小單體,物質單體隨著時間單體聚散離合,所以一切複合體都沒有自性,不由自主,這就解釋了何為“諸法無我”。但是單體不可分割,就可以恆常不變,獨立自存。總之,經過長篇論述後得出“三世實有,法體恆存”的結論。這個部派為“有部”。

最棒的補丁:阿賴耶識

唯識論中認為六識之外還有末那識/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可以認為就是可以延續的火苗的命根。唯識宗是佛教裡最徹底的唯心論。

簡單理解,這個世界就是瀑布,“永恆流轉如瀑布”,這句話在三島《豐饒之海》中多次出現,瀑布奔流不息,卻每個瞬間都是不同的瀑布。每個瞬間都有生和滅,而生滅包含了三種形態——“種子生現行”“現行燻種子”“種子生種子”。所以轉世輪迴並不是死亡的時候才開始,人的每一個瞬間都在經歷生和滅,每個瞬間都在更新和廢棄。

佛學的無我是什麼意思?一切皆空為何不能殺人?

然而到了現在,佛學的無已經沒有多少人真的在提了,無的理論最終還是變成了有。隨著佛陀被神化,可以說,當年佛陀的四法印全白叮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