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發揮國產大豆的優勢,讓進口大豆的市場份額降至30%以內?

近期,大豆價格出現較為明顯的上漲,讓不少種植戶看到希望,前兩年主產區大豆的收購價較長時間在1.8元/斤以內,而如今大豆的價格基本上在2元/斤以上,特別是3月底,中儲糧部分直屬糧庫,將大豆的收購價格有2.1元/斤上調至2.2元/斤,似乎給予市場上漲的信心。大豆期貨市場,近期的表現也很搶眼,在3月中旬時,豆一主連的價格為4150元/噸左右,而在3月31日衝高至4947元/噸,不到半個月的時間,振幅達到800元/噸左右,這樣的上漲幅度是很少見的,出現這樣的現象,主要還是國內的大豆產量跟不上市場需求。

實際上,為了提高國產大豆的市場份額,避免大豆價格異常波動,在2019年3月份發出了《大豆振興計劃實施方案》,這裡面涉及到了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南、山東、四川、安徽等地,要求2019年大豆的種植面積要增加1000萬畝,2020年的種植面積要達到1.4億畝,2022年播種面積要達到1.5億畝。大豆振興方案的發出,可以說給種植戶注入了信心,讓消費者也看到了希望,隨著配套扶持措施的落實,相信國產大豆的總產量會穩步增長。

如何發揮國產大豆的優勢,讓進口大豆的市場份額降至30%以內?

國產大豆振興計劃實施背景

1、國內大豆消費量與日俱增,產銷缺口大

當前,我國的大豆消費主要分為榨油、豆製品、飼料等方面,這幾個方面的需求量,從2000年至今,可以說有著較大幅度的增長,像大豆油、豆製品需求量明顯擴大,跟人們的飲食習慣、消費習慣發生改變有較大關係。舉個簡單的例子,原來農村很多人家會用豬肉炒菜,而如今很多人都知道這是不利於健康飲食的,基本上改為植物油消費,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大豆的消費量。根據公開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大豆的產量為1530萬噸,而達到的消費量超過1.1億噸;2019年大豆的總產量為1810萬噸,大豆的消費量同樣超過1億噸,產銷缺口過大,國產大豆崛起就顯得更為重要。

2、國際貿易環境複雜多變

2018年相信不少人都感受到了外貿的艱難,部分國家通過調整關稅的方式,出現了較為明顯的本國保護主義,特別是貿易摩擦出現後,大豆成了關鍵的一環,如果大豆的進口量無法得到滿足,必然會影響國內的大豆價格,一些糧源、豆製品等價格就可能出現上漲。為了應對日益複雜的國際貿易環境,國產大豆的市場份額就需要得到提升,不說完全取代進口,那也需要將市場份額提升5-10%,後期再逐步降低大豆的進口量,這樣才不會在關鍵時刻受制於人。

如何發揮國產大豆的優勢,讓進口大豆的市場份額降至30%以內?

3、大豆進口依賴程度偏高

早在2000年前,大豆的進口量是相對偏低的,國內大豆的產量基本上可以滿足市場需求,自從加入WTO後,大豆的進口量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2017年的進口量達到了峰值,全年累計進口為9553萬噸,而大豆的產量基本上保持在2000萬噸以內。近幾年大豆的進口量在8800萬噸左右,佔全年大豆消費量的80%以上,個別年份甚至佔比接近90%,也就是說國內消費10斤大豆,其中就有9斤需要進口。我國雖然是大豆消費大國,每年需要從國外採購大量的大豆,但在大豆定價方面,卻沒有更多的話語權,這種局面就顯得很被動,一旦主要進口國調整了大豆價格,我們就得被動接受。

4、糧食安全問題

大豆跟水稻、小麥等主糧作物雖然有一定的差別,但其地位依然不能忽視,特別是大豆消費量逐年增長時,可以說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了,糧食作物跟普通的農產品有所不同,關係到一個糧食安全的問題,屬於一種大的戰略。在多個產區實行大豆振興計劃,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有這方面的考慮,就如同小麥、水稻那樣,看起來比較普通,價格一直維持在1.5元/斤以內,每年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均比較大,這裡面就有著糧食安全的因素。

如何發揮國產大豆的優勢,讓進口大豆的市場份額降至30%以內?

2020年是我國大豆振興計劃實施的第二年,從前期多部門的表態看,今年對大豆的扶持力度依然不減,比如說黑龍江地區,已經明確表示,2020年大豆的生產者補貼要高於玉米200元,這對即將春播大豆的種植戶來說,無疑增加了信心,對大豆的種植面積形成一定的利好。2019年,黑龍江地區大豆的種植面積增加了1068萬畝,與全國的增量相比,所佔比例達到了77.3%,種植面積增加這麼多,主要還是政策引導較為到位,得到了種植戶的積極響應。從宏觀角度來看,振興國產大豆迫在眉睫,特別是國際形勢日益複雜的情況下,話語權更要握在自己手裡,那麼國產大豆可從哪些方面尋找突破口呢?個人認為可做好以下6個方面。

一、因地制宜,保護好優勢產區

大豆的適應性相對較強,目前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可種植,由於各地氣候差異較大,種植大豆的時間、產量等均有明顯差異。比如在我國東北地區,大豆的畝產量可達400斤左右,而在南方丘陵山區,種植大豆的畝產量可能在200斤以內。這種差異是需要重視的,非優勢產區,要適當減少大豆的種植面積,可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改種其他經濟作物;而向東北、黃淮等地,種植大豆有先天優勢,無論品質還是畝產量,均比其他地區要高些,這種優勢就要充分挖掘出來。總的來說,就是要實現“揚長避短”,適合種植大豆的地方要適當增加播種面積,產量不高的地方要適當調減,這樣耕地的價值就充分發揮出來了。

二、科研人員加快培育優良品種

在2019年12月6日,國家統計局對2019年全國糧食再創新高進行了相關解讀,其中也提到了關於大豆的數據,2019年大豆的播種面積為1.4億畝,增幅達到10.9%,總產量為362億斤,與2018年相比增加了43億斤,其中畝產量為129公斤。看到這樣的畝產量,相信不少人都感到不可思議,種植大豆平均產量只有258斤/畝,這也是為何大豆消費量不斷增長,而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不是很高,因為產出的量太少。在振興國產大豆時,優良品種的培育非常關鍵,這就需要科研人員的努力,培育出產量高、抗病能力強、抗倒伏等特性的品種,如果大豆的畝產量能夠達到1000斤以上,相信不少農民會主動種植大豆。而且由於各地的氣候條件存在較大的差異,大豆品種的適應性也是一個難題,這也是實際操作中要考慮到的問題。

如何發揮國產大豆的優勢,讓進口大豆的市場份額降至30%以內?

三、引導種植戶標準化操作,提高畝產量

種植大豆看起來比較簡單,但現實情況是,大豆播種到最後的採收,牽涉到多個環節,如果種植戶在哪個環節沒有把握好,大豆的產量就難達到預期。為了提高大豆的總產量,應當引導種植戶進行標準化操作,比如說播種前對土壤進行取樣,分析酸鹼度、微量元素、重金屬等,根據大數據分析,針對不同的地方,給出相應的播種時間,施肥量和追肥次數等方面,也可以給出一定的指導意見,比如每畝地施肥量要在2000-2500斤,追肥次數要達到2-3次。每個環節都有相應的標準化操作時,短期來看似乎複雜了,但從長遠來看,標準化操作更加科學,更有利於提高大豆的畝產量,種植效益也會得到提升。

四、提高大豆生產者補貼標準,以及擴大補貼區域

目前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等地,每年是有大豆生產者補貼專項扶持的,當然前提是種植大豆的地塊來源要合法,並且要根據要求進行上報面積,如果是自己開荒出來的耕地,是無法享受該項福利的。從某種程度來說,大豆生產者補貼對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有較大影響,比如2018年,吉林公主嶺地區大豆的生產者補貼標準為580元/畝,那時基層農戶手中大豆的出售價格為1.8元/斤左右,也就是說相當於補貼了322斤大豆。2019年東北四省大豆生產者補貼標準有所減少,未能繼續大幅度增長,比如黑龍江地區,2018年種植大豆的扶持標準為320元/畝,2019年降至255元/畝。個人認為在大豆產量短期難明顯提升的情況下,可以考慮繼續提高大豆的生產者補貼,比如平均標準達到500元/畝,另外,執行補貼的區域也可以適當擴大至華北黃淮地區。

如何發揮國產大豆的優勢,讓進口大豆的市場份額降至30%以內?

五、完善基層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異常天氣預警合作

對於很多地方來說,不少基礎設施是相對薄弱的,比如很多地方的山塘水庫變少了,灌溉渠道也相對單一,遇到持續少雨或者強降雨時,就容易出現乾旱或者洪澇,這是種植業的軟肋,一旦出現了,就會對產量和品質有較大影響。因此,想要實現鄉村振興,讓更多農產品滿足國內市場需要,並走出國門,那就需要把一些基礎設施落實到位,道路交通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對農業發展來說,要有憂患意識,天氣晴好時要考慮到雨水過多了怎麼辦,雨水較為充沛的地方,也要考慮到雨水不足時該如何應對。另外,隨著全球性氣候變化較快,極端天氣出現的頻率增加,為了避免大豆產量有較大波動,也應加強天氣預警與農業的結合力度,一旦近期要出現異常天氣,應當第一時間反饋到種植戶手中,提前做好相應的準備。

六、發展職業農民,提高大豆種植科技水平

農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就不再是以往的農耕時代,必然會朝著科技化、現代化、標準化等方向發展,種植戶不再是普通的農民,而是具有一定專業知識,同時又有一定實踐經驗的職業農民,這必然是後期的發展方向。在實施國產大豆振興計劃時,想要達到預期的效果,那就需要更多的職業農民出現,同時要加大科技含量,播種、施肥、噴藥、採收等全部機械化操作,原來一個種植戶只能管理3-5畝耕地,科技水平提高後,一個人管理100畝都是可能的,當然,想要達到這樣的效果,那就需要資金、科技等扶持。目前部分地區已經開始向這個方向發展,也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相信後期會有更多的地方發展職業農民,同時加大農業種植的科技含量。

如何發揮國產大豆的優勢,讓進口大豆的市場份額降至30%以內?

總之,振興國產大豆是大勢所趨,特別是大豆進口量過多時,一旦國際形勢發生變化,大豆的進口就可能有影響,如果國產大豆的市場比例不斷提升,那麼話語權就掌握在自己人手中,大豆及大豆製品的價格也會保持相對穩定。不過,振興國產大豆是需要一定時間的,短時間內將大豆進口量縮減至5000萬噸以內還有很大的難度,在今後較長時間,依然需要從國外進口大豆才能滿足市場需求。想要真正擺脫進口大豆的依賴,還需要管理者、深加工企業、種植戶、科研人員等角色共同努力,等到大豆的進口量佔比降至30%以內時,國產大豆的春天就會真正降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