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一個一看照壁,便知姓氏的民族

白族人民個性勤勞樸實,熱情好客,善於學習和吸收其他民族的技術與文化,是中國西南地區歷史悠久、經濟發達文化水平較高的民族,白族聚居地區素有“文獻名邦”和“歌舞之鄉”之美譽,稱得上是文物古蹟薈萃之地。

白族,一個一看照壁,便知姓氏的民族


民族風情

人口分佈

白族人口約185.8萬,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以再海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中以大理、洱源、劍川、鶴慶、永平、雲龍等地人口最多),約佔全國白族人口的80%,其餘分散居於昆明、元江、麗江、蘭坪,以及四川涼山、貴州畢節和湖南桑植等地。

各地白族自稱“白”、“白子”或“白尼”。由於居住地區不同,各地白族之間的稱謂又不一樣,漢族稱呼大理、昆明和桑植的白族為“民家”;傈僳族稱怒江地區的白族為“勒墨”;納西族稱瀾滄江兩岸的白族為“那馬”;而貴州的白族則被稱為“七姓民”。

白族,一個一看照壁,便知姓氏的民族


族源歷史

白族是歷史悠久、文化比較發達的一個少數民族。其民族來源問題,有土著說、漢人遷來說、氏美族源說和西暴白蠻說等多種觀點,而以最後兩種的贊同者較多。白族曾以“僰人”自稱。

白族,一個一看照壁,便知姓氏的民族


語言文字·文化藝術

白族有自己的語言,稱為“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白語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白族和漢族交流密切,因而白語中也有不少漢語詞彙,千百年來,漢字一直是白族人通用的文字。

白族,一個一看照壁,便知姓氏的民族


服飾裝束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為尊貴。大理地區的白族男子頭纏白色包頭,多穿白色對襟上衣,外穿鑲花邊黑領補,下穿白色或藍色的寬鬆褲子。女子服飾則因地而異,大理地區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是淺色藍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腰繫繡花短圍腰,下穿藍色寬褲,足穿繡花“百節鞋”。

白族,一個一看照壁,便知姓氏的民族


居住環境

白族是個酷愛藝術的民族,在他們的居住建築上就能充分體現出來。一般的建築形式是:“兩房一耳”和“三房一照壁”。少數富戶住“四合五天井”,即四方高房,四方耳房,一眼大開井,四眼小天井;此外,還有兩院相連的“六合同春”;樓上樓下由走廊全部貫通的“走馬轉閣樓”等,白族工匠吸取了豐富的中原建築藝術併發揮了自己的創造才能,逐漸形成了自己民族的獨特建築風格。

白族,一個一看照壁,便知姓氏的民族


位於蒼山腳下,再海之濱的大理喜洲,是白族民居建築的精華所在。喜洲的民居建築均為獨立封閉式的住宅,有點像北京的四合院。一座民居院落主要由院牆、大門、照壁、正房和左右耳房組成。白族民居往往注重門樓、照壁建築和門窗雕刻以及正牆的彩繪裝飾。

白族,一個一看照壁,便知姓氏的民族


門樓是整個建築的精華部分。門樓建築藝術水平越高,表示主人的經濟地位也越高,也是光宗耀祖的標誌。它通常使用泥雕、木雕、大理石屏、石刻、彩繪、凸花磚和青磚等組成一座串角飛簷,花防輕巧,斗拱重疊、雄厚穩重的綜合性藝術建築。照壁是白族民居建築不可或缺的部分,院內有照壁,大門外有照壁,村前也有照壁,可見照壁重要性。照壁均用泥瓦磚石砌成。

白族,一個一看照壁,便知姓氏的民族


正面書寫“福星高照”、“紫氣東來”和“虎臥雄崗”等吉祥辭句。照壁前設有大型花壇,花壇造型各異,花木品種繁多,一年四季,花香四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