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為何鬥不過康熙?

孫中山為何鬥不過康熙?


【按】《延禧攻略》《如懿傳》……宮鬥劇再次霸佔熒屏!這讓我又想起了十幾年前的一篇舊文《孫中山為何鬥不過康熙?》。此文原發於2002年第二期《南風窗》,併入選《2002年中國雜文精選》(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又被《散文百家》轉載。因又有所感,我就百度了一下,發現此文被2013年江蘇省高三第二學期期末考試語文卷作為閱讀理解的材料文章,並被“作業幫”、“新東方在線”、“樂樂課堂”、“上學吧”等網站及APP的題庫收入。此前,我的散文《盼雪》也曾多次出現在中學語文試卷上(附鏈接:(散文)盼雪 | 盛大林)。我覺得,就《孫中山為何鬥不過康熙》設計的題目及其答案還是比較到位的,至少符合我的本意。特轉發一下,供大家一哂——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後面的題目。

孫中山為何鬥不過康熙?

盛大林

(1)孫中山斗康熙,這不是“關公戰秦瓊”嗎?別誤會,我說的是“戲”。2001年,中央電視臺同時推出了兩臺大戲:一是《孫中山》,一是《康熙王朝》。結果《孫中山》輸給了《康熙王朝》,《康熙王朝》的收視率竟高達11%!

(2)同樣是一代風雲人物,同樣曾登上權力頂峰;孫中山距我們不到一百年,而康熙已遠去三四百年。按理說,年代近的事情更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為什麼人們對孫中山如此冷遇,對康熙卻如此熱烈呢?陶醉於戲中的人們也許無暇考慮這些,而筆者卻覺得這是一個頗為耐人尋味的問題。

(3)懷念“輝煌”淡忘“傷痛”也許是個原因吧。是啊,康熙時代的中國是何等的“風光”!康熙大帝君臨天下六十年,叱吒風雲,縱橫捭闔,威震四海,胡族蠻夷,紛紛來朝。作為“大清帝國”的臣民,當然也是“揚眉吐氣”。相比之下,孫中山時代的中國實在是“不堪回首”!積貧積弱,列強欺凌,“大清帝國”,氣息奄奄;而後又是軍閥割據,混戰連連。可憐孫中山,哀民生維艱,悲國運多舛,誓推翻帝制,望民主救國,然談何容易!這是中國歷史上最灰暗的時期之一,還回憶它作甚!

(4)“寧做太平犬,不做亂離人。”康熙時代雖然也有過幾次叛亂,但那是邊疆的事,而且為禍不長。沐浴皇恩,百姓終於吃飽了肚子,也過上了“安定”的日子。雖然是做奴才,但這奴才卻也過得“滋潤”。巴望著康熙爺“萬歲萬歲萬萬歲”,只指望安安穩穩做奴才。上千年了,習慣了,能永遠像這樣多好啊!可你孫中山非要“革命”不可,今天這裡搞搞暴動,明天那裡又搞起義,結果呢?好不容易把皇帝拉下了馬,國家又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軍閥割據,內戰頻仍。你口口聲聲搞“民主”,民主在哪裡?民主是什麼樣子?你東躲西藏,出生入死,倒是很辛苦,但何苦來哉?如此亂哄哄,無終日,食不果腹,居無定所,我們還不如像當初那樣做奴才呢!

(5)其實,孫中山對此瞭然於胸。他說,“中國百姓並不迫切要求民主自由,因為他們太窮,所以迫切想發財。所以,一些人士爭民主自由拋頭顱灑熱血,老百姓無動於衷,勝利了也不激動,失敗了也不悲慟。如果有人打土豪分田地,用發財去號召百姓,立即一呼百應。”他還說,“中國人不知民主,只知發財。”

(6)何止那時候如此。近一個世紀過去了,今天,何嘗不是如此呢?孫中山至死都沒有實現民主的目標,二十世紀的他“輸”了。如果他生在二十一世紀會如何呢?至少在“戲”中,他又“輸”了,輸得一塌糊塗!——一個是拼命地維護封建帝制,一個是玩命地推翻封建專制,該“欣賞”誰?面對這樣的抉擇,更多的人情不自禁地回到了“康乾盛世”中。

(7)或許有人要說,不就是兩部“戲”遭遇不同嗎?豈能如此上綱上線!殊不知,社會也是個“大舞臺”,看戲也能看出價值取向。從《乾隆皇帝》到《雍正王朝》再到《康熙王朝》,每一個“好皇帝”,都能勾起人們一段“美好的回憶”,都能讓眾多國人“陶醉”好長時間,直至唱出了讓康熙“再活五百年”的讚歌。

(8)“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今天尚且如此,上個世紀的孫中山怎麼可能成功呢?“仍須努力”的太多了。而當務之急,莫過於讓民眾瞭解什麼叫民主什麼是專制,讓民主的觀念深入人心。

試題:

1.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思路。(6分)

2.作者認為“孫中山斗不過康熙”的原因有哪些?(6分)

3.文題能否改為“《孫中山》為何鬥不過《康熙》”?請闡述理由。(6分)

分析 (1)本題考查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

(2)本題考查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

(3)本題考查探討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

解析 :

(1)本文是一篇議論文,就要按照議論文的文體特點來分析,一般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本文一共8個自然段,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段,提出問題:電視劇《孫中山》輸給《康熙王朝》;第二到七段,分析原因;最後一段,“今天尚且如此”,對我國民主的憂慮,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2)第三段的要點比較好概括:懷念“輝煌”淡忘“傷痛”也許是個原因吧;第四、五段就要注意,看起來是一個要點,其實講到了“一枚硬幣的兩面”:“只指望安安穩穩做奴才”,奴性使然;“中國百姓並不迫切要求民主自由”,民主意識淡薄.

(3)這類開放性的題目看起來只要言之有理就可,其實在一般情況下宜順著作者作品的原意答題比較保險,不必因求新而貿然否定原作意圖.要從有書名號和無書名號的區別著手,有書名號,只是兩部作品而已,無書名號,可能是兩個人,也可以是他們所代表的事物、思想等.這兩個不是同一時期的人“鬥”,更能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更能引發人們對背後現象的思考.

答案:

(1)文章以電視劇《孫中山》輸給《康熙王朝》這一耐人尋味的現象為引子,引出下文議論;(2分)然後對比分析形成這一現象的深層原因;(2分)最後對我國的民主現狀表示憂慮,並指出我國民主建設任重而道遠.(2分)

(2)①懷念“輝煌”淡忘“傷痛”的民族心理;②國民深入骨髓難以根除的奴性;③國人民主意識淡薄(答“國人不知民主,只知發財”或“國人只注重物質利益”也可).(每點2分)

(3)不能.①文題讓兩個不同時期的人物相鬥,看似荒謬,實則耐人尋味,啟人深思,能激發閱讀興趣;②電視劇《孫中山》輸給《康熙王朝》只是文章的引子,只是一種現象,文章旨在通過剖析這一現象形成的原因,喚醒國人的民主意識,而不是比較兩部電視劇的優劣.③文題中的“孫中山”、“康熙”已不僅是兩個人名,而分別是民主和專制的象徵,以此為題形象地揭示了專制意識對國人的毒害之深和我國民主歷程的艱難.(每點3分,任答出其中兩點得滿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