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深夜一盏灯》:北大学者汤一介和他的读书法

荐书|《深夜一盏灯》:北大学者汤一介和他的读书法

人民大学出版社,北大学者汤一介所写

最近读了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深夜一盏灯——散文和随笔》。作者是哲学家、学者汤一介,他在书中讲了一些和“填鸭式教育”背道而驰的读书方法,显示了一名哲学家善于总结的功底,绝对值得我们追捧。

作者汤一介,他的身上有许多显目的标签:名人之后,国学大师汤用彤的儿子;牛叉的学者,北大教授,曾获第一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有修养,不以大师、哲学家自居,仅将把自己定位为哲学史家。

虽然作者有一连串的标签,他在这本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是他剪断束缚“思想”绳子的方法,聪明地读书就是其中之一。

老先生的实力,在“前言”的寥寥数语中显露无疑。他写道:为了积累知识和教好课,我购买了不少书,有五万余册。当然,我认真读的书也就是几百册,其他翻翻而已。

西行路上一路闯关讨斋,耽搁了不少读书时间。取回经书以后,读经取代了打妖精。翻久了书,八戒发现“认真”绝对不是读书的唯一路径。传统的教育观肯定不会赞同这一观点。从小到大,只要我们胆敢不以“认真”的态度去读书,就会被冠以偷懒的名头。但就读书方法而言,规规矩矩地通篇细读,绝对可以被划入糟糕的读书方法队伍里去。

用规矩的方法去读书,意味着我们在潜意识里,默认图书里住着一位全能的神仙,从不犯错,从不说糊涂话,人们必须顶礼膜拜式地全盘接受供奉书本里的知识。这样的神仙,中外都曾有过。对神仙更丰富、生动、透彻的认识,往往成了衡量社会文明的一把尺子。

捧起书来读,逐字逐句通篇读完。这样的读书法里,需要的是读者的耳朵、眼睛、舌头,记忆、点头和掌声,唯独不需要自己的头脑。

于是,我们通过阅读,摄入的全是作者的喋喋不休,脑袋也只不过是作者“想法”“观点”的存储器。如果作者是浅薄的,受其影响,我们只能做个更加浅薄的阅读者。如果作者是有才情的,那这种均衡发力,用足十份力气来背诵、零份力气来思考的阅读,会让我们难以抓住书中情感最饱满、感染力最强的部分。

汤一介先生,在书中零零星星介绍了一些读书的法宝,能启发我们更有质量的阅读。摘引出来和大家分享:


做学问、读书要循序渐进,你可以先看看熊十力的《佛家名相通释》,把佛学的一些概念搞清,再读佛学也许好一些。


学哲学,不懂德文怕不行吧!学外语要花时间,这是我的经验。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是我的读书观。一个学者一生要读各种各样的书,不是读什么书都要做到甚解。中国哲学家有那么多书,每本书、每句话,都要求“甚解”,可能吗?


我认为陶渊明这两句话对研究哲学的人来说,后面一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更重要。


尽量看完一个作者的东西,再换一个作者看。

我既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因此当时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的书我都认真地读。不过我读书也还是有所选择的,一般教科书和小册子我读得很少,而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则很花功夫。

知识的多寡,是形成社会分层的隐形力量。拥有质量的高低,会区分人的不同,还将人们的收入、发展、地位排出高下。规规矩矩地通篇细读,投资回报率低得可怜,还很容易导致头脑残疾,把段子里的“从小认真读书,长大了终于读成残疾”变为现实。这种读书方法,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已经够资格被授予致残式读书法的头衔。大家一定要小心谨慎,别被它毒害。

最后,我想邀请大家,一起向汤一介先生学习,告别规规矩矩的阅读,去做阅读世界里痛痛快快的探险者。只要沿着这条路走,我们读过的每一本书,都会成为“凿开我们心中冰海的利斧”(弗兰茨·卡夫卡)。

这样的你,会很NB,能够让自己从人群的海平面上升起来。

书的情况:

《深夜一盏灯——散文和随笔》文集由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由前言、自序以及“在进退两难之间”“我爱我家”“北大,我的精神家园”“所思、所感、所忆杂录”“需要有不同的声音”“文化随笔”“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中国的‘老天爷’”等八部分组成。翻读一遍,三四个小时就足够。

这本书标价49元,网店售价在33-36元之间,相当于一份最负盛名的小笼包价格。但这本书的味道,远胜过一百份顶级小笼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