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社會不平等

儘管唯才是用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沒有比它更好的制度來確保競爭的公平性。社會接下來應擴大對人才的定義,摒棄狹隘地以學業定義個人的做法,在招聘員工、錄取學生、頒發獎學金等方面,應肯定更多元的能力。此前表示,無論收入還是地位高低,國人都應該互相尊重,最重要的是確保社會的流動性,沒有人應受到歧視或覺得只能認命。這反映了社會近來對不平等問題的關注程度提高,也顯示社會對公平正義價值的堅持。

理性看待社會不平等

關注社會不平等是必要的,特別是當不平等現象有趨於惡化的時刻。但與此同時,對於不平等的討論,也必須避免矯枉過正,以便找出正確的應對之道。這首先須要釐清兩個概念。第一,不平等並非道德的惡。第二,唯才是用制度依然有其合理性。社會輿論唯有就這兩個命題取得廣泛共識,才能在共同的平臺上做有意義的探討,避免各說各話以至於越理越亂,甚至因為課題的爭議性而導致情緒對立。

古往今來,所有的文明都會衍生出某種程度的等級制。因為任何有意義的人類互動,都必然要通過競爭來分出高下,確立互動的標準。能醫好奇難雜症的就是好醫生,能百發百中的就是好射手,善於發明或整合生產資源的就是好企業家。文明社會正是通過這類競爭活動,分出好壞,確立共同標準,並且獎勵成功者,來刺激社會成員力爭上游,共同推動文明的發展和進步。所以,公平競爭所造成的不平等非但不是罪惡,反而是文明存續的必要之善。

當然,分辨高下的等級制度,其正當性必須建立在公平競爭,以及如何對待失敗者或無法競爭者的基礎之上。任何通過競爭而形成的等級制,一定會出現失敗者;任何社會也會有因為天生殘疾、後天意外、人格特質而無法全面參與競爭的成員。合理且仁慈地對待他們,而不是為了他們而去改變公平的競爭規則,甚至譴責或破壞等級制,才是健康文明所應有的價值。

比起血緣血統、裙帶關係、弱肉強食等制度安排,唯才是用是至今相對公平合理的做法。它打破因為膚色、信仰、語言或家庭出身的不同而強制和刻板規定的賞罰制度,讓社會潛在的人才能夠發揮所長,創造新的知識和財富,最終促進社會集體的福利。當然,人的天生資質各有不同,後天的際遇同樣不可能劃一,所以難以實現完全的公平結果。可是這並無法否定唯才是用制度的合理性。如何重新定義人才,而不是推翻制度,才是明智的改進之道。

唯才是用的效果之一,就是促進了社會的流動性,讓出生於中低階層者有合理的機會向上提升。但是隨著社會的成熟,中上階層越來越有資源鞏固乃至傳承本身的社會優勢。這在教育競爭上表現得尤其明顯。社會固化本身就是對唯才是用制度精神的顛覆,所以針對前者而非制度本身尋求改變之道,才是合理且公平的態度。教育界以及社會大眾應當集思廣益,確保中低階層的潛在人才,不會因為上升通道的固化而遭埋沒。

此外,對於人才的重新定義也非常重要。人才構成社會的精英和領導階層,影響並決定社會的集體價值,所以他們的才能,不能只侷限在智力和創造力,更應該包括己立立人、先天下之憂而憂等道德品質。換言之,他們必須超越一己的考慮,凡事以集體利益為重。這才能確立他們作為精英的正當性,否則社會距離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就只是一步之遙了。

社會不平等是難以避免的現象,極端的不平等卻是必須治療的病態。把握好兩者的分際,才能讓我們真正瞄準問題的標靶,而不會在情緒化的討論中迷失方向,陷入非理性的對立和社會撕裂的陷阱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