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詞:江城子·江景

江城子·江景

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①

鳳凰山下雨初晴②,水風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③。

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④。

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⑤,遣誰聽?

煙斂雲收、依約是湘靈⑥。

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⑦。

蘇詞:江城子·江景

註釋

① 張先:字子野,烏程(今浙江吳興)人,北宋詞家,有《張子野詞》。

② 鳳凰山:在杭州市區南。

③ 芙蕖(qú):荷花的別稱。盈盈:美好的樣子。這裡喻指下面那位彈箏的麗人。

④ 娉(pīng)婷:姿態美好,表面上指荷花,其實指代的是彈箏的人。

⑤ 箏:撥絃樂器,音箱為木製長方形,面上張弦,唐宋時期為十三絃。苦:甚。

⑥ 這句詞是在說彈箏者彷彿是湘水女神。《楚辭·遠遊》:“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湘靈:相傳是舜帝的妃子,在湘水中溺死,成了湘夫人、湘水女神。海若、馮夷:分別是古代神話中的海神、河神。

⑦ 這裡化用了錢起的詩作《湘靈鼓瑟》中“曲終人不見,江山數峰青”的名句。問取:問。取:語氣助詞。

題解

關於這首詞的來歷,歷代學者考證不同,一說蘇軾任杭州通判時,與朋友在孤山竹閣前臨湖亭上聊天作賦,忽然看到西湖中一彩舟經過,舟中一女子生得十分靚麗,彈得一手好箏,蘇軾遂戲作此詞。還有一說載蘇軾一日與朋友泛舟西湖,一小舟翩然而來,舟中一女子願以一曲古箏換蘇軾小詞一首,蘇軾不好推託,聽罷曲子,寫成這首詞。但這首詞具體何來,今人也不得知曉,不過這麼多故事流傳下來,也可以印證這首詞的精妙。

賞析

這首詞是一首遊覽時即景成吟的寫景敘事詞,詞風流暢,用語優美,描寫了傍晚日落時分西湖的美景,讚美了湖中彈箏的女子的箏聲悠揚動聽,為讀者展現了一幅美麗的西湖風景圖。讀來朗朗上口,美感十足。

通過副題交代的信息可以得知,寫這首詞的時候,詞人恰逢與另一位詞人泛舟賞景,詠作新詞,這時忽然傳來的美妙箏聲讓詞人靈感迸發,寫下這首優美的詞章。像作畫一樣,詞人先渲染整體景色的環境,於是開篇寫道“鳳凰山下雨初晴,水風清,晚霞明”。西湖美景,天下皆知,遊覽西湖,素來有“晴西湖不如夜西湖,夜西湖不如雨西湖”之說,這三句裡把晴西湖、夜西湖、雨西湖融為一體,這種景色的美感,可想而知。鬱鬱蔥蔥的鳳凰山下,擁著一汪美麗的西湖水,小雨剛剛過去,水面上微風輕輕拂過,太陽露出頭來,映照出一片絢麗的晚霞。晚霞再倒映在雨水洗過的西湖中,這時泛舟遊於西湖之上,這種感受想必是非常絕妙的。在這樣美好的環境下,詞人開始細緻地刻畫一處具體的景物了,“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在這傍晚時分初晴後雨的西湖上,有一朵特別的荷花,綻放出一種特別美麗的姿態。兩隻多情的白鷺,不知道從什麼地方飛過這裡,它們像被這朵荷花吸引住了一樣,在它的周圍飛舞徘徊著,好似在欣賞這荷花美麗的姿態。荷花是靜的,在清風中微微搖曳,而白鷺是動的,圍繞著荷花久久不去,這一靜一動的鮮明對比,把剛剛描摹的一整幅西湖美景圖襯托得更是妙趣橫生、情趣盎然。詞人筆下不光是文字,還有讓人歷歷在目的美景,而在這美景的背後,特別是白鷺、荷花的互動背後,更有一層為寫下片彈箏婦人打下的伏筆,可以說那朵美麗特別的荷花便是彈箏者的象徵,而白鷺便是聽箏入迷的聽眾,這裡應該指代的就是詞人自己和朋友張先。 詞入下片,詞人開始從自己的第一人稱角度敘事了,“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遣誰聽?”我正沉醉於這番賞心悅目的美景中時,遠處江上傳來一陣憂哀的箏曲,曲調裡滿是苦情的滋味,這是彈給誰聽的曲子呢?這樣的美景中,是誰在用箏聲講訴淒涼的心情呢?但是彈箏的人,詞人沒有看到,“煙斂雲收、依約是湘靈。”我往四周遠處望去,水面上煙波散去,遠處輕雲已收,還是看不到彈箏人在哪裡,難道是湘靈女神一樣的仙子在彈箏?只聞其聲不見其人,詞人這種描寫無論是寫實還是運用了誇張手法,都為這首詞增添了更多韻味,也為讀者留下更多遐想彈箏者形象的空間。尋不見彈箏人,詞人卻已經聽得入神了,“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既然看不到彈箏人,那就等這首曲子彈完,再去尋找打聽這彈箏的佳人吧,可是曲終湖上卻見不到有人在,只有遠山青峰數點立在那裡。美景總要伴著美事而更顯特別,最後這句詞承襲下片的神秘色彩,讓彈箏人從頭到尾不曾露面,而最後一句迴歸到照應上片第一句的遠景當中,以鳳凰山開頭,以青峰數點結尾,非常連貫。結合全文,詞人將景色、奇事結合在一起。描寫的過程中把視覺的色彩、聽覺的聲音和人心裡的感受融合在一起,寓情於景,景中遣情。這樣寫景敘事的方法,成就了這首詞帶給讀者的絕美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