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派是促消費最“傻憨”的姿勢

攤派是促消費最“傻憨”的姿勢

圖片來源自網絡

消費券來了,工資飛了。

見過打折降價求人消費的,沒見過扣人工資強制花錢的。

近日,一張“懷化市要求從教師工資中扣取促進消費款”的微信截圖在網上流傳。從媒體披露的信息來看,當地要求扣除教師和公務人員工資發放消費券,這些消費券應在5月5日前消費完畢。而且,扣除工資的比例還不低,比如績效工資是2600元的扣2000元,是2350元的扣1500元。同時提示,消費券可能充不了水電燃氣物業費,但可用於懷化各區縣吃飯、加油、商超、小賣鋪等消費。

摊派是促消费最“傻憨”的姿势

圖片來源自網絡

我自願扣你的錢,你“自願”促進消費——真是讓人瞠目結舌的“神操作”。懷化的這個舉措,簡直就像一盆冷水澆在人頭上。當地許多人潛在的消費需求和熱情,估計也被澆得涼涼了。

消費券不是個壞東西。為了助力復工復產,加速經濟復甦,不少地方紛紛發放消費券,以點燃消費熱情,受到大家好評。4月9日,商務部在新聞發佈會上介紹,目前已有7個省20多個地市組織發放了多種形式的消費券,其中杭州發放的消費券已核銷2.2億元,帶動消費23.7億元,乘數效應達10.7倍。

可惜,一本拉動內需的好經,在懷化卻給念歪了——別的城市是用財政來補貼市民,相當於“發紅包”,讓人們嘗“甜頭”,體現了財政資金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公平性,而扣工資發放消費券,等於是把手伸進了大家的錢包,巧立名目強迫消費。這樣的“慷他人之慨”,不是搞攤派又是什麼。

促進消費,不能違揹人的意願。工資是個人的合法勞動所得,隨意去剋扣於理不合、於法相悖。大家是否消費、如何消費,也應該由自己決定,絕不能強迫。從新聞報道中看,懷化的消費券既限定了消費地點,又限定了消費期限,不能貨比三家、討價還價,對於個人而言是一種很不便利的東西。把錢夾子裡的錢換成這種用著堵心、糟心的消費券,不但提振不了消費信心,反而可能打擊大家的消費熱情。

促進消費,不能違背經濟規律。消費不都是盲目的,消費的總盤子也不可能一下子變大。懷化的消費券就算順利推行下去,真的就能達到刺激消費的目的嗎?恐怕很難。上有老、下有小,有房貸、有車貸……人們往往對辛苦賺來的工資有一定的支出規劃。這個月你強制人們花2000元,但人們完全可以通過有計劃的消費,在未來幾個月省下這筆錢。換而言之,這種“拆東牆、補西牆”的方式,基本就是不尊重經濟規律的無用功。

媒體曝光之後,當地已經表示將取消扣款,這讓人欣慰。我們更期待當地在徹底糾偏錯誤做法的同時也深刻反思一下,促進消費到底該用什麼樣的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