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請神,每家必請的神仙之一,神仙中的基層幹部——灶神


過年請神,每家必請的神仙之一,神仙中的基層幹部——灶神

年畫,灶神(又稱八仙灶)


灶神,全稱是“九天司命東廚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俗稱“灶君”、“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東廚煙主”、“護宅天尊”或“灶王爺”。神誕為每年的農曆八月初三,每年臘月廿三晚昇天奏事,(南方大多在臘月廿四),除夕則返回人間。據其寶誥稱“位司喉舌,經理庖廚”,既掌管飲食,又主宰禍福生死。

一、灶神信仰起源


過年請神,每家必請的神仙之一,神仙中的基層幹部——灶神


灶神起源甚早,商朝已開始在民間供奉,及周禮以籲瑣之子黎為灶神等。秦漢以前更被列為主要的五祀之一,和門神、井神、廁神和中溜神五位神靈共同負責一家人的平安。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們飲食,賜於生活上的便利外,灶神的職責,是玉皇上帝派遣到人間考察一家善惡之職的官。

灶神左右隨侍兩神,一捧“善罐”、一捧“惡罐”,隨時將一家人的行為記錄保存於罐中,年終時總計之後再向玉皇上帝報告。臘月廿三就是灶神離開人間,上天向玉皇上帝稟報一家人這一年來所做所為的日子,又稱“辭灶”,所以家家戶戶都要“送灶神”。謝灶之期也分階層,關於何時謝灶,民間有所謂“官辭三”、“民辭四”、“鄧家辭五”。又稱:忘了辭五,別辭六,就是說,二十三、二十四沒辭,就辭五,但千萬不要辭六了。“官”指官紳權貴,習慣於年廿三謝灶。“民指一般平民百姓,會在年廿四謝灶,“鄧家”即指水上人,會在年廿五舉行。但是民間百姓大部分會選擇年廿三謝灶,希望有貴氣,取其意頭。

魏晉以後,灶神有了姓名。隋杜臺卿《玉燭寶典》引《灶書》稱,“灶神,姓蘇,名利,婦名搏頰”。唐李賢注引《雜五行書》又稱,“灶神名禪,字子郭,衣黃衣,披髮,從灶中出”。灶神初為女神,或稱是老婦,或稱是美女,說法諸多。大約出於清代的《敬灶全書》則稱,灶君姓張,名單,字子郭,當屬男神。現在民間供奉的東廚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對老人並坐,或是一男兩女並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畫像。根據科儀記載,“張冶相公,李氏夫人”可以知道灶公應為張姓,灶母應為李姓。

灶神在晉以後則列為督察人間善惡的司命之神。自人類脫離茹毛飲血,發明火食以後,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灶就逐漸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崇拜灶神也就成為諸多拜神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了。故《禮記·祭法》中“王為群姓立七祀”,即有一祀為“灶”,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

自是承襲古俗而來。先秦兩漢典籍,對灶神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將火神與灶神合二為一。《淮南子·汜論》曰:“炎帝於火,而死為灶。”高誘注曰:“炎帝神農,以火德王天下,死託祀於灶神。”

二、灶神職責略考

灶神上通於天闕,下入於幽冥,中可以察人情萬事,錄人功過。於庚申甲子日均要奏上蒼,由三尸神總結匯報。東晉葛洪《抱朴子內篇》的《微旨》稱:“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三日也”。大約成書於元明之際的《東廚司命燈儀》中有句稱,“灶神職重,秉下民倚伏之權”,“在天為七元之使者,遞日奉萬事於宸庭”,“迭主陰陽,雖善善惡惡,均在修為;然是是非非,必恭記錄”。清代的《敬灶全書》則稱,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終月則算。功多者,三年之後,天必降之福壽;過多者,三年之後,天必降之災殃。

因此,南北習俗均於臘月廿三晚上奉祀灶君,焚香祀送。民間奉祀灶君多用糖元寶、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和糯米糰子之類,祭畢,即將奉祀經年的灶君舊紙馬從灶上揭下,連同紙錠等一起焚化,以示灶神上天。除夕接神時,再行接灶神之禮,奉祀灶神後,再在灶上粘貼新的灶君紙馬。

在祭灶君之時,擺齊供品,焚香祭拜,接著第一次進酒,此時要向灶君誠心禱告,完畢後再進行第二次進酒,進第三次酒之後,將舊有的灶君像撕下,連同甲馬及財帛一起焚燒,代表送灶君上天,儀式便順利完成。而焚燒一個用篾扎紙糊的馬,是作為灶神上天的坐騎,還要準備一點黃豆和乾草,作為灶神和馬長途跋涉所需的乾糧、草料。此外還要焚香、叩首,並在灶坑裡抓幾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並喃喃叮嚀:“上天言好事,下界降禎祥”之類的話,目的是祈禱灶王向玉皇上帝奏報這家一年來的種種善事,不要講壞話。送走神明後,除夕夜把眾神接回來,此之謂“接灶”。接灶神的儀式很簡單,只要在灶臺上重新貼一張新的灶神像,供祀五果等即可。而道教則有諸如《祀灶科儀》之類的法事活動,其意義都是希望灶神爺賜福消災。

三、道教中的灶神信仰


過年請神,每家必請的神仙之一,神仙中的基層幹部——灶神

供饗灶王爺的佛龕


為了尊重灶神,以及感謝十方信眾的佈施,道觀裡用齋,分為三種形式:一便堂、二過堂、三過大堂。簡簡單單沒有拘束,稱之為便堂;羅列威儀嚴整有序,稱之為過堂;臘月廿五向後至正月初五,“神落地”,則要過大堂。

在過齋堂時,道眾排班,心中默誦“香廚妙供天尊”或“三元赦罪天尊”或“玉皇赦罪天尊”。進齋堂後,要先拜過灶神,再吟經誦咒。一般在道眾在坐下後,等飯菜盛好,未動之前要與堂頭一起,將筷子舉至眉心。放下,將筷子尖朝著飯,倚在碗邊,默唸:“自然天廚食,我今密加持。一粒遍十方,河沙鬼神用。受比無邊味,昇天朝太虛。眾信施我等,長保亨利貞。香廚妙供天尊,不可思議功德。”之後才可以食用。

在食用時絕對不能發出大的聲響,因為餓鬼是最討厭人飲食大聲的。吃完後還要誦咒感謝諸天以及佈施的信眾。排班拜過灶神後離開,都要保持嚴肅謹慎,恭敬一切。

四、有關灶神的善書

俞淨意(俞都)是明朝的大善人,晚年行善積德,有著作《俞淨意公遇灶神記》,教人怎樣修身“意淨無染,君子有終”,影響廣泛深遠。本善書在道教界,甚至佛教界被助印數目較多,也被翻盤成電視劇廣為流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