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陈道明依然话题不断:做“无用”之事,过高级人生

65岁陈道明依然话题不断:做“无用”之事,过高级人生


前几天,有关陈道明、胡歌、王凯等将出演抗疫题材电视剧《在一起》的消息热传,“陈道明扮演钟南山院士”的说法更是一度被炒上微博热搜榜首的位置。


65岁陈道明依然话题不断:做“无用”之事,过高级人生


部分网友表示:


话说,陈道明演这个角色非常合适,一,陈道明演技水平高,也有知识分子气质,二,陈道明声誉好,没什么不良评价,三,陈道明和钟南山院士外貌有几分相似。

期待,陈道明符合钟老气质。

陈道明适合演钟老。


不过,相关出品方很快出面辟谣,表示网传的演员名单不实,甚至选角都尚未开始。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希望,陈道明能够出演钟南山。


65岁的陈道明,曾多次上热搜。


有时候,是因为他在电视剧里的演技。


比如《庆余年》热播时,他饰演阴桀帝王庆帝,把那股诡秘莫测的劲儿演得十足,收获了无数喜爱。


65岁陈道明依然话题不断:做“无用”之事,过高级人生


有时候,是因为他的礼貌。


之前在金鸡奖后台,陈道明偶遇84岁的老艺术家牛犇。隔着人群看到前辈后,他立刻弯腰问候,紧接着,他马上走过去,主动跟牛犇老师握手。


65岁陈道明依然话题不断:做“无用”之事,过高级人生


有时候,是因为他的年轻状态。


网友上传的一段陈道明走路的视频,早已在网上传了个遍。


不过是日常走路的场景,但是他的提拔身姿却让人不禁感叹:“这状态也太好了吧……”


65岁陈道明依然话题不断:做“无用”之事,过高级人生


可以说,陈道明从内到外,都展现着一位从容不迫、风度翩翩的谦谦君子模样。


这个被季羡林老先生称为,“可以胜任北大教授”的人,在灯红酒绿的娱乐圈里,俨然是一股清流。

02


5年前,年届六旬的陈道明曾写过一篇文章,道出自己保持年轻的“秘诀”。


初当演员时,演艺界都是吃大锅饭的,加上自我感觉“入错了行”,对出人头地没有什么奢望,我的人生起步阶段没有经历什么急功近利的熏陶,很自然地便学会了将很多东西看淡。


不像现在的演员,接受了太多以竞争为主、甚至强调“你死我活”的教育,心理整个就跟着急功近利了。


其实不光演员,现在整个社会都得了“有用强迫症”,崇尚一切都以“有用”为标尺,有用学之,无用弃之……


许多技能和它们原本提升自我、怡情悦性的初衷越行越远,于是社会变得越来越功利,人心变得越来越浮躁。


在不拍戏的时候,陈道明更喜欢待在家里读书写字、弹琴下棋,或者是给妻子女儿做点针线活儿。


他在书里写道:


“现在最喜欢抄写《道德经》之类的古籍。”


“我也会做点手工。糖人、面人,木工、裁缝,这几项手工活我都还算拿手。”


“工作之外,剩下的便只是读书、练字、弹琴、下棋,为女儿做衣服,为妻子裁皮包了。”


这样的生活,曾被冯小刚嘲讽为:“奇技淫巧以悦妇孺。”


可陈道明却不以为然:


这世界上许多美妙都是由无用之物带来的。


一场猝不及防的春雨或许无用,却给人沁人心脾之感;


刺绣和手工或许无用,却带给我们美感和惊喜;


诗词歌赋或许无用,但它可以说中你的心声,抚慰你的哀伤……


“不做无为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最后他得出结论:


“这些或许都是“奇技淫巧以悦妇孺”的事儿,远不如一场饭局来得更有用。


但人活着,需要给自己的心灵安一个家,让自己保持自我、本我、真我。”


无用方得从容,洁净如初的心灵及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才能成就百毒不侵的自己,心没病,身体自然安康。


如果要说养生的秘密,这就是我越活越年轻的“奥秘”。

正如精读君的终身成长词典词条《63:好奇》中所说:只务正业,不仅容易成为一个“无趣之人”,从长远来看,格局也容易产生天花板。


与其一味追求有用之物,不如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无用之物带来的静谧和美好。

心安,则身安。


做一些无用之事,不仅为了满足内心的需求,更是为了开阔眼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03


纪录片《四个春天》里,导演用四年春节的时间,记录下自己父母的日常生活。


纪录片里的故事很简单。


爸爸写春联、拉二胡;妈妈熏香肠、到后院摘金银花,兴致到了,也会在厨房跳起扇子舞。


他们忙前忙后,客厅摆上了鸡鸭鱼肉、腊味腌菜。


两老一边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一边等着儿女回家过年。


65岁陈道明依然话题不断:做“无用”之事,过高级人生


他们没听过什么叫生活仪式感。


但他们的院子种满李树、柏树、桂花树,天台有月季、海棠、迎春花……花开晓春来,叶落知秋至。


他们原都不是大富大贵的人家,却在结婚那会儿,即便饿着肚子,两人也拿着仅存的一点工资去拍结婚照。


他们曾经借钱花半年多的时间盖了一栋房子。但是一年后,烧了一场大火。


爸爸欲哭无泪,最后选择从废墟里翻出烧黑了的小提琴,拉了一曲。隔天到家的妈妈,第一时间上楼抢救照片。


65岁陈道明依然话题不断:做“无用”之事,过高级人生


生命是一趟不知道目的地的旅行,我们要做的不仅仅为了生存,还要去生活。


他们不去计算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没用,却让人看到人生原本的模样。


为了生存,他们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为了生活,他们唱歌跳舞、浇花养鱼,高谈风花雪月。


有用和无用编织在一起,完整了人生

04


作家王安忆在2012年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典礼上说:


“我希望你们不要过于追求效率。效率总是以目的论的。


事实上,我们都是处在过程中,这大约可说是生活的本质。只是这过程,越来越被划分成细小短促的目的,偷窃了我们对未来的观念。”


这个时代,大家喜欢以“有用”与“无用”来定义人生经历,效率至上的社会里,过程被轻视成为一种累赘。


为了最终目标,我们放弃自己喜欢的,那些在短期内没有成果的事。


但正如陈道明所言,世界上许多美妙,都是由无用之物带来的。


这些无用之物,是我们心灵的营养剂,让我们得以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始终在愉悦、积极的方向上前进。


其实说到底,有用或无用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在日常琐碎里,你是否依然能够为保持本真做一些事


所以,不必焦虑你做的事情是否足够有意义。


“夕阳没有意义,可是你会对夕阳感受深刻;人生同样没有意义,可是你也会感受深刻。”


只要深刻感受过,人生就算是真正地活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