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理财”分享:对于不懂股票的年轻人,炒股不如买基金

随着时间的推移,身边的90后朋友都工作五六年了,和外界宣传的不一样,我身边的90后小伙伴并不是都是“月光族”,反而他们都有一些存款。股票成为我们常谈论的话题之一,但是我还是经常劝他们买基金。

金融的坑太多了

我大学期间就开始炒股,在7年的投资生涯中,经历了股市的各种跌宕起伏。大学毕业后也经历了各种奇葩的金融陷阱,后来在私募基金做过买方研究员,所以对于自己来说,已经有一套成熟的投资体系,朋友们也喜欢和我谈论股票。

上大学前,恰逢以小贷为主业的投资公司盛行,母亲由于金融知识匮乏,投资了几万块钱,后血本无归。在这件事的影响下,我暗下决心,在金融上吃的亏,我也要用金融的手段挣回来。所以我大学学选择了金融专业。

大学期间,在父母的资助下,拿了1万块钱开始我的炒股之路。大二开始,每天下课都在图书馆看炒股相关的书籍。

大四那年恰逢2015年大牛市,股票市值从3万几个月内涨到了10万,四年的学费基本上都赚够了。由于经验不足,加上读了一些书,没有正确理解巴菲特的投资哲学,认为只要买了好公司拿着,股灾也可以熬过去,也就没有卖,导致后面又亏了回去。这也算是第一次人生的大起大落。

大学毕业之后,由于三本毕业的原因,找工作的道路十分艰辛,加上成都2015年左右的金融市场乱象丛生,所以也经历了很多坑。

我去过保险公司卖保险,卖过银行理财,去过外汇工作做过现货,炒过邮币卡,做过期货。在金融圈,上司坑下属、下属坑客户,帮着公司坑客户见得太多太多了。除此之外还有现货公司的对赌,杠杆对人性的扭曲等等等等。

后来来到深圳,找了一家私募做了买方研究员。恰巧这几年初心未改,读了大量公司财报积累了一些经验,加上工作也是以价值投资为主导的二级市场交易,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投资体系。

身边的90后陆续开始炒股

因为我是90后,所以我身边的朋友绝大多数都是90后。他们可没有外面宣传的那样月光,反而都有自己的积蓄。

随着本科、研究生的不断扩招,加上信息的爆炸式传播,我的朋友身边除了我以外,同样拥有很多炒股的小伙伴。炒股这种事情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他们。他们不仅拿了自己的积蓄炒股,还找父母要了一些钱来炒股。

新韭菜的诞生

今年疫情之后,大家在家都闲着,而股市却在2月3日就已经开盘了,因此,讨论股票的激情再次计提点燃。

身边的朋友经常和我讨论的是短期买什么,我的回答很简单,反正我买了啥啥啥,而且我今年上半年是不准备换了。我在私募的这几年,对医药行研研究的还比较多,核心观点都在《医改政策梳理--腾笼换鸟、国产替代、处方外流》这篇文章中了,而且也是紧跟着政策和时间节点来买股票,虽然追不上什么热点,但是这几年也还是有年化30%的收益的。

他们的讨论就很天马行空了,他们甚至连“新基建”是什么都不知道,也能讨论的热火朝天。事后证明,他们都追到了山顶上,成了新韭菜

我劝他们买基金

其实对于那些我觉得有潜力,但是看不懂的行业,我也是选择买基金的。

为什么要买基金呢?

  1. 我只需要判断大势就够了,其他的交给基金:对于个人而言,我们只需要有一些基础的金融知识就好了。股价是未来现金流折现的集合,而未来现金流和公司所在的行业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只需要判断这个行业未来发展前景是否,是否有持续增长的动力就足够了。挑选个股的事情完全可以由基金公司完成,我们只需要给他们一些很便宜的手续费就好了
    (现在支付宝买基金只要0.15%的手续费,持有30天卖出不要手续费)。
  2. 基金有专业人士为我们挑选个股:虽然很多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的收入和业绩没关系,但是他们也要追求相对收益。相对收益前几的基金经理一般都有很高的奖励,所以他们也会认真选股票。而基金公司的大多数研究员,都是特定领域非常专业的人士。他们对特定行业的研究肯定是比我这种小白研究的透彻的。
  3. 用定投的方式买入:买在高点就容易长期套牢。如果一个行业长期看好,但是不确定现在是否是高点,就可以选用定投的方式。定投可以完美的均摊成本,如果买在高点,逐步买入会将成本降低,还可以规避因为买在高点造成的情绪波动导致的高买低卖的韭菜行为。

如果你对理财有什么其他的想法想要交流,欢迎关注、评论、私信、转发。

“宅理财”分享:对于不懂股票的年轻人,炒股不如买基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