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大澤鄉起義”的背後,真的如你所想嗎?

司馬遷的代表作《史記》中記載了一次歷史性的反秦起義——“大澤鄉起義”,由於這場起義的領頭人物為陳勝和吳廣,因此人們也習慣性地將其稱之為“陳勝吳廣起義”。該事件記載於文章《陳涉世家》中。既稱“世家”,說明司馬遷對他的所作所為表示肯定和尊重。一個亙古不變的歷史定律是: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是陳涉對農民階級的靈魂拷問,亦是對王權貴族的質疑。然而,這次起義為何興起,又是怎樣以失敗告終,其中又蘊藏著怎樣的歷史哲理呢?在這篇文章當中,就讓筆者帶你去一探究竟吧!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大澤鄉起義”的背後,真的如你所想嗎?

話說這秦始皇在暮年,已經無心執政,意識到自己即將老死,便開始信奉神鬼,又從擅長歪門邪道的道士們那聽說可求靈丹妙藥長生不老,無奈終究沒有找到,反而提前步入人生的終點。在一番你爭我鬥、爾虞我詐之後,胡亥順利繼位,也即是秦二世。秦二世上位後反而更加使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他昏庸且殘暴,當上皇帝以後,百姓徭役賦稅負擔沉重,刑法也變得毫無人性,殘忍至極。這些使得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秦二世元年秋,朝廷徵發閭左的窮苦百姓屯戍漁陽,陳勝、吳廣及900多名戍卒被派遣去漁陽戍邊,途徑大澤鄉,天降大雨,不得繼續前行,也就無法如期而至。按照秦法,這900多人都得處死。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大澤鄉起義”的背後,真的如你所想嗎?

事到如今可如何是好?陳勝、吳廣雖為秦國賤民,但他們是“偽農”,實為大楚的貴族。於是,面對死亡的威脅,兩人就商量,反正是個死,死於不能如期抵達漁陽被殺頭豈不是太窩囊嗎?一番商量之後,兩人決定造反。只見看押他們的不過兩個兵卒,更何況“天下苦秦久矣”,如果能煽動眾人就必然成功。於是,起義前一天,陳勝將寫好的字條“陳勝王”置於魚肚之中,兵卒吃了魚發現字條,發現不妙,這是上天的旨意啊!到了晚上,吳廣又學狐狸的聲音叫到“大楚興,陳勝王”,士兵害怕極了,第二天戍卒對他指指點點,陳勝威望已經很高了。於是陳勝、吳廣誘殺了看押的士兵,並站在高處,振振有詞:如今去漁陽也是死,倒不如我們掀了這秦王朝。

見眾人皆慷慨激昂,緊握雙拳。於是陳勝說出了這千古佳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並抱怨被殘害的扶蘇、項燕,皆為能人志士,卻不能當這秦二世。這些話說到眾人的心坎裡,於是大夥揭竿而起,假借公子扶蘇和楚將項燕的名義,號“張楚”。大澤鄉起義正式揭開序幕。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大澤鄉起義”的背後,真的如你所想嗎?

同時,各個郡縣終於不堪秦朝的暴政,紛紛響應,官吏多被農民逮捕殺死,起義軍三五千集結的不計其數。陳勝將眾人兵分四路,對秦國採取強有力的軍事打擊,大將周文率領數十萬大軍,就出現在咸陽東面,秦王朝眼看要被攻陷,搖搖欲墜。秦二世自然想不到起義軍如此兇狠,驚慌失措。可這取勝關頭,陳勝卻想自稱為王,不聽部下的行軍打仗的建議,盲目指揮,本來說好的借公子扶蘇、將軍項燕的名義,現在卻要獨斷專行,自然是使人不滿。反觀秦朝,在這危急關頭,出現了一位“時勢造英雄”的大將——章邯。他先是訓練驪山釋放為其賣命的囚犯幾十萬人,再率領這些虎狼之輩與周文交手,起義軍當時一路高歌,不可一世,覺著天下馬上變成自己的了,過於輕敵,敗下陣來。周文被章邯斬殺,俗話說“兵敗如山倒”,此時,吳廣的軍隊在攻打咸陽時也屢屢敗下陣來,他的部下田臧、李歸企圖篡位,假傳帛書,趁機輕而易舉地砍下其頭顱。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大澤鄉起義”的背後,真的如你所想嗎?

眼看大好局勢馬上將要化為泡影,這是陳勝萬萬沒有想到的,他既只是秦國一介草民,怎麼會帶兵打仗呢?只好放棄攻城,章邯一路過五關斬六將,陳勝孤立無援,只得逃之夭夭,最後被自己的車伕背叛殺害,持自己頭顱去秦王那領賞……這次聲勢浩大的起義最終以失敗告終。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百姓就如這滔滔江水,統治階級便是這條船。歷史上任何朝代無不證明了這一點——唯有深得民心,保證人民的安居樂業,以民為先,才能讓一個時代走得長遠。正如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中所記載的那般:

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大澤鄉起義”的背後,真的如你所想嗎?

陳勝吳廣起義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陳勝以為勝券在握,便過於輕敵,一心只想自稱為王,不顧同為農民的起義同盟死活,忘記了自己說過的“苟富貴,勿相忘”。盲目發號施令,一意孤行,最終落得被車伕殘害的悲慘而憋屈的結局。這時刻提醒著筆者和大家需“不忘初心”,如果在種種利益誘惑的驅使下,倘若改變了初衷,終將付出慘痛的代價。

倘若陳勝能夠以以大局為重,打消稱王的念頭,在種種勝利之下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輕敵,是否有可能改寫歷史呢?答案是顯然的。但是否能打贏這場戰鬥,筆者認為依然非常懸。首先,秦軍實力強大,而反觀起義軍,雖然人數眾多,但卻人心不齊,想要獨佔一方稱王的人依然不在少數,絕不止陳勝、吳廣等人。軍帳中叛亂連連,最終連吳廣都被人殺害,這也反映出起義軍的野心勃勃,領導困難。雖難有必勝的把握,但短短的六個月就葬送了起義軍大好局勢的,絕不只是因為秦軍的實力強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陳勝最後陷入困境,而起義軍各個佔山為王,不給予救援,最終被各個擊破,這無疑是最讓人悲哀惋惜的。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大澤鄉起義”的背後,真的如你所想嗎?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總而言之,大澤鄉起義是一次正義的起義,表現出勞苦大眾不畏強權,勇於鬥爭的精神,但其最終慘淡收場,也給後人敲響警鐘:得天下易,坐天下難。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永遠是一個國家的牢固根基,在此次起義也得到充分證明。

感謝觀看由「南書(書)房」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如有不足之處,還請諸位多多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