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嶺上藏“神仙”,隴東高原有祕密

子午嶺上藏“神仙”,隴東高原有秘密

子午嶺黃帝冢

筆者2007年曾去過一個地方,當地土話稱“先轅”,當時去的時候還是比較荒涼,只有一個指示碑,“先轅墳”只是簡單修繕的土疙瘩。懷著崇敬之心繞著這個“土嘎達”轉了三圈,隨後就在周邊溜達了一會。路上碰見兩位當地老者,順便打聽了這個“土嘎達”的一些傳說,當時的場景現在還記憶尤深!

印象中有一位七十多歲老者,手裡拿著長長的菸斗,指頭時不時的壓著快要滅了的菸頭,一口一口的嘬著菸嘴,慢悠悠的說道: “額小的時候,聽額外爺說,在他爺爺那輩時還有人看這墳呢!”我隨即問道:“看墳人的後代還在不?”老者說“外是誰、額們都不知道了……”,和兩位老者聊了會,便發了支香菸就離開了。當時曾想著抽個時間翻一下歷史,看看有沒有這方面的記載,誰知再翻就已經現在了。時間如流水,不知當時和我聊天的兩位老者是不是還長壽,但是老者的語言動作還停留在記憶中!(明朝淩濛初言“黃帝葬橋山,子孫守冢,因為氏”,和老者之言相投)

好了,今天就簡單說說這個“先轅墳”吧,我說就是甘肅省正寧縣的黃帝冢。


子午嶺上藏“神仙”,隴東高原有秘密

修葺後之黃帝冢

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載:“黃帝者,少典之子……,黃帝崩,葬橋山……”,同時又在《史記·孝武本紀》中又記述:“其來年冬,上議曰:“古者先振兵澤旅,然後封禪……黃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可能因為司馬遷的記載,後世都認為黃帝去世後只有衣冠冢!也估計司馬遷這麼一記載,不是橋山的地方都改名橋山了,所以後世就出現瞭如:陝西黃陵、甘肅正寧、河南新鄭、河北涿鹿等這些個地方。

今天就說說這些個地方的由頭,陝西黃陵主要明太祖朱元璋想祭黃帝陵,底下人一時找不到黃帝陵的地址,都怕掉腦袋就找到現在的地方。河南新鄭名頭不夠,現以黃帝故里之稱祭祖。河北逐鹿估計源於黃帝與蚩尤涿鹿征戰的緣故吧。

甘肅正寧今天就重點說一下!有人想這個地方名不見經傳的,為什麼要說呢?很簡單,因為這個地方有故事,有傳說,有更早的歷史記載!

甘肅省正寧縣有一個五頃原鄉(近子午嶺原始林),這裡有一座古冢高五十米左右,南北大約六七十米,東西寬三四十米,就這樣一個小塬臺。這個地方兩面溝窪中間聳起,一面連接五頃原一面連接二頃原,就像一座略略拱起橋,人們稱為“橋山”。原來的墳周邊有很多大松柏樹,解放前被砍了!


子午嶺上藏“神仙”,隴東高原有秘密

正寧橋山

另外,《漢書·地理志》記載:陽周橋山在南,有黃帝冢。莽曰:上陵畤 ……郡陽周縣橋山南有黃帝冢。《史記》中載始皇帝三十五年,蒙恬與公子扶蘇率軍在子午嶺修秦直道直道還未修成。秦始皇出巡死在沙丘。胡二世發動政變,賜死扶蘇、蒙恬,地方就在陽周縣(今正寧縣永正鄉)。《大宋寧州承天觀之碑》記載:茲縣據

羅川之上游,實彭原之屬邑……俗勤稼穡之事,軒丘在望,乃有熊得道之鄉……。《括地誌》載: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里子午山。地方誌就不記述了,讀者自己查詢!(注:羅川就是現在的正寧;彭原在慶陽西峰區,此名歷史載為古驛)。


子午嶺上藏“神仙”,隴東高原有秘密

子午嶺直道

甘肅正寧為黃帝冢的另一個佐證就是近幾年被發現的“南佐遺址”,該遺址位於慶陽市董志塬上,據考證屬仰韶文化晚期,距今 5000 年左右,和黃帝的時代基本相投。

總之,黃土地上的文化非常深遠,不可以目測,只能用心慢慢體會,如有一番暢遊,這才過癮!

最後一首詩送上:一座帝陵爭百年,原是黃帝“躲”清閒!一堆古冢幾抔土,大地何曾缺黃土?黃土兒孫千千萬,要祭黃帝一抔土!


子午嶺上藏“神仙”,隴東高原有秘密

隴東-南佐遺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