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佛醫經》

佛說佛醫經

吳天竺沙門竺律炎共支越譯

人身中本有四病: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風。風增,氣起;火增,熱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本從是四病,起四百四病。土屬身,水屬口,火屬眼,風屬耳。火少寒多,目冥。春正月、二月、三月寒多,夏四月、五月、六月風多,秋七月、八月、九月熱多,冬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有風有寒。何以故春寒多?以萬物皆生,為寒出,故寒多。何以故夏風多?以萬物榮華、陰陽合聚,故風多。何以故秋熱多?以萬物成熟,故熱多。何以故冬有風有寒?以萬物終亡熱去,故有風寒。

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得臥。何以故?風多故身放。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二月不得臥。何以故?寒多故身縮。

春三月有寒,不得食麥、豆,宜食粳米、醍醐諸熱物。夏三月有風,不得食芋、豆、麥,宜食粳米、乳、酪。秋三月有熱,不得食粳米、醍醐,宜食細米、麨、蜜、稻、黍。冬三月有風寒,陽興陰合,宜食粳米、胡豆、羹、醍醐。有時臥風起,有時滅;有時臥火起有時滅。有寒起有時滅。

人得病有十因緣:一者、久坐不飯;二者、食無貸;三者、憂愁;四者、疲極;五者、婬泆;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風;十者、制下風。從是十因緣生病。

佛言:「有九因緣,命未當盡為橫盡:一、不應飯為飯,二、為不量飯,三、為不習飯,四、為不出生,五、為止熟,六、為不持戒,七、為近惡知識,八、為入裡不時不如法行,九、為可避不避。如是九因緣,人命為橫盡。

「不應飯為飯,謂不可意飯,亦謂不隨四時食,亦為以飯復飯,是為不應飯為飯。不量飯者,謂不知節度,多食過足,是為不量飯。不習飯者,謂不時食。若至他郡國,不知俗宜飯食未習,不稍稍飯,是為不習飯。不出生者,謂飯物未消覆上飯,若服藥吐下不盡便食來,是為不出生。止熟者,謂大便、小便來時不實時行,噫吐、下風來時,制是為止熟。不持戒者,謂犯五戒,現世間盜,犯他人婦女者,便入縣官,或刻、或死、或得棓榜壓死、若餓死、或得脫外從怨家得首死、或驚怖憂愁死,是為不持戒。近惡知識者,謂他人作惡便來及人。何以故?不離惡知識故。惡人不計當坐之,是為近惡知識。入裡不知時不如法行者,謂晨暮行,亦有魍魎諍鬪者,若有長吏追捕而不避,若入他家舍,妄視不可視、妄聽不可聽、妄犯不可犯、妄念不可念,是為入不知時不如法行。可避不避者,謂弊牛、馬、狾、狗、蚖、蛇、蟲,水、火、坑、穽、犇車、馳馬,拔刀醉人、惡人。亦若干,是為可避不避。

「如是九因緣,人命未盡為盡。黠人當識是,當避是,已避得兩福:一者得長壽,及得聞道好語,亦得久行道。」

佛言:「有四飯:一、為子飯,二、為三百矛斫飯,三、為皮革蟲生出飯,四、為災飯。子飯者,謂人貪味食肉時,便自校計念:『是肉皆我前世時父母、兄弟、妻子親屬,亦從是不得脫生死!』已得是意便止貪,是為子飯。三百矛斫飯者,謂飯隨味念復念其殃,無有數能不念味便得脫。又矛斫人為亡身,已生念復念有若干受苦,為三百矛斫飯。皮革蟲生出飯者,謂人念味,亦一切萬物憂家中事,便穿人意,意作萬端為出去,是為皮革蟲生飯。災飯者,謂一生死行皆為災飯,如火燒萬物,人所行皆當來惱身,劇火焚萬物故言災。所以言飯者,謂人所可意念人,故言飯也。

「人食肉譬如食其子,諸畜生皆為我作父母、兄弟、妻子,不可數。亦有六因緣不得食肉:一者、莫自殺;二者、莫教殺;三者、莫與殺同心;四者、見殺;五者、聞殺;六者、疑為我故殺。無是六意得食肉,不食者有六疑。人能不食肉者,得不驚怖福。」

佛言:「食多有五罪:一者、多睡眠;二者、多病;三者、多婬;四者、不能諷誦經;五者、多著世間。何以故?人貪婬、人知色味,瞋恚知橫至味,痴人知飯食味。《律經》說:『人貪味,味復味得生不得美味。』」

佛言:「一食者為欲斷生死,亦隨貪不能行道,為得天眼自知所從來生去至何所。人不念死,多食,常念婦人,皆墮百四十惡,中天皆用飯故。犯十惡後生便失人形,墮畜生中。既得作人,飢渴血出,瞋恚傍生,於愛內生於貪。佛說有大福,自飢以飯與人,令人得命,是為大福。後生饒飲食,乏瞋恚,亦無所施,施亦不得,但意恣貪婬,亦無所施,但得意恣,非我所有。一錢以上,不得取故,作貪慾空,自苦作罪。道人不有憂愁,憂隨怒,愁隨貪。我輩有死歲、有死月、有死日、有死時,亦不知、亦不畏、亦不行道、亦不持戒,東走西走,憂銅憂鐵,憂田宅、奴婢,但益人惱、增人苦,為種畜生習。」

佛言:「人治生,譬如蜂作蜜。採取眾華,勤苦積日已成,人便攻取去。唐自苦,不得自給。人求是念,是憂有憂,無飢渴勤苦。合聚財物,未死,憂五家分,或水、火、盜賊、縣官、病痛,多不如意。己死,他人得之。身當得其罪,毒痛不可言。五分者:一者、火分;二者、水分;三者、盜賊分;四者、縣官分;五者、貧昆弟分。何為無憂所有?人不計是五分憂,苦劇不棄,是憂苦有萬端,結在腹中,離道遠法。人法生賈作,得利,不當喜;不得利,亦不當憂;是皆前世宿命所致。人有貪,貪便不得利。正使得一天下財物,亦不能猛自用之,亦不隨人去,但益人結、但有苦惱、但種後世緣因。緣因如火,如火無所不燒。我輩不覺,是黠不敢妄搖,知為增苦種罪。」

※《西方發願文》·雲棲 蓮池大師

稽首西方安樂國  接引眾生大導師

我今發願願往生  唯願慈悲哀攝受

弟子(*……)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求於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

又以業重福輕。障深慧淺。染心易熾。淨德難成。今於佛前。翹勤五體。披瀝一心。投誠懺悔。我及眾生。曠劫至今。迷本淨心。縱貪嗔痴。染穢三業。無量無邊所作罪垢。無量無邊所結冤業。願悉消滅。

從於今日。立深誓願。遠離惡法誓不更造。勤修聖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覺。誓度眾生。

阿彌陀佛以慈悲願力。當證知我。當哀愍我。當加被我。願禪觀之中。夢寐之際。得見阿彌陀佛金色之身。得歷阿彌陀佛寶嚴之土。得蒙阿彌陀佛甘露灌頂。光明照身。手摩我頭。衣覆我體。

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長疾空煩惱。頓破無明。圓覺妙心。廓然開悟。寂光真境。常得現前。

至於臨欲命終。預知時至身無一切病苦厄難。心無一切貪戀迷惑。諸根悅豫。正念分明。舍報安詳。如入禪定。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諸聖賢眾。放光接引。垂手提攜樓閣幢幡。異香天樂。西方聖境昭示目前。令諸眾生見者聞者。歡喜感嘆。發菩提心。

我於爾時。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生極樂國七寶池內勝蓮華中。華開見佛。見諸菩薩。聞妙法音。獲無生忍。於須臾間。承事諸佛。親蒙授記得授記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陀羅尼門。一切功德。皆悉成就。

然後不違安養。回入娑婆。分身無數。徧十方剎。以不可思議自在神力。種種方便。度脫眾生。鹹令離染。還得淨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

如是大願世界無盡眾生無盡。業及煩惱一切無盡。我願無盡。

願今禮佛發願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總報。三有齊資。法界眾生。同圓種智。

無量壽佛贊

無量壽佛,甘露王,威德願力難量,洪名虔稱消災障,化火宅,為清涼,菩提心中接佛光,福慧善根自長,一向專念莫彷惶,勤燻戒定香,信願行三是資糧,苦海得慈航,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大願大力接引導師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千聲或萬聲)

惟願

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民無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

並願以諸功德,迴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親,現世業債,鹹憑法力,悉得解脫,現在者增福延壽,已故者往生淨土,同出苦輪,共登覺岸。

取自:【《淨修捷要》(一名五念簡課)·夏蓮居居士】

阿彌陀佛贊

阿彌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無等倫

(阿彌陀佛。總舉法報化三身也。身金色。單指報身也。相大而好小。無等倫者。無可為比也)。

白毫宛轉五須彌  紺目澄清四大海

(此於無可比中。強作比譬也。兩眉中間白毫。八稜中空。宛轉右旋。其大如五座須彌山也。紺。青也。四大海。言其大也。皆指報身也。)

光中化佛無數億  化菩薩眾亦無邊

(化佛有大小。大者千尺小者丈六。每一化佛。有二化菩薩為侍者。左觀音右勢至也。病中人往生時。所見接引之佛。即此化身也。)

四十八願度眾生  九品鹹令登彼岸

(九品。指蓮花品數也。於上中下之內。各各開出上中下。故成九品。彼岸。成道之地也。)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 大慈大悲 阿彌陀佛。

(無著為大。拔苦為悲。與樂為慈。)

○唱一聲。

阿彌陀佛。

(此四字佛名。每一課。以千聲為率。要念得無首無尾。句句皆如一句。自然光明玲瓏矣。)

○當字字聲聲。光明相接續。不用唱。

南無觀世音菩薩。

(凡稱南無者。歸命之義也。此菩薩。心眼照世。能觀其音。世人誦此菩薩名者。心中發光。自觀其音。當觀音之時。便與此菩薩非一非二。故能獲靈感。得願求。畢竟生於西方也。)

○三種菩薩名。各唱三聲。

南無大勢至菩薩。

(大心大力。身所至處。世界動搖。頭有寶瓶。光明不斷。亦化小身。入此娑婆世界。專取唸佛人。而使之歸於淨土。此菩薩。以唸佛心。得無生忍。其言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其數多。如大海之水。心業成就。久在極樂。故清淨也。一佛二菩薩。因緣光明。不為少矣。又兼此海眾菩薩。各以願力因緣。而來救其眷屬。一聲呼唱。風動蓮心。一人之身。一切光明來照也。)

取自:【《修西定課》·清·鄭澄德、鄭澄源 編撰】

※ 註釋(自:《修西定課》·清·鄭澄德、鄭澄源 編撰):

四恩者。在家。則天地也君也親也師也。出家。則父母師僧國王檀越也。

三有者。三界也。法界眾生者。十方無量世界一切眾生也。心能運載一切法。故名乘。以佛為極。不落二三。故曰一乘也。

○染心易熾者。識火炎炎。時常發起也。淨德難成者。心水不清。佛月難現也。

○翹勤五體。表外儀恭也。披瀝一心。明內心敬也。五體者。兩肘兩膝及額也。披瀝者。開發洗盪也。投誠者。以我之心。歸投於佛也。懺悔者。斷相續心也。言我及眾生者。求生淨土。須廣大心。一體同觀。方偕佛願故。一人懺。即是一切眾生懺也。

○一切諸業。不名決定。懺之則無。任之則有。信以為能消滅。一懺便滅。何以故。心力最強也。

○冤有三。有殺冤。有盜冤。有淫冤。殺盜名怒冤。淫名喜冤。一切眾生。以冤為親。若唸佛功深。看得一切冤親如光如影。則往生無累矣。

○禪觀與持名。本是兩法。若體會經文。想我之念佛音聲。直入西方靈禽風樹之中。與水流光明寶羅天樂。融成一片。便是觀想持名無二也。此名西方禪定。亦名音聲禪定。

○病苦。四大不調也。厄難。水火刀兵毒藥之類也。貪戀。許願求醫食肉懷恩也。迷惑。疑罪多功少佛不來迎也。報。報身也。舍報。謂正斷氣時。舍此報身。精神獨往也。

○無生忍者。一切諸法。本自不生不滅。既為眾生。故顛倒妄見。今以智慧而了達之。故曰獲也。得此忍已。大用方成。

○三身。法身報身化身也。四智。八識之妄。還源證真。轉識成智。其數有四也。八識者。眼耳鼻舌身為前五識。意為第六識。細意不外緣者名第七識。心之本量含藏種子者名第八識。修道之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也。六通。天耳通天眼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也。

○不退地者三義。一位不退。終不退為凡夫二乘也。二行不退。終不退失所修行業也。三念不退。不暫退轉菩提心念也。又曰。雖品居下下。地局疑城。然永斷三塗之因。亦名不退也。

○界生業惱四者不盡。我之大願終亦不盡。運此不盡之願力。度此不盡之眾生。方顯無量心光。能與彌陀同調矣。

○種智。佛智也謂能通達一相無量相也。

○或問曰。此經單言持名。願文忽說禪觀。何也。

答曰。若神明不入觀中。所持之名。非昏即散。以持名為觀境。非於觀外持名也。

或問曰。觀境無聲。觀心不動。今乃經行持誦。何謂觀乎。

答曰。死法活用。名曰善巧。活法死執。是謂痴人。華嚴經雲。風中入定。聲中入定。古德雲。行亦禪。坐亦禪。即此經行持名便是神明在定也。

或問曰。觀西方者見佛。持名者於持名時能見佛乎。

答曰。觀佛用心眼。是心中色。持名用心聽。是心中聲。然心觀佛色。佛現而說法。則有妙聲矣。心聽佛聲。神凝而現瑞。則有妙色矣。六塵萬法。迴轉唯心。子但神聽自己唸佛之聲。久之又久之。到一時鼓寂鍾沈。便與如來相見也。

❖【迴向文】

卍 謹以言聞功德迴向 卍

◎遍法界。虛空界。十方剎土。微塵法界。一切眾靈。

聞經覺悟。皆悉唸佛。求生淨土。圓成佛道

(三遍)

◎全球各地一切人為災害。祈求諸佛菩薩慈悲化解。

◎全球各地一切人為戰爭、自然災害罹難眾生亡靈等眾。

弟子眾等宿世現前一切有緣眾生。

聞經覺悟。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

見佛聞法。惑盡慧開。

真實安樂。頓脫生死。

速成正覺。如佛度生。

卍 願以此功德迴向 卍

全球眾國主 眾國皆昌隆

消除眾災厄 世界永和平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願將以此勝功德,迴向法界諸有情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南無阿彌陀佛(多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