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端午節的形象大使——屈原

端午節早在7000年前或者更早的時期,就已經成為了當地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繫起來的,是南北朝時南梁吳均的志怪小說《續齊諧記》。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句就是對屈原一生政治理想的不懈追求。

屈原名平,字原。關於他的生平,《史記》裡有一篇《屈原列傳》作為參考。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端午節的形象大使——屈原

屈原生活在戰國中期,正當楚懷王和頃襄王兩個朝代。他的先世本是楚國貴族,與楚王同姓,姓羋,被封在屈地,因此以屈為姓,不過到屈原的年代,家境已經衰落了。屈原有很高的才能。他博聞強記,明於治國,善於辭令。他做過左徒,地位僅次於宰相,很得楚懷王信任,常在內廷商議國事,發佈命令,對外接待賓客,應對諸侯。屈原很嚮往“舉賢授能”的理想政治,主張建立正確的法度,使國家富強。但卻遭到腐朽反動的貴族勢力的反對,他們在懷王面前毀屈原,使屈原被懷王疏遠,楚懷王二十四年,將屈原驅逐出楚國,流放到漢北。

當時,正是秦楚相爭,勢不兩立。屈原主張聯齊抗秦,進而由楚國統一天下。但楚國雖大卻政治腐敗,秦國派遣張儀通過楚國的貴族勢力牽制懷王,早在楚宮上下做過鋪墊的張儀聲勢浩大地來到楚國,以“獻的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懷王昏庸無能,又惑於群小,屢受秦國愚弄,並與齊國絕交,使楚國陷於孤立,軍事和外交一敗塗地。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端午節的形象大使——屈原

事隔六年之後,即楚懷王三十年(公元前二八九年),楚懷王將屈原召回了郢都,然而,此時的楚懷王已經再也找不到當年的影子,就在這年,他興沖沖地再赴秦王武關之約。他沒有想到,這會是自己生命中的最後一次外交活動,他被扣留在了秦國,成了一名被軟禁的人質,並最終客死異鄉。

楚懷王被扣秦國之後,楚頃裡王即位了,這位繼任者較之前任,其昏昏然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他繼續對秦實行投降政策,而此時的屈原再怎樣苦諫也無濟於事。當逆耳忠言最終令這位新任楚君盛怒不已,屈原的下場只能是再次被逐出郢都,這一次他被流放到了江南,一個忠心取耿的臣子一個悲憤交集的文人,自此流離於沅流、湘二水之間。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端午節的形象大使——屈原

“悲回風之搖蕙兮,心冤結而內傷。”

楚頃襄王二十ー年(公元前二七八年),當秦將白起率領浩浩蕩蕩的秦軍一路勢如破竹,攻克郢都,遊走於湘水之濱的屈原再也無法抑止心中的悲憤,他抱著一塊巨石自沉於羅江中。

屈原投江以後,當地百姓爭相駕船搭救,後來又紛紛將食物拋入江中,以示祭。直到現在,時間雖然過去了兩千多年,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人們用賽龍舟、吃棕子來紀念這位偉大愛國詩人的人格與文格,兩幹多年過去,從未停息。

最後用韓愈的這首《湘中》,一起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傑出的政治家:

猿愁魚踴水翻波,自古流傳是汨羅。

蘋藻滿盤無處奠,空聞漁父扣舷歌。

自從漢代賈誼《吊屈原賦》之後,失意文人們就常用懷念屈原來引申自己的境遇,韓愈這首是也是在被貶之後,在汩羅江畔所作:汨羅江畔山猿愁啼,汨羅江上魚躍浪翻,這裡自古就流傳著屈原的故事。如今我空有滿盤的頻草,卻找不到地方把屈原祭奠,只聽到漁夫擊舷歌唱的聲音。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端午節的形象大使——屈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