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崇祯至少要负一半以上的责任

明末天灾只是亡国前因。真正导致明末溃烂局面的是人祸。而这个人祸实则是崇祯一手造成的。

明亡,崇祯至少要负一半以上的责任

明末从万历到天启,无论辽东局势败。都有一个基本前提没有变化,关内局势相对平稳,没有规模的灾民叛乱。当时明朝在崇祯之前无论朝野,没有一个人觉得明帝国会因为辽东的败局,会导致灭亡。明朝更大的危局“土木堡之变”都完全能挺过来。但明末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灭亡。一个关键人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个人就是崇祯。

崇祯这个人简直就不是一个当皇帝的料。它上台以后,一手打翻了天启皇帝生前,制定策略,对外“战略完备”,对内“轻摇薄赋”与民休息。重点打击东林乱党,加大征收商税。
  这个大好棋局,是崇祯一手打破的。它的所有昏招都是和天启反着来。到了崇祯初,这货的税收重新回到了贫民身上。这也要归公于他早早的灭了阉党,让东林党做大。

崇祯二年,金兵入遵化,攻打北京。崇祯御敌无方,恨恨不已。三年末,增派辽饷。从本已穷困潦倒的百姓身上,继续加征赋税。崇祯既未平定内乱,还年年增饷,压榨百姓,结果导致明末的一个死循环。灭金——加饷————向贫民压榨————导致民变————再平乱屠杀灾民——须要更大的军饷————引起更大的变乱。结果是辽东未平,中原内乱。

崇祯也是比较 蠢的,在攘外安内上犹豫不决,导致明军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一直处于两线作战。这是在榨干大明的每一滴血,加速了大明的灭亡。而且他作为一个政治首脑,总是在军事上乱指挥,害死了一些能够挽救大明江山的将帅之才。如袁崇焕千里救驾反被崇祯凌迟处死(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崇祯这一顿骚操作,导致了君主和军人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到了后期,谁都不愿意再进京勤王。吴三桂只是其中一员吧了。君臣关系如此恶化,在中国历代都是不曾有过的。;派遣太监高起潜在卢象升的天雄军中任监军,崇祯十一年十二月(1639年1月),率部在巨鹿贾庄被清军包围,高起潜拥兵不救,终因炮尽矢绝,战死疆场;孙传庭还未来得及整顿军备,操练士兵便被崇祯崔战,最终战死于潼关。

明亡,崇祯至少要负一半以上的责任


明亡,崇祯至少要负一半以上的责任
明亡,崇祯至少要负一半以上的责任

虽然经过这么一折腾,北方基本上是废了,但只要崇祯迁都南京还是有望东山再起的。因为当时整个南方基本没有受到战火的波及,经济发展的还不错。可惜崇祯的逻辑跟普通人就是不一样。崇祯十七年正月,崇祯欲南逃,但自己死要面子不好意思提出来;便暗示大臣上奏,主动求自己南迁。可诸臣畏惧南迁之后,皇帝又要秋后算账。崇祯怒,暗示左中允李明睿上奏请求皇帝“亲征”(南逃就南逃吧,什么亲征;目的地是南京,又征甚么)。李明睿壮着胆儿上了折子,不料满朝文武反对。反提议让崇祯留守,太子南迁。崇祯大怒,其实他是畏惧太子南迁后,效法唐肃宗灵武故事,分庭抗礼。然后南迁之议遂废,崇祯碍于面子,迁延不前,错失逃命的最后机会。最终在破城当日,崇祯逃到煤山,写下遗书,就吊死了。

明亡,崇祯至少要负一半以上的责任

其遗书内容为:“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果然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可惜,崇祯明白的太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