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蓋茨比》:想成功怕沒本事,想生活有趣卻沒玩法,咋辦

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願,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王小波

在這個無聊的時代,你是一個有趣的人嗎?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時代。好在我們一心渴望讓自己變得有趣,壞在現實世界真的很乏味。於是乎,我們使勁地刷抖音,看網文,關注駭人聽聞的新聞、讀書、看電影,以及參加各種線下活動,以此來顯示自己是一位有趣之人。

可是在我看來,你我所做的這些事,所玩的各種項目,大多數都是浮於表面的有趣,並非真正的有趣。因為現實中的大部分年輕人,內心渴望生活有趣,但又一直做著無聊的事。問題是什麼才是真正有趣呢?

陽志平說:“有趣男女,貴在真誠與堅守。低調幹活,十年後且看。有趣源自真誠,創意出自輕鬆。有趣最大的敵人不是無趣,是緊張。”

也就是說,做有趣的事,不是三分鐘熱度,而是持之以恆;有趣男女,不是高調做事低調做人,而是忠於內心,追求夢想,多年以後拿成績說話。

在我心中,有一位真正有趣的神級人物,他叫做蓋茨比。蓋茨比是誰?

沒有人知道他的過往。有人說他非法經營一夜暴富,有人說他是間諜。他買下豪華公館,夜夜笙歌。他不在乎流言蜚語,只在乎一個不屬於自己的愛情……

我想,即便人們知道他的過往,也未必能讀懂他的行為。

他就是美國著名作家弗·司各特·菲茨傑拉德的短篇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筆下的男主人公蓋茨比。可以說,他也是作者本人的縮影。

《了不起的蓋茨比》:想成功怕沒本事,想生活有趣卻沒玩法,咋辦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20世紀百大英文小說榜上高居第二位的經典著作,是美國高中生必讀書籍,是比爾蓋茨自述重讀最多次的小說。村上春樹也曾說這樣一句話:“倘若讓我挑選一本最愛的書,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不起的蓋茨比》。作為小說家,我把它看作一個標準,一把尺子,是看清自己位置的一件標誌”。

儘管世人皆給此書極高評價。但在我看來,這部著作的偉大之處不在於人們給它賦予的各種優秀標籤和高評,而是蓋茨比這個人擁有一種有趣的人生。我想,這才是他真正了不起的真正原因。

很多人把這本書看成是悽美的愛情故事書。其實不然。看完這部小說以後,我們不僅會對愛情有新的看法,而且還會漸漸地讀懂年輕人在追求夢想,是否真的可以不顧一切,以及我們究竟該做些什麼,而不能做什麼。

如今,我多次重讀這本書,看到不僅是蓋茨比追求夢想路上的果敢,在愛情面前的真誠、為人的善良以及“大好人”,更多的則是成人世界裡,關於百態的社會、成功的事業、幸福的愛情、多變的人心、以及有趣的人生意義等多方面的深度思考。

用一句話來說:年輕人,你我都“蓋茨比”,但又難以成為了不起的“蓋茨比”。

《了不起的蓋茨比》:想成功怕沒本事,想生活有趣卻沒玩法,咋辦

01

成人世界裡,貪玩並沒有錯

錯的是你迷失自我,早已淪為娛樂時代的“附庸品”

《了不起的蓋茨比》所在的時代是20世紀20年代。這段歷史是美國曆史上一個短暫而特殊的時期,史稱“喧囂年代”。

回顧歷史可知:一戰後的美國,經濟不僅沒有“創傷”,反而從中獲取鉅額財富。這使得美國社會快速地從農業文明向工業化的社會。再加上政府實行“自由放任”政策,從而使經濟運作更為有效,地產交易、股票市場的空前活躍,一部分投機者在類似賭博含量行業裡一夜暴富,蓋茨比正是獲利群體中的一員。

在這樣的時代下,財富多少自然而然地成了評判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於是,人們開始了盲目地賺錢,追逐富裕。同時,傳統的“勤勞節儉”等思想逐漸被消費享樂主義所取代。

但問題是一夜暴富後的人們,娛樂變多、思考變淺。面對生存問題,生命價值以及人生意義等問題,他們是迷茫的,甚至是不知所措的。可以說,

他們完全過著一種“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物質主義”的生活。

黛西和丈夫湯姆,以及蓋茨比豪宅裡,日日笙歌的男男女女,全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們是各行各業裡的有錢有權的名士。對他們來說,賺來的錢是用來揮霍的。時間是用來打發的。人生是用來享受的。誠如,黛西對尼克所說:“對於女人來說,作一個美麗的小傻瓜,才是世間最美好的事情,因為所有光鮮亮麗及昂貴奢華的事物終究凋謝”。

《了不起的蓋茨比》:想成功怕沒本事,想生活有趣卻沒玩法,咋辦

是的!眾人皆認為人生苦短,活著開心就是好。可是他們真的開心嗎?真的幸福嗎?其實也不然。

婚後的黛西成了一個傭人天天伺候的貴婦。然而,物質生活上的富有,並不能讓她幸福。丈夫湯姆出軌,她生女兒時,丈夫不在身邊,一邊忍受疼痛,一邊孤獨著。當上媽媽以後的黛西,內心也是極度空虛,整天無所事事,以至於她有一天大聲吶喊:“我們下午做什麼好呢?還有明天,還有今後的三十年?”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想,原因有兩個。

一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需要不斷更迭認知,並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可他們並沒有。對他們來說,時間唯一價值就是用來玩樂。這個可以理解。人活著本身就自帶有七罪:貪嗔痴恨愛惡欲。人有慾望,有想法,甚至是貪玩,都沒有錯。但過度放任自己,讓慾望逍遙法外,而迷失自我。這就必定會出事。黛西本人就是時代下的迷失者最好例子。

二來,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說過一句話:“當一個人努力做一件事或真心關愛一個人時,幸福便悄悄來臨了。”可見,從幸福的角度看,人要是能努力去做一件自己認為重要事,並享受其中。這便是人生一大樂趣。

而黛西是一個“花瓶”,是一位擺設人物。她沒有工作,沒有好好愛丈夫,也沒有多花時間陪女兒。她整天只會沉浸在奢靡的、燈紅酒綠的生活裡,以及各種奢靡的娛樂項目之中。

如果這樣的生活,能刺激大巴胺,能給他帶來“心流式”的快感,這也沒什麼不好。然而,問題是大部分人越玩越迷失自我,越娛樂越痛苦,因為他們早已成為時代娛樂的“附庸品”,甚至是完全成為他人操控的對象。

用尼爾·波茲曼說一針見血的話來說:“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而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這聽起來似乎是危言聳聽,但是真實世界確實如此。

可以說,黛西等人他成為上世紀20年代最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但現在的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反思一下現實中的你我,是否也過著這樣的生活:娛樂變多、思考變淺,日漸迷失自我,所有努力都用來欺騙自己。

例如,據數據報道,超兩成白領2018年處於經濟負債狀態:盤點收入盈餘時,有21.89%的受訪白領處於負債狀態,成為典型的“窮忙族”。

可以說,在這個人人都在勾引你掏空錢包的時代,工作成為一項機械活動。我們工作只不過是為了賺錢,還貸款,再花錢買開心,繼續負債,如此循環。這似乎也沒什麼不好的。因為金錢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但問題又來了!大部分人的花錢、玩樂的慾望超於本身賺錢能力。直接來說,我想要的東西太多也太貴了,但我買不起。怎麼辦呢?

沒錢買,就好好賺錢,如此簡單。可是,現在的年輕人,即貪玩、懶,又死要面子,累的、髒的、不體面的,全不幹。所以,我們只能用“佛系青年”四字來欺矇自己。由此,我們一邊“佛系”,又一邊抱怨生活太無聊了,人生不如意。或者是說,我們責怪自己,也不能活成所想要的模樣了等等。

在我看來,像他們這樣的人生,必敗無疑。因為他們是一個矛盾體,活得很糾結。換句話說,在任何時代,人有慾望,有物質追求,喜歡錢,愛娛樂,甚至是貪婪,這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娛樂至死的時代,在浮躁的社會里,你缺少對生命和生活的思考。你自我迷失,沒有嚮往,沒有夢想,找不到人生價值。這個才是真正的致命問題。

我想!這就是《了不起的蓋茨比》這部小說,在最常見的社會與人生問題,給人類最好啟示了。用一句話來說,無論你身處什麼時代,是想法和思考力,正在決定你的人生走向。

這也是蓋茨比了不起的原因之一,只可惜很多人讀不出來。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看蓋茨比,他都是特立獨行。他與黛西丈夫湯姆,甚至是蓋茨比豪宅裡,日日笙歌的男男女女的最大區別在於他有著與眾不同的想法。這是因為他心中有一道“綠光”。

用小說結尾處的一句話來說就是:“蓋茨比的一生就寄託在這盞綠燈上,這個一年年在我們眼前漸漸遠去的極樂未來。

《了不起的蓋茨比》:想成功怕沒本事,想生活有趣卻沒玩法,咋辦

而那盞”綠燈”,表面上指的是黛西,是指蓋茨比想有錢,想要抱得美人歸。但實際上,那盞”綠燈”是蓋茨比人生旅途的“燈塔”,是他心中那個夢想,也是他想成家立業,頂天立地,實現自我的里程碑。儘管蓋茨比的人生結局是一場悲劇,但我想相比淪為娛樂時代的“附庸品”的男男女女們,他是幸福的。他的人生是有價值的。就如蓋茨比死後,父親在他墓前篤定地說道:“如果他活著,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一定能為國家做貢獻。”

02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不全是對的。

追求精神滿足,需以犧牲物質享受為代價,這也是不對的。

年輕人所有的努力,只不過是為了過上一種“有趣”人生罷了

蓋茨比之所以了不起,是因為當所有人沉浸在奢靡的燈紅酒綠的生活中,他心中佇立著一盞”綠燈”,併為此勇往直前。但他也出現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人生方向錯了。可以說,他是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下的悲劇人物。

這個理論是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提出。馬斯洛將人類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劃分為生理、安全、歸屬與愛、尊重、自我實現五個層次。在他看來,通常情況下,人類對需求的追求呈逐級遞增的形式,只有當較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後,人類才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

《了不起的蓋茨比》:想成功怕沒本事,想生活有趣卻沒玩法,咋辦

小說中的男主人公蓋茨比的人生,完全符合這個理論。他努力實現生理需要層面的滿足之後,選擇服役入部隊。在服役期間,他得到更多安全需求,於是愛上了黛西。然後,退役後的他,因自卑等原因,選擇為事業拼搏。5年後,他成為富翁,又在豪宅裡舉辦派對,免費招待各行業人士,以此來實現社交與尊重需求。可以說,蓋茨比的人生路是這樣的。

  • 他原本出身一個貧窮的家庭,可他一心否認這個事實。
  • 服役期間,那套軍裝給他帶來的無形魅力,給自己一種安全感,給黛西一種豪門子弟的錯覺。
  • 他身上那套軍裝隨時可能消退。所以他儘可能地利用他和黛熙相處的時間。“那個下午讓他們得到了短暫的安寧,似乎是為了給他們留下深刻的記憶,以便面對第二天即將開始的長久分離。”
  • 戰爭結束後,他都不敢回美國見黛西。即使服役期間給帶不少榮耀,但脫掉軍裝後的蓋茨比,還是一位窮小子。此時,他沒有勇氣回去見黛西,害怕自己的真實身份被揭穿。
  • 5年之後,他成為人人仰慕的富豪,並買下黛西家門口對岸的城堡。這時,蓋茨比的人生直達馬斯洛需求層次金字塔的頂端。可是,他這一路,不斷往上爬,努力的所有成果卻全都免費施捨給那些想來就來、想去就去的飛蛾。不過,他費盡心思只是為了能夠在某天下午,到一個陌生人黛西家裡“坐坐”。
  • 結局呢!蓋茨比知道黛西的聲音充滿金錢的味道,但他依舊願意等她。等她的結果是黛西與丈夫湯姆聯手策劃一場謀殺局。蓋茨比死於湯姆情婦的丈夫手槍之下。

這個過程中,尼克一開始覺得他講的話很可笑,又難以置信。可以說,為了能夠成為上流社會一員,為了不讓他人嘲笑自己的出身,為了得到黛西的歡心,蓋茨比給自己編造了一個故事,一個荒謬的謊言。然而,恰是這個欺騙自己的謊言,導致他最後死於非命。

《了不起的蓋茨比》:想成功怕沒本事,想生活有趣卻沒玩法,咋辦

可是這個謊言又很偉大,它讓尼克在結局時,準備離開之前,不得不當面誇讚蓋茨比:“那些人比你差遠了,你比他們優秀多了。”

《了不起的蓋茨比》:想成功怕沒本事,想生活有趣卻沒玩法,咋辦

在小說中,這樣情節和故事,看上去是在神奇又荒唐。但最根本的東西也不過如此。因為我們從小就是給教導,人生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的階梯,一層一層往高處爬。當你直達金字塔頂端時,你想要的全都會擁有。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顯然,答案並非如此。蓋茨比的人生是一場悲劇的。他死於暗殺之中。更糟糕的是哀悼典禮中,唯有父親和好友尼克前來為他送行。為什麼會這樣呢?

蓋茨比的想法錯了、人生方向也不對。至始至終,蓋茨比自卑認為自己窮,先要解決溫飽問題後,才能愛黛西,才能與她結婚。可是等到他擁有一切時,黛西卻變了。他與黛西的人生也完全不在一個軌道之上。

這就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問題所在。我們習慣於用它來描述人生不同階段中,不同層數的不同需求,同時,我們還認為這個理論底層需求制約高層需求。所以,我們一致認為唯有賺大錢,唯有自我實現的人生才是完整的,才會幸福。

但問題是所有人忽視了人生每一個不同的層次,都應有其快樂。我們並非先要養活自己,才能找另一半,才能愛對方啊!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古人在物資極為缺乏的年代裡,就不需要談婚論嫁嗎?

所以在我看來,馬斯洛需求理論,不全是對的。這個理論與其說在描述了人生的發展層次,不如說是描述了社會所有人的不同站位。

簡單來說,你要覺悟,要知道人生並非要物質富有之後,才會有精神享受,也不是追求精神滿足,就要以犧牲物質享受為代價,而是要在不同的人生站位中,認清自己,找到自己與他人的差距,然後為之努力,並在享受其中。

換句話說,窮人要窮人的幸福和有趣活法,而富人要其不同的幸福和玩法。

《人生模式》中,也講過迪納做類似的實驗。在2005年到2010年,他調查123個國家十多萬人,發現即使人們在危險環境下,也不是不能快樂,部分加爾各答貧民窟人們,他們雖然不滿意貧困,但是因為在家庭和朋友方面富裕,所以依然快樂。

所以,你要醒一醒,別再犯傻了!別總是以為人生就一定要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來玩。倘若你盲目地按照這個理論來規劃自己的人生,那註定的人生是痛苦的。即使你最後能像蓋茨比一樣,成為富翁,也不一定會幸福。因為你內心永遠得不到滿足。

我想《了不起的蓋茨比》給我們的另一大啟示: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的人生活法是不對的。

人生不是玩金字塔式的爬樓梯遊戲。所以我在認為年輕人所有的努力,不應是不斷地往上爬,先得到物質富裕,然後再是精神豐盈。

對於我們來說,年輕人所有的努力,從本質來說,只不過是讓自己過上一種“有趣”人生罷了。不過,遺憾的是這樣的人生模式,很少有人知道。就算人們知道了,也時常被人們忽略。

《了不起的蓋茨比》:想成功怕沒本事,想生活有趣卻沒玩法,咋辦

03

愛不是簡單“商品”交換,而是價值觀一致認可

小說中,講述了有兩種愛。一種是蓋茨比的對黛西偶像崇拜的愛;另一種是黛西與丈夫湯姆的需求之愛。

《愛的藝術》中這樣講到偶像崇拜的愛:如果一個人尚未達到根植於自身能力的有效發揮的自我認同和自我意識的水平, 他就有把所愛的人當作“偶像”崇拜的傾向。他拋開自身的能力, 把它投射到被愛的人身上, 把被愛的人當成至善至美者, 當作一切愛、一切光明、一切極大幸福的化身。在這個過程中, 他剝奪了對 自己力量的全部意識。在愛人身上,找到了丟失了的自己。所以 而不是找 到了自己。

這樣的愛,蓋茨比全做到了。

從遇見黛西那一刻起,蓋茨比就早已知道他與黛西的愛註定是一場悲劇。他們不是門當戶對的人,但蓋茨比不甘心,因此一次又一次的編造謊言。他先給自己畫了一個理想的人設:我出身在一箇中西部富裕的家庭,家人都去世了,我在美國長大,但我在牛津上的學,這是家族的傳統。

《了不起的蓋茨比》:想成功怕沒本事,想生活有趣卻沒玩法,咋辦

在他看來,黛西只愛他一個人。無論發生什麼事,只要自己有錢了,就能跟黛西在一起。所以他自信地對湯姆說道:“她嫁給你只因為我那時很窮,她等我等煩了。這是個天大的錯誤,但是她在心裡從來沒有愛過別人,只愛過我!”

出身貧窮的蓋茨比,嚮往黛西出身嘴裡就含著“金鑰匙”的生活。在黛西身上,他找到了丟失了的自己。所以在蓋茨比認為只有自己有錢,就能換來黛西的愛。而黛西也認為愛建立金錢的基礎之上,所以她的聲音自然而然地充滿金錢的味道。

問題是如果剛退役時的蓋茨比不是窮小子,而是一個富貴少爺,他們倆人也就能順理成章地結婚。因為他們一致認為你我的愛,是一種商品,能用金錢來互換。

但偏偏5年後的蓋茨比,才成為富翁,這時他想用豪宅、豪車和金錢來換得黛西的愛。但為時已晚了。這時的黛西早已不是5年期的黛西了。可以說,他們這份愛的商品已過期無效了。所以,在我看來,這種偶像崇拜的愛,你越努力,越受傷。用一句話來說,破罐子破摔,難以復原。

再來看,黛西與丈夫湯姆的需求之愛。黛西愛湯姆的錢和地位。她享受當少奶奶的生活。對她來說,身份及地位勝過一切愛。“他們結婚時的盛況是路易斯維爾人前所未見。”

可是,湯姆風流成性,新婚夫婦在渡蜜月時,他就和一位不知名的酒店服務員搞在了一起。所以儘管黛西早就知道丈夫出軌,有情人。她依舊沒離開湯姆。

《了不起的蓋茨比》:想成功怕沒本事,想生活有趣卻沒玩法,咋辦

而湯姆呢!他為何不娶其他人為妻呢?因為黛西相貌堂堂,家世顯赫。從外部條件來看,他們剛好很般配。

也就是說,他們的愛是一種名副其實的“商品”的交換。不過這樣的愛,他們從未真正擁有過對方,也從未幸福過。所以男去偷情,女在偷愛。

在我看來,無論是蓋茨比的對黛西偶像崇拜的愛,還是黛西與丈夫湯姆的需求之愛,他們的愛全是錯的。錯在他們一直認為,愛是一種商品交換。金錢就是全部,金錢可以買到愛情和幸福。

那真正的愛是什麼呢?

愛是無價的,而不是有價,能用金錢來衡量。

愛是兩顆心靈相互吸引,是價值觀的一致認可,而不是一種“商品”交換。

愛是一種不對等的關係,不是付出了就有回報;

……

用一句話來說,愛是一種感覺,是純粹的,是無條件的。

可惜,傳統的愛情觀、婚姻觀總是告訴我們:

談戀愛時,要找一個愛你的有錢的人;

相處時,你要看對方肯不肯為你花錢;

結婚時,你要找門當戶對的人。

……

在人們眼裡,若你沒有把愛和金錢掛鉤,就會被認為是大傻瓜,是幼稚,是沒有閱歷、沒有社會經驗的小屁孩。

但我認為,這種想法和說法不全是對的。因為被物化了的愛,不是真愛,而是一種隱形的“商品”交換。所以在我來看,世間從沒有一種對等的愛,要是誰敢期望愛能等價互換,那必定註定永遠得不到真愛。

《了不起的蓋茨比》:想成功怕沒本事,想生活有趣卻沒玩法,咋辦

結語

好了!你現在看完《了不起的蓋茨比》,知道成人世界裡,最需要做什麼呢?

答案很簡單,看清局面、設計人生模式和用對方式愛對人

具體怎麼做呢?拋開傳統的錯誤思想觀念和做法

1.看清局面:在這個娛樂變多、思考變淺的時代,我們所有努力大多數是都用來欺騙自己。因為我們總是不知不覺中,淪為娛樂時代的“附庸品”。尼爾·波茲曼曾說過一句特別對的說:“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而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這聽起來似乎是危言聳聽,但是真實世界確實如此。不過,你也無需恐慌,因為成人世界裡,貪玩並沒有錯,錯的是你迷失自我,心中沒有像蓋茨比一樣,藏著一盞“綠燈”。

2.設計人生模式:馬斯洛需求需求層次理論,不全是對的。人生不是一場玩金字塔式的爬樓梯遊戲,先物質富裕,後精神豐盈。人生更像一個能百花齊放的“萬花筒”。

3.用對方式愛對人:愛不是簡單“商品”交換,而是價值觀一致認可。被物化了的愛,不是真愛,而是一種隱形的“商品”交換。可以說,世間從沒有一種對等的愛,要是誰敢期望愛能等價互換,那必定註定得不到真愛。

最後,願2020年的你,別再跟像黛絲等人一樣,成為時代的迷失者,也別人成為下一個像蓋茨比,用錯位的方法設計不對的人生模式,更為糟糕的是自己還執迷不悟。

從現在開始,你要讓與不對想法、錯誤的人與事說聲再見,以此來打開自己有趣人生的新旅程。

《了不起的蓋茨比》:想成功怕沒本事,想生活有趣卻沒玩法,咋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