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十四五”|上海市政协经济委:编制应关注疫后重大变量

4月8日,上海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召开“上海‘十四五’规划若干重大问题研究课题调研”经济委员会分课题调研座谈会。围绕“十四五”规划中的主要经济目标评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区域发展等话题,委员和专家畅所欲言。市政协副主席金兴明出席。

十二届市政协经济委常务副主任、上海经济学会会长周振华认为,“十四五”规划要更加关注疫情带来的世界格局变化。上海已经习惯于在全球化格局下寻求发展空间和产业升级路径,有必要对今后全球化格局变化及早研判。上海“五个中心、三大任务、一个平台”的内涵也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如,疫情对人民币的国际化会有多大影响?全球产业链布局调整会否减少国际航运业务的需求?科创策源功能是否应该进一步提速?这些问题要细致思考。

市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马益民提出,应该将“人均算力”列为城市发展评价的指标,用来评价上海在产业发展和城市运营中的智能化、信息化含量。

十二届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常委副主任张广生认为,有几个问题要深入探讨:“十四五”发展目标如何与更加长远的、已经获批和公布的2035、2049城市发展目标相统一?立足上海和拓展发展空间如何与推动长三角高水平一体化统一?对上海16个区的功能定位和资源配置的分类指导如何更好与“五个中心”的城市总体定位更好衔接?扩大产业规模和在产业链中高端选准突破口如何更好协调发力?上海“十四五”规划如何体现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先行者的特色。

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市国资委副主任林益彬认为,“十四五”期间有较大概率遭遇世界经济疲软,应该把重点放在“发展”而不是“增长”。产业结构调整,要改变“有方向无策略”的局面,部分过于“宏观”的提法实际上是伪命题,不仅很难推动也与产业规律不符。上海在全国省级行政区里是国资重镇,巨量地方国资蕴藏巨大能量,应列入重点改革领域。

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张英认为,上海“十四五”规划站位要更高,要找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突破口,例如制造业发展,“十四五”是否还能维持在生产总值中25%的比重?因为国际产业布局正在发生变化,外省市的服务能力和对产业的吸引力也在上升,这些都对上海形成压力。上海产业结构面临进一步升级压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不错,但管理体制的不适应逐步凸显,需要设计新的指标体系。上海对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化配套的需求日益迫切,需要有更加全面的布局谋划。

市政协经济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总队长、党组书记朱章海建议,要充分重视产业结构承受的压力,加大对先导性产业、基础性产业的投入。

市商务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朱桦认为,上海是全国经济对外依存度最大的城市,而现在全球贸易和投资都面临萎缩,各国“经济主权”意识抬头,对未来一段时间的招商环境要进一步评估。建设强大的国内市场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地凸显,上海应该顺应这一趋势,奋力而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