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一個熱門話題出現在了熱搜上
看完之後回想起自己月薪可能還只是三,四千起甚至還沒有過1萬 ,內心是否一陣撥涼撥涼呢?
參考之前公佈的2018屆畢業生的月薪只有4624元來算,和月薪十萬的精英們相比,差距就更加不止是100倍了。
其實說的就是經濟學中一個非常經典的兩極分化現象——馬太效應。同時也是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的根本原因。
美國科學史研究者Robert K. Merton提出這個術語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
招商銀行之前發佈了一份《2019中國私人財富報告》,讓人無比扎心。
中國高淨值人群的年均複合增長率是12%(投資資產1000萬人民幣以上),而有錢人之中的有錢人(投資資產超過5千萬),其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17%。
也就是說,月薪一萬的人,辛辛苦苦工作,可能一年到頭來薪水的漲幅不會超過4000塊,而那些千萬富翁年底的時候看自己的銀行卡,突然發現又多了一百多萬。
富豪們的財富是普通人趕不上的,富人們的財富增速更是普通人無法企及。
普通人被陷入在生活成本、房貸、車貸、孩子上學費用、交通費用等等裡面,他們的財富只會被不斷消耗。
而富人們早就超脫了這些束縛,他們有了更多的時間和資本用來增長財富,越往上面走差距越大。
所以,月薪一萬和月薪十萬不止是10倍的差距,他們財富的增長加速度差,讓他們差距不斷拉大。
就像電影西虹市首富里的王多魚為了繼承鉅額財產,條件是他必須在一個月內花光十億資金,他大量買垃圾股,
在商業投資上,怎麼荒誕怎麼投,怎麼沒前途怎麼走。胡亂投資了一大片爛尾樓,結果由於城市規劃的改變,在
那裡建了學校,爛尾樓搖身一變成了學區房,頓時身價百倍;垃圾股買多了,竟然吸引大量散戶跟買,普遍翻紅
暴漲。算來算去,王多魚不僅沒虧錢,反而還掙了10個億。雖然是電影,虛構成分為主,卻反映了贏家通吃,富
的更富,窮的更窮的普遍現象。
窮人和富人走向兩個極端,這是這個世界最殘忍的地方。
網上有個很火的段子,按照馬雲現在的身家,一個人每天中500萬,也要連續中70年才能趕上他(現在)。
即使他70年之後趕上了馬雲現在的身家,按照馬雲財富增長的速度,70年後已經遠遠不是今天這個財富了。
所以,你和馬雲之間的差距僅僅是70年乘以五百萬嗎?
不,那些遠遠無法企及的財富增速,才是真正令你顫慄的。
02
現實是,馬太效應在各行各業都隨處可見。
例如現在紅紅火火的餐飲業,如果你觀察一下就會發現:
在餐飲店聚集的,人口鼎盛的商業街上,門口大排長龍的,生意火爆的,往往只有那麼區區幾家,其他不到一半
的店家都是勉強維持著經營,即使他們賣的和最火的那幾家是同樣的東西。
那些生意的冷清的店家,都很難逃出馬太效應:新店裝修——開業幾個月倒閉——轉讓新店再裝修——再倒閉轉
讓……
商業競爭就是一個叢林法則,賺錢的就會越來越賺錢,而不賺錢的就會越來越不賺錢,旱的旱死,澇的澇死。
那些排隊的人,寧願等2個小時,也不願意去另外一家店吃飯。
兩家餐館差距很大嗎,其實往往不大,只不過是細微差別被馬太效應放大之後的結果。
比如他家的服務態度不錯,他家的某一道菜比較好吃,他家的品牌形象吸引人,量變帶來質變,他就超越了許多看起來差不多的同行。
就是好那麼一點點,每天多幾個人來光顧,加上他們再不斷調整優化,而他們的生意就會越來越好,而差的商家的市場份額則會被前者蠶食。
在職場上馬太效應就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了。
職場上,漲工資的往往是位於高層的精英崗位,而基層的人員工資通常變動不大,就算要漲,也不會有什麼大的漲幅。
這也是一個職場潛規則了,工資越高的就要多給他漲,工資越少的,就要少漲。
什麼原因呢?
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工資高的人具有不可替代性。
缺少這樣一個人,我去外面招不到,或者要花很高的價錢才能挖到,所以老闆們擔心他們會辭職,會漲工資肯定優先他們。
而工資低的,你要辭職就辭職吧,我去外面一招聘就是一大把,簡單培訓之後就可以上崗,所以我不怕,給個行業內差不多的工資就行。
和馬太效應相仿的還有一個是“二八定律”,20%的人掌握80%的財富。你需要做的就是努力成為那20%的人。
因為你的報酬不但是跟你的勞動成正比,更多是和你的勞動的不可代替性成正比。
對我們常人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慢慢增加你的核心競爭力,增加你的不可替代性。
人生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如前文的例子一樣,差別一開始看起來不大,但是發展是恐怖的,幾年下來就完全是兩個不同世界的人。
有個努力值公式:(1.01)^ 365 = 37.7,說的就是每天比別人多努力一點點,你會變得跟別人不一樣。
希望在讀此文的你的努力都有所回報。
閱讀更多 山的聲音rell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