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聽到家長說的一句話:
學樂器,我只是想給孩子培養個興趣愛好,
未來也不想走專業之路。
我從其中解讀出幾層意思:一、興趣愛好不就是個玩兒嗎,不必當真的;二、我只想浮淺地感受一下,並不準備深入瞭解;三、我可能隨時再換個玩兒法,我要做一個“興趣”廣泛的人……
換個身份進行換位思考,
從現在開始你就是老師了,你聽了家長的這些想法會怎麼想?
“我教的這門課不必當真”
“我只需要教點粗淺內容就行”
“哄著把孩子留在我的課堂多一天算一天”
再換個身份進行換位思考,
從現在開始你就是孩子了,你聽了家長的這些想法會怎麼想?
“興趣班就是玩兒,不好玩兒就不玩兒”
“增加難度不好玩兒,我只愛玩簡單的”
“可玩兒的花樣可真多啊,我想再換個玩玩兒”
再換次身份進行思考......
從現在開始,你還是家長,你會怎麼想?
最終的學習結果是不是已經若隱若現地展現在眼前?
原來的想法還堅定不?
看來是哪裡出了問題!
原來是“興趣”惹的禍。
下面來八一八“興趣”及他的孿生兄弟們:
1
興趣哥:我是人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是以認識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為基礎的,是推動人認識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動機。
請說人話!
2
愛好弟:我指向的是某種活動,不是指向對某種對象或事物的認識。
請說人話!
我跟我哥感情最好,大家經常把我和我哥一起提。
好像愛好是興趣的一部分吔!
3
好奇小弟:我是動物處於對某事物全部或部分屬性空白時,本能地想添加此事物的屬性的內在心理。
說人話!
我排隊應該排在興趣前面。
我跟興趣哥長得最像,
大家經常分不清。
我的喜好不穩定,
注意力也總轉移,
卻是成為人才的必要素質。
我並不想了解你為什麼會對好多東西感興趣,
我只是好奇而已。
我隨口弱弱地問一句:
你怎麼好像對什麼都有興趣?
這就是我們三兄弟!
家長問孩子:你對學××有興趣嗎?
孩子回答:不知道。
家長急了:你怎麼能不知道呢?這熊孩子。
這個場景我見過不少,孩子沒說假話,他確實不知道,因為對於沒有接觸過的事物能不能有興趣確實不容易判斷。
其實你想問的是:你對學××好奇嗎?
這是混淆了“興趣”與“好奇”。
有人認為,先有了興趣才有動力去研究;也有人認為,是先去研究了才有的興趣;還有人認為,對於這個問題就像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讓人不可捉摸。
我認為,是先有好奇才去研究,研究了才有的興趣。
說了這麼多,都是理論,太空,
下期來點實際的——怎麼提高興趣?
See You!
閱讀更多 遊說音樂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