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蒙联姻—清朝统治蒙古最有效的国策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清朝史料或一些影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这样到场景,皇帝娶蒙古族的妃子,公主、格格嫁给蒙古王公。而这些都是

清政府统治蒙古各部最有效的国策之一,即“北不断亲”(即满蒙联姻)。在清朝入关以后,大概从康熙开始形成了三大国策,分别是“南不封王北不断亲”,"分封以制其力",“崇释以制其生”三大国策。而满蒙联姻是在蒙古实行后两条国策的重要基础,在清朝历史中,满蒙联姻也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满蒙联姻—清朝统治蒙古最有效的国策

《美人无泪》皇太极与孝端文皇后成婚剧照

一、从兴起到鼎盛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同时,也面临与明朝政府的抗衡,这时寻找一个盟友是很重要的。位于女真北部的科尔沁(属于漠南蒙古的察哈尔部)就就进入了努尔哈赤的视线,努尔哈赤采用最保险的结盟方式—联姻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清史稿》记载努尔哈赤一共有十四位后妃,其中两位来自科尔沁部,分别是寿康妃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贝勒孔果尔之女和侧妃蒙古科尔沁贝勒明安之女。此外,努尔哈赤让儿子也迎娶蒙古王女,将女儿下嫁蒙古这样的方式将漠南蒙古几个部落收服编入蒙古八旗。

清太宗皇太极阶段,是满蒙联姻相当繁荣的时期。皇太极记录在册的妃子有15人,其中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有6人,可见通婚之频繁。而太宗又将蒙古嫔妃所生女儿嫁回蒙古各部,这就造成了满蒙血液融合,牵绊更深。这一时期,也可以看做是满洲贵族爱新觉罗氏家族与蒙古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家族的通婚。从结果来看,皇太极为收服漠南蒙古各部所作的努力是没有白费的,在皇太极攻打察哈尔部林丹汗时,科尔沁、扎鲁特、巴林、奈曼、敖汉、喀喇沁、土默特、阿鲁科尔沁、翁牛特、阿苏特等部(都属于漠南蒙古部落)赶来支援,林丹汗战败,自此皇太极统一了漠南蒙古。而在后来清军攻打明朝时,成功利用了蒙古军队强大的力量,对于清军入关有重要的功绩。

在这一时期,蒙古嫁过来的王女也有名留青史者。皇太极的大福晋博尔济吉特氏(孝端文皇后)与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孝庄文皇后)都是有作为的女性。尤其是孝庄文皇后历经三朝,稳固皇权,自己的儿子、孙子都是皇帝,可以这么说,清朝皇帝是有蒙古血统的。

满蒙联姻—清朝统治蒙古最有效的国策

乾隆帝在避暑山庄宴请蒙古王公图

二、联姻规范时期

清朝入关后,因逐渐汉化,满蒙联姻也逐渐走向规范化,制度化。顺治时期,因刚刚入关不稳定,还是采取了与蒙古联姻的政策,顺治帝福临的前两位皇后都是来自蒙古科尔沁部,后宫中也不乏蒙古嫔妃。

而到了康熙时期,清朝地位巩固,不再需要皇帝与蒙古频繁联姻,开始从满足贵族家庭中选择皇后与后妃。像孝庄太后就为康熙帝选择了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不再选择自己的家族之女为后。但这并不代表着满蒙联姻消失,只是规范化了,皇帝后宫中还是有蒙古嫔妃的,只不过少了而已,而为了安定蒙古各部,皇女下嫁没有间断。如康熙长大成人的女儿只有8人,6人都嫁往蒙古;雍正因唯一成人的女儿在雍正登基前出家病逝,所以封了三位养女下嫁。可见,这个时期皇女下嫁还是比较多的。

康熙时期,康熙帝福临基本完成了统一蒙古的大业,建立起了对蒙古各部的封建统治。清朝初期,蒙古分为三部分,即漠南蒙古(内蒙古地区),漠北蒙古(喀尔喀蒙古),以及天山以北一带漠西厄鲁特蒙古。漠南蒙古在努尔哈赤与皇太极时期已经臣服,漠西蒙古与漠北蒙古虽与清廷交好,但并不受清廷统治。

康熙二十九年,属于漠西蒙古的准噶尔部势力强大,通过沙俄政府的教唆,不仅侵占同为漠西蒙古的各部,甚至出兵漠北蒙古,影响到了边境的安宁,而这时,漠北蒙古投降清廷,希望得到清廷的帮助。而这时,康熙帝当机立断,一方面出兵平定准噶尔叛乱,一方面为了安抚漠北蒙古(喀尔喀蒙古),于康熙三十年,在蒙古多伦诺尔与蒙古各部贵族进行了为期六天的会盟,史称“多伦会盟”。此次会盟,规定了漠北蒙古必须遵守清朝的法律,按照满族方式封王授爵,设立盟旗制度,并且论功行赏,得到了漠北蒙古三部的一致同意。这一举动,不仅体现出了康熙高明的政治政策,稳定喀尔喀蒙古社会秩序,加强了中央集权。此后,满蒙联姻也从漠南蒙古扩大到了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

而到了乾隆年间,乾隆帝严格执行“指婚制”,很多公主、格格被指给蒙古王族,是为强制性的一项政策。从康熙至乾隆时期,因中央集权的加强,满蒙联姻也逐渐完全成为一项国家政策。

满蒙联姻—清朝统治蒙古最有效的国策

溥仪表妹金允诚与阿拉善札萨克亲王达理扎雅成婚

三、联姻松懈时期

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完全平定了准噶尔叛乱后,清朝也蒙古各部的统治也比较稳定。而联姻政策也发生了变化。乾隆帝曾说:“驾驭外藩之道,示之以谦则愈骄,怵之以威则自畏,此二言若子孙世世能守,实大清国亿万年无疆之庥也。”意思是说管理外藩民族,你对他越好他越骄纵,你越威严他越害怕,可见统治者的心理认为对于联姻政策已没有那么紧要,而是应该加强统治。

因加强了对蒙古王公的控制,联姻也逐渐出现了“备指额驸”制度。这一制度有两个特点,一是皇女下嫁蒙古各族的范围变小了,只选择漠南蒙古东部七部十三旗中的王公贵族;二是养育内廷,年长指配,就是从蒙古王族中选择地位高贵、聪明俊秀的适龄男孩,上报朝廷。长大后指婚公主下嫁。像乾隆帝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的额驸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色布腾巴勒珠尔;嘉庆帝皇四女固伦庄静公主的额驸博尔济吉特氏玛尼巴达喇,都是严格符合上面“备指额驸”的条件。从乾隆后期至清末,皇帝后宫的蒙古族嫔妃是越来越少,公主下嫁蒙古族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这也说明了清政府对蒙古各部的统治是越来越严格,证明了满蒙联姻在政治时局下的变化性。

满蒙联姻—清朝统治蒙古最有效的国策

《美人无泪》皇太极与孝庄文皇后剧照

四、小结

从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的频繁联姻到清朝后期联姻制度的规范,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清朝嘉庆了对蒙古各部的统治,从最初的盟友关系到臣服关系都显示出了满蒙联姻的政治作用。而在古代,其实不管哪个朝代,联姻都被统治者视为最稳固的联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