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乾隆為什麼對朱元璋頂禮膜拜?

明孝陵位於鍾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是明太祖朱元璋與馬皇后的合葬墓。

站在方城之上,背依明樓,思接千載,我穿越到了600多年前的大明。江山一統,開國皇帝要辦的大事很多。朱元璋要為自己敲定百年後的歸宿,便是要務一件。那一年,朱元璋與劉伯溫、徐達、湯和約定,各寫一址,藏於袖中,合者即為寢穴。四人同時出示,結果是“四合一”:玩珠峰。於是,孝陵破土動工,這一年是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

第二年的秋天,朱元璋的結髮妻子馬皇后歸天,搶先下榻於地宮,一勞永逸了。17年後,朱元璋駕崩,與馬皇后在地下相逢,孝陵地宮從此關閉。直到永樂三年,朱棣滅了親侄建文皇帝,已登大位三秋,孝陵才真正竣工。


康熙、乾隆為什麼對朱元璋頂禮膜拜?

明孝陵的方城明樓


“鍾山上有云氣,浮浮冉冉,紅紫間之,人言王氣,龍蛻藏焉。”30年前讀過《陶庵夢憶》,我對張岱的這段描述記憶猶新。孝陵是朱元璋自己選定的聚水藏氣之地。張岱且有一說,孝陵監造者奏請太祖定奪,是否遷走左側的孫權墓。太祖呵呵一笑,孫權也是好漢子,留他守門。吳大帝孫權曾是一國君主,獨霸江南,且被辛棄疾奉為“生子當如孫仲謀”的人傑,而在朱元璋眼裡,僅僅只是一條好漢罷了。

在我眼裡,明孝陵不是一座皇陵,而是中國大漢文化的一座豐碑!

動用10萬軍工,歷時25年,護陵駐軍5千人,耗費銀兩無可計數。明孝陵享有“明清皇家第一陵”之譽,北斗七星的佈局,天人合一的意境,都堪稱皇陵建築的典範,一般人很難參透其中玄機。孝陵的享殿裡供奉著明太祖和馬皇后的神位,中間是朱元璋畫像,兩邊楹聯是乾隆皇帝的手筆,上聯:勘亂安民得統正還符漢祖;下聯:立綱陳紀遺模遠更勝唐宗。乾隆皇帝如此推崇朱元璋,也是對漢族文化的頂禮膜拜。


康熙、乾隆為什麼對朱元璋頂禮膜拜?

朱元璋畫像與乾隆皇帝的手書楹聯


若論尊崇漢族文化,還是乾隆皇帝他爺爺,一是尊孔頌經,一是祭拜孝陵,康熙皇帝那可真是五體投地的虔誠。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締造者,把漢人統治推到了一個歷史的高度,康熙皇帝六下江南,就到明孝陵祭拜五次。

第一次祭拜明孝陵,康熙皇帝一到陵門外的下馬坊,便徒步前行,不走正門,緣甬道而上,一路數次三跪九叩,並在寶城下面行三獻禮,以漢人祭祀祖先的最高禮節,祭拜朱元璋的在天之靈。最令人玩味的,是康熙皇帝的祭文,先是大肆吹捧朱元璋的文治武功,而後特別強調,滿清的天下得自於闖賊,而非明思宗崇禎皇帝之手。顯然,康熙的這番自白不是說給朱元璋聽的,分明是向那些反清復明的江南義士發表聲明,明朝的江山毀於內部,推翻大明統治的是李自成、張獻忠,大清取而代之乃順天承運。這一點,康熙沒有說謊。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之上,確是闖王李自成所逼,與愛新覺羅氏無關。


康熙、乾隆為什麼對朱元璋頂禮膜拜?

康熙皇帝題寫的“治隆唐宋”碑


你可以說,康熙這麼做,是收買漢族人心,鞏固滿清統治。但是,康熙專為朱元璋題寫的“治隆唐宋”巨碑,至今依然聳立在明孝陵的碑殿。同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滿清比蒙元的壽命長了很多,根本原因有一點,就是清朝歷代皇帝都非常重視漢族文化,而且重用漢族官員。翻閱清史,位高權重的漢官比比皆是,于成龍、施琅、張廷玉、尹繼善、劉統勳、劉墉、紀曉嵐、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李鴻章……沒有這些漢族名臣支撐,大清王朝怎能延續276年?

一部中國古代史,就是封建王朝興亡史。一個事實告訴我們,只要文化不滅,亡國之後仍可復國。漢亡了,唐興了,宋亡了,明興了。由於博大精深的漢文化延續3000年而不絕,一直是統治階級的思想基礎,一直是歷史發展的主體文化,一直是富民強國的精神動力,所以,康熙要收復江南,不得不借助於明孝陵,不得不借助於朱元璋,不得不借助於漢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