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搞副業到底有多野:月薪3000,北京三套房



年輕人搞副業到底有多野:月薪3000,北京三套房



最近幾年,各種場合大家都在聊副業。

過去的人,還會糾結,

是月薪3000的體制內,還是月薪3萬的不穩定,

可現在的人都變聰明瞭,拿著體制內3000的工資,

做著月薪三萬的副業。

抗風險能力一級棒,無論是經濟下行還是公司不穩,

永遠有一個能讓自己活得好的Plan B。

年輕人搞副業到底有多野:月薪3000,北京三套房


最近有個詞特別火,叫“副業剛需”:

搞副業已經是30歲後成年人該有的自覺了

可以的話,副業多幾個也不為過

永遠都要有自己的B計劃

朋友圈裡說這話的微商很多,過去總覺得,微商發的雞湯,八成是忽悠人。

這幾年越來越發現,微商的存在可能改變了很多人的人生軌跡。

我身邊有一個30+的中年婦女,大學畢業,為了追求穩定,選擇了體制內月薪3000的工作,工資龜速增長,幾年前見到她的時候,一臉愁容,總是糾結,想辭職,又邁不出來。


年輕人搞副業到底有多野:月薪3000,北京三套房


自從當了微商,整個人都變了。

每天追著我問,自己朋友圈文案寫的怎麼樣,報了各種班,認識各種帶貨大神,穿衣服的風格變了,說話方式變了,連單位領導都問她,是不是家裡房子拆遷了。

每天神采飛揚,據說還發展了好幾個同事。

賺了多少錢我不知道,但她的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

發現自己還能賺錢的時候,突然覺得人生亮了

這種感覺其實很多人都懂。

工作很少能滿足一個人全部的經濟需要和情感需要,即使一份好工作,也很難找到真正意義上的價值感。

經濟好的時候,你是拿命換錢也換不到錢。

經濟差的時候,你又擔心自己拼命的機會都沒有。

每個人都像在刀尖上行走,除非你真的有錢在手。

誰都不能指望只靠一份工作養自己一輩子。


年輕人搞副業到底有多野:月薪3000,北京三套房

別人賺錢的副業,超乎你的想象


如今,00後都已經正式出道,在學習之餘搞起了副業。

今年過年期間,一名初中生跟媽媽借了800塊當啟動資金,買了400個玻璃杯和300多個兵乓球。

他在廣場上選了塊人流量特別大地方擺攤,在杯子裡裝上10元到100元不等的現金,往杯子裡投乒乓球,投進可以贏裡面的現金。

就是這樣一個小遊戲,讓他從正月初八到元宵節這八天裡賺了17000元。


比許多白領一個月掙得都多。

已經步入社會的90後也不甘示弱,他們一早就看透,靠著死工資,別說是財富自由,就是稍貴一點的購物慾望都無法滿足。

有人在網上分享了自己副業致富的故事。

剛本科畢業那會,月薪只有2000元。

為了能多賺一點錢,他發揮自己的寫作才能,把新媒體當副業來做,並深耕自己金融專業相關的內容。

等他本職工作能掙到五千的時候,他已經能靠著副業月入兩萬。

前兩年,又恰逢新媒體的紅利期。

年輕人搞副業到底有多野:月薪3000,北京三套房

於是,好風憑藉力,實現了年入百萬。

這之後他便辭了職,“反副為主”,專心做內容。

用他的話說,“假如沒做副業,我的收入可能還沒有現在的十分之一。”

還有蜜芽創始人劉楠,她是80後,新聞專業出身,曾是世界500強高級白領,有一段時間在家做全職媽媽。

也許是出於母愛的本能,劉楠對於孩子使用的每樣東西都特別較真,曾因為質疑一件產品的塑料成分是否真的不含BPA,給美國總部官網發郵件。

隨後還整理出所有相關文件,分享給其他寶媽。


寶媽們見她研究的這麼細,又是北大學霸,都跟著她買。

於是劉楠開了一家淘寶店“蜜芽寶貝”,兩年便創下了四皇冠,銷售額破3千萬的業績。

而這只是一個開始。

後來劉楠把“蜜芽”打造成為母嬰行業的獨角獸企業,身價百億。

這些都是真實的故事,他們選擇副業的時候未必是想追著風口跑,但都實現了“等風來”。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做一份副業,就等於多了一種可能。

年輕人搞副業到底有多野:月薪3000,北京三套房

副業,也是職業


不少人想選擇一項副業,是看到別人賺到了錢。

但賺錢這件事切忌“無腦跟風”,撿起一個項目就做。

眾所周知,如今的微信早已不僅是社交工具,它衍生出了很多商業模式,可以在各個品類、各個生意裡面利用,蘊含無限商機。

微信人人都有,看起來沒什麼門檻,可但凡是能賺到錢的:

有些人是銷售天才,微信只是他們的一個渠道;

有些人儘管不懂營銷,但是專業過硬,人品可靠。


以微商為例,本質上這做的是“人”的生意,與淘寶不同,消費者都是在朋友圈裡為信任買單。


“先相信你,再相信你的產品。”專業就是背書,是影響力,也是競爭力。


用專業的知識和經驗為消費者解決問題,提供幫助,這種交換回歸了商業的本質。

所以,一些高端的微商,是職業化妝師在賣美妝工具,執證營養師在賣保健品和食材,設計師在賣衣服……

人們更相信專業人士對產品的把控,那些為了“做微商”而做微商的賣家在專業面前只會潰不成軍。

最近,謝霆鋒火了。在2019財新峰會上,他以鋒味控股創始人的身份,和馬雲、丁磊、李澤楷等人同臺而坐,共同探討“創新與青年潛能”。


年輕人搞副業到底有多野:月薪3000,北京三套房



很多人並不瞭解,謝霆鋒是個很成功的商人。

他曾入選香港科技大學世界十強的MBA案例,並以亞洲商業領袖的身份在該校開設個人講座。


也許你認為他一定極具商業頭腦,而且有初始資本,才把事業做大。

可是回顧夢開始的地方,他創立的第一家公司是做視頻特效的。

2003年,在國內很難找到一家視頻公司能滿足他對MV後期的製作要求。

這讓他意識到這是片商業藍海,“沒人能做,那就我來做。”


事實證明,這一決策是對的。


聽起來,多重身份是在不斷給人生加碼,挑戰各種可能。

但究其本質,我們講的是有關專業與專注的故事。


不管是歌手、演員、大廚還是創始人。


一切皆因對專業有極致追求的態度。


年輕人搞副業到底有多野:月薪3000,北京三套房

“零工經濟”時代,什麼是你的Plan B


如果你專注於自己的成長,便不難發現,這個世界正在飛速地變化和發展。

當父母還在苦口婆心勸你守住鐵飯碗的時候,“零工經濟”的概念越來越流行。

這裡的“零工”,也不再是過去認知中的“臨時工”,做一些跑腿打雜的工作。

它已經變成了個人利用自己的時間和技能交換金錢的便捷方式,符合新型僱主關係。


《零工經濟》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即使我們現在已經就業了,我們仍需認識新朋友,關注感興趣的工作消息,尋找有趣的項目和發現新的零工,並時刻留心潛在的機會。



年輕人搞副業到底有多野:月薪3000,北京三套房



昨天刷到一條新聞:


日本人才服務企業En-Japan的調查顯示,在參與調研的2118名35歲以上職場人中,關於今後理想的工作方式,近七成人回答了“想在主業之外做副業”。


不過,想法也會受到現實條件的制約。


“公司禁止”、“不知道怎麼開始”以及“主業太忙沒時間”成為了主要限制因素,這也導致,實際在做副業的人僅有24%。。


不過這種“PlanB”思維,很值得借鑑。

其實,我們也無需逼迫自己當斜槓,更不必去做低價值、重複勞動的零碎兼職。

只需一主一副,相互促進,爭取實現這兩條線呈螺旋式上升。


所以,從今天起,認真想一想適合自己且有前景的副業,提前準備人生的B計劃,這樣在任何變化的面前才能從容淡定。

否則,一切都指望著“到時候再說”的人,真等變化到來的時候,都會無路可退,無話可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