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词:江城子·江景

江城子·江景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①

凤凰山下雨初晴②,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③。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④。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⑤,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⑥。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⑦。

苏词:江城子·江景

注释

① 张先:字子野,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北宋词家,有《张子野词》。

② 凤凰山:在杭州市区南。

③ 芙蕖(qú):荷花的别称。盈盈:美好的样子。这里喻指下面那位弹筝的丽人。

④ 娉(pīng)婷:姿态美好,表面上指荷花,其实指代的是弹筝的人。

⑤ 筝:拨弦乐器,音箱为木制长方形,面上张弦,唐宋时期为十三弦。苦:甚。

⑥ 这句词是在说弹筝者仿佛是湘水女神。《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湘灵:相传是舜帝的妃子,在湘水中溺死,成了湘夫人、湘水女神。海若、冯夷:分别是古代神话中的海神、河神。

⑦ 这里化用了钱起的诗作《湘灵鼓瑟》中“曲终人不见,江山数峰青”的名句。问取:问。取:语气助词。

题解

关于这首词的来历,历代学者考证不同,一说苏轼任杭州通判时,与朋友在孤山竹阁前临湖亭上聊天作赋,忽然看到西湖中一彩舟经过,舟中一女子生得十分靓丽,弹得一手好筝,苏轼遂戏作此词。还有一说载苏轼一日与朋友泛舟西湖,一小舟翩然而来,舟中一女子愿以一曲古筝换苏轼小词一首,苏轼不好推托,听罢曲子,写成这首词。但这首词具体何来,今人也不得知晓,不过这么多故事流传下来,也可以印证这首词的精妙。

赏析

这首词是一首游览时即景成吟的写景叙事词,词风流畅,用语优美,描写了傍晚日落时分西湖的美景,赞美了湖中弹筝的女子的筝声悠扬动听,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美丽的西湖风景图。读来朗朗上口,美感十足。

通过副题交代的信息可以得知,写这首词的时候,词人恰逢与另一位词人泛舟赏景,咏作新词,这时忽然传来的美妙筝声让词人灵感迸发,写下这首优美的词章。像作画一样,词人先渲染整体景色的环境,于是开篇写道“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西湖美景,天下皆知,游览西湖,素来有“晴西湖不如夜西湖,夜西湖不如雨西湖”之说,这三句里把晴西湖、夜西湖、雨西湖融为一体,这种景色的美感,可想而知。郁郁葱葱的凤凰山下,拥着一汪美丽的西湖水,小雨刚刚过去,水面上微风轻轻拂过,太阳露出头来,映照出一片绚丽的晚霞。晚霞再倒映在雨水洗过的西湖中,这时泛舟游于西湖之上,这种感受想必是非常绝妙的。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下,词人开始细致地刻画一处具体的景物了,“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在这傍晚时分初晴后雨的西湖上,有一朵特别的荷花,绽放出一种特别美丽的姿态。两只多情的白鹭,不知道从什么地方飞过这里,它们像被这朵荷花吸引住了一样,在它的周围飞舞徘徊着,好似在欣赏这荷花美丽的姿态。荷花是静的,在清风中微微摇曳,而白鹭是动的,围绕着荷花久久不去,这一静一动的鲜明对比,把刚刚描摹的一整幅西湖美景图衬托得更是妙趣横生、情趣盎然。词人笔下不光是文字,还有让人历历在目的美景,而在这美景的背后,特别是白鹭、荷花的互动背后,更有一层为写下片弹筝妇人打下的伏笔,可以说那朵美丽特别的荷花便是弹筝者的象征,而白鹭便是听筝入迷的听众,这里应该指代的就是词人自己和朋友张先。 词入下片,词人开始从自己的第一人称角度叙事了,“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我正沉醉于这番赏心悦目的美景中时,远处江上传来一阵忧哀的筝曲,曲调里满是苦情的滋味,这是弹给谁听的曲子呢?这样的美景中,是谁在用筝声讲诉凄凉的心情呢?但是弹筝的人,词人没有看到,“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我往四周远处望去,水面上烟波散去,远处轻云已收,还是看不到弹筝人在哪里,难道是湘灵女神一样的仙子在弹筝?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词人这种描写无论是写实还是运用了夸张手法,都为这首词增添了更多韵味,也为读者留下更多遐想弹筝者形象的空间。寻不见弹筝人,词人却已经听得入神了,“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既然看不到弹筝人,那就等这首曲子弹完,再去寻找打听这弹筝的佳人吧,可是曲终湖上却见不到有人在,只有远山青峰数点立在那里。美景总要伴着美事而更显特别,最后这句词承袭下片的神秘色彩,让弹筝人从头到尾不曾露面,而最后一句回归到照应上片第一句的远景当中,以凤凰山开头,以青峰数点结尾,非常连贯。结合全文,词人将景色、奇事结合在一起。描写的过程中把视觉的色彩、听觉的声音和人心里的感受融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景中遣情。这样写景叙事的方法,成就了这首词带给读者的绝美体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