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词: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润州甘露寺多景楼,天下之殊景也。甲寅仲冬,余同孙巨源①、王正仲参会于此,有胡琴者姿色尤好。三公皆一时英秀,景之秀,妓之妙,真为希遇。饮阑,巨源请于余曰:“残霞晚照,非奇才不尽。”余作此词。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

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②。

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苏词: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注释

① 多景楼:在江苏镇江市北固山上的甘露寺内,下临长江,是寺庙中的名胜。孙巨源:即孙洙,字巨源,扬州人。科举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

② 细捻轻拢:弹琵琶时的手指动作。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就有“轻拢慢捻抹复挑”这样形容弹琵琶人动作的诗句。捻:指左手手指按弦柱上左右搓转。拢:指左手手指按弦向里推。

题解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赴密州途中经过润州时,与孙巨源等人游览润州甘露寺多景楼时所作的。当时孙巨源任海州太守,因为受皇帝诏令要返回汴京,在返京途中刚好和苏东坡在润州相遇。席间有色艺俱佳的官伎胡琴相伴,周围是晚霞夕照中愈显奇丽的美景,于是孙巨源请东坡临景填词。东坡应约写下了这首《采桑子》。这首词就所描写的景物开始抒情,还通过听琴的细节和环境的勾勒用文字画出一幅美妙图画,文尾一句极富韵致,读者可细细品读。

赏析

苏东坡喜好吟诗作词,词集中颇多歌席酬谢、即事命笔的即兴之作。这些临时随意而发、肆口而成的作品,不容深思,无暇推敲,未必完美,但却更足以显示东坡丰富的生活积累、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敏捷的创作才华,别有动人之处。这篇《采桑子》,正属于此类即兴之作。这首小令的开头就十分别致:“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词人才思敏捷,借着多景楼的楼名,一连三个“多”字,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于文字之中,用字反复的冲击力给读者留下了强烈的印象。多景楼位于北固山后峰甘露寺,下临长江,三面环水,登楼四望,美景尽收眼底,曾被赞为天下江山第一楼。苏东坡博古通今,关心时政,喜欢寻幽探胜,在这样的楼上赏景又怎能不触景生情呢?三国时的孙权曾建都于此,南朝宋武帝刘裕曾在此讨伐桓玄,东晋谢安、梁武帝萧衍也曾在此流连,面对这样的古迹,苏轼思古想今,感慨万千,满怀愁绪,涌上心头,喷吐于笔端,即为“三多”——情多,感多,病多,凝练而又传神。其实这首词的上片可连为一个整体,“多景楼中”马上就转入了叙事的部分,承上句也自然,引下句也自然,可以为过渡的妙笔。“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这是当时多景楼上会客的真实写照,和二位聚在一起举起酒杯对饮,只可惜今日的欢乐笑过之后还是什么都没有。举着酒杯听着歌和两位贤人对饮,本来应该是一件很愉快的乐事,而词人刚刚离开杭州不久,告别旧友,加之因频繁调任给词人带来的无奈还没有被排遣干净,虽然是在天下名胜的名楼中饮酒作乐,可词人还是在调任的途中,如浮萍般在水面漂泊,这样的状态,就是再美的美景,再香醇的美酒也不能让苏轼好好融入其中享受乐趣。“尊酒相逢”,与诸位贤人相逢,苏东坡只能借数杯酒的酒力来让自己稍稍显得自然。“乐事回头一笑空”更是苏东坡对自己人生哲学的一种思考,人们经历那些赏心乐事的时候往往能很开怀,但是笑过之后,回头再望却是什么都没有,人生就是如此不定,过去的就是过去的,留不下什么痕迹,这种冷眼旁观自己人生的态度,并不是那么消极,乐事都可以这么过去,那么不顺心的事,该过去的也就都过去吧!这也是苏轼到达密州之后,生活态度积极转变的一个前提。

苏词: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词至下片,因为写这首词是应邀记录“残霞晚照”的,所以苏轼在下片就展开了描写。他的手法非常特别,入手先从琵琶女的动作神态写起,再以人与景的相映成趣描绘晚霞的美丽景象,“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放下酒杯专心听着琵琶奏出的音乐,弹琵琶人的手法变化多端,轻柔里夹着干脆的推弦动作。在写琵琶声的时候,词人没有用笔墨在琵琶的音色如何上,仅仅借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两个词就为读者营造出一种仿佛听到“大珠小珠落玉盘”音色的感觉,通过“细捻轻拢”这个很小的动作组合传达琵琶女技艺的高超,效果比直言琵琶声更好。赞罢弹奏者的技艺,顺势描写弹奏者,但苏东坡惜墨如金,不去写其容貌、形体和服饰等,“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两句中只用“醉脸春融”四字来写其神,饮酒过后微醺的脸上显出春色般的红晕,活脱脱描摹出一个怀抱琵琶的少女两颊泛红、嘴角含笑的动人姿态。而“斜照江天一抹红”一句更是精妙有趣,美女的双颊在夕阳的映照下现出一片绯红,远去大江东流映着漫天飞霞更是红彤彤一片,这一“小”一“大”两处景,像是不知被谁的画笔带过,在一笔之间抹出一道红色,相映成趣,耐人寻味。苏东坡的这首小令,行文明快,只用了只言片语,却达到了曲折含蓄、言尽而意隽的境界之美,实为难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