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給的“好標籤”是指引孩子成長前行的“北斗星”

父母給的“好標籤”是指引孩子成長前行的“北斗星”

育鄰夢

“不受父母尊重的孩子,一輩子都在療傷”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

人生成長最大的動力就是獲得外界的認可,從一句”你真棒”到被學校授予學位,孩子一路學習、一路成長的過程都無一例外得在追求一樣東西,那就是獲得他人的認可,特別是來自父母的尊重和認可。成長最高級的目標就是獲得同伴的認同,特別是來自父母的認同。

父母給的“好標籤”是指引孩子成長前行的“北斗星”

表揚孩子的成長進步

孩子的成長自信起始於父母的尊重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在孩子成長曆程中,父母時刻陪伴,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將深深影響孩子的成長,影響孩子成長內心最底層的人生自信。不可置否擁有成長自信特質的人更加容易成才、成人、成功,在面對成長選擇的時候,自信可以使人聽從自己內心所向;當面對挑戰時,自信可以使人充滿迎接挑戰、戰勝困難、直面選擇的勇氣。對於性格以及認知能力處於“塑形期”的孩子來說,培養自信的品質更應成為父母對孩子成長教導的重點和核心,而孩子自信品質的養成尤以父母的尊重為基本源泉。

1、為什麼中國家長大多不懂尊重孩子

《弟子規》“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從根本上樹立了父母的權威形象,要求孩子順從父母的教導。古人認為孩子是矇昧無知的,需要通過嚴厲的教化使其成人、成才。

① 受到傳統觀念影響

在傳統教育觀念中,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是無可厚非的,家長的權威使得孩子無條件的聽從父母的安排,因此而忽略了孩子的想法。家長居高臨下的姿態使孩子的想法不夠被重視,總以黃毛小子不明事為由無視孩子的想法。

② 受曾經接受家庭教育方式的影響

大多數父母教導孩子成長的方式都以自己已有成長經歷為參考,以自己小時候受到的家庭教育方式為藍本。很多家長自己的童年時期,父母的教育方式就是要求孩子聽話,對孩子想法以及情緒的選擇性忽略影響家庭教育經驗的傳承,而很少有人對此作出反思或更具時代特性進行調整,對自身接受家庭教育方式的簡單套用影響對下一代的教導。

③ 害怕孩子會犯錯、受傷

父母之所以選擇以“我行我素”的方式管教孩子,其最更本的原因就在於害怕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犯錯、受傷。因此,父母們更願意以自己的方式教孩子怎麼做,甚至替已經成年的孩子代勞。

2、“尊重孩子”成長的好處

每個人都是平等而獨立的,這是自然與律法賦予每個人生而平等的權利。童年的孩子與成年人的卻別就在於他們擁有的生活經驗缺乏,但這並不等於他們沒有好的想法或者他們的想法“一無是處”。相反,孩子正是缺少了已有知識經驗對思維的束縛,他們反倒能夠“異想天開”的想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好辦法,比如畫一個圓讓成年人和孩子同時思考,孩子將無所不能的聯想,而成年人卻因經驗羞於大膽想象。能夠獲得父母尊重的孩子在想象力方面尤為突出,他們擁有更寬廣的現象空間和更嚴密的邏輯推理。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遠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並推動著進步。想象才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① 使孩子的自理能力得到鍛鍊

受到父母尊重的孩子,父母能夠給予他們更多練習、實踐的機會,進而有助於培養他們成長自理能力。更好的實現從身體獨立走向思維和行為實踐上的完全自理,並最終走向成長自理、自立。

② 使孩子懂得尊重

被人尊重的人才能更好的理解尊重是什麼,當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想法受到父母的尊重時,孩子也願意以同樣的態度去尊重他人。認真傾聽、給予讚美,這些尊重他人的行為同時也是很重要社會分工、協作的美德。

③ 使孩子對自己有積極正面的評價

來自父母的認可使得孩子對自己的評價更加全面,明白哪些行為是被他人認可的,從而更多的提升此方面的能力,從而獲得成長自信。在成長行為實踐上表現的更加勇敢,遇到負面情緒時也可以較快的脫身而出。

生活中,很多家長往往在教導孩子成長過程中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掛在嘴邊,期待孩子能夠自己完成一些事情,事實是很多父母都擔心孩子自己不能完成成長任務,害怕孩子犯錯、受傷。因此,在很多家庭中孩子的很多事情都被家長“代勞”,比如在教導孩子學習上時常以告訴孩子結果為主,而忽略了對孩子學習興趣和學習方法的提升、培養。

尊重孩子的基礎就是信任孩子能夠自己獨立處理一些事情,比如孩子能夠選擇自己的遊戲夥伴兒。懂得適當的放手、讓孩子有自主選擇的權利,這是對孩子尊重的具體實踐。當然,對孩子選擇之後的行為實踐,急需父母的監督好陪伴。因為,孩子的興趣往往是短暫、易變的,必須有人給予督促,讓他們能夠“持之以恆”的堅持自己的興趣,讓興趣成為促進學習成長的真動力,從堅持中獲得成長進步、從進步中看見成長的希望、從希望被實現中感知成長自信。

父母給的“好標籤”是指引孩子成長前行的“北斗星”

給孩子積極正向的引導

“好標籤”為孩子指引成長方向

人們常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教導孩子成長就要從生活中發現孩子的優點和長處,找出孩子生活中的好,然後針對孩子的成長行為貼上“好標籤”,比如給孩子貼上實踐能力強、善於思考、熱愛探索、成長有主見、待人有禮節等積極的標籤。當然,對孩子的誇讚並不能漫無邊際的“寵溺”,需要針對具體的成長行為,同時注意踐行5:1的賞罰效應。

標籤效應,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心理學家克勞特在1973年就作了如下的實驗。他要求人們為慈善事業作出捐獻,然後根據他們是否有捐獻,標上“慈善的”或“不慈善的”。另一些被試則沒有用標籤法。後來再次要求他們做捐獻時,標籤就有了使他們以第一次的行為方式去行動的作用,即那些第一次捐了錢並被標籤為“慈善的”人,比那些沒有標籤過的人捐得要多,而那些第一次沒有捐錢被標籤為“不慈善的”兒比沒有標籤的貢獻更少。

正所謂:“正本清源,正人先正己。”孩子的優秀離不開父母的模範引導。“好標籤”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成長禮物,它能夠向磁石一樣為孩子指引成長曆程中的北極。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師和唯一的終身導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深的影響著孩子的學習成長,為人父母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心,然而如何“養子成龍、育女成鳳”,關鍵還在於父母選擇的引領方式。愛迪生正是在其母親的諄諄教導下才得以成為舉世聞名的大發明家:

愛迪生8歲那年上學了。他不僅沒有表現出特別的才能,反而常常會使老師恩格爾深感不快。有一次上算術課,老師在講解數學題,愛迪生突然向老師發問?“老師,2+2為什麼等於4?”老師覺得愛迪生又笨又調皮,他反問道:“不等於4難道等於5?”愛迪生很想弄明白數字的奧秘,他想了又想,忍不住又問老師:“2+2為什麼不可以等於5呢?”老師恩格爾大為惱火,他厲聲訓斥道:“愛迪生,你故意搞亂,給我滾出去!”愛迪生遭到責罵,委屈地奔出教室。 

愛迪生回家後告訴媽媽:“媽媽,我想要知道加法的道理,可老師卻罵我。”媽媽聽了兒子的敘述很是生氣,他找到學校:“恩格爾先生,你作為一個教師太不瞭解學生的心理。”恩格爾說:“我只管教書,不管什麼學生的心理”。愛迪生母親說:“你這樣教孩子,孩子怎麼學得會?”這位老師帶著愛迪生到一位有名的醫生那裡,請他檢查一下愛迪生的頭腦,因為愛迪生的腦袋是扁的。這位醫生檢查後說:“裡面的腦子壞了。”恩格爾告訴愛迪生母親:“你的孩子又笨又調皮,不管我怎麼教,他都學不會。我不願意教這樣的學生。”

結果,愛迪生離開了這所學校,由媽媽教他讀書。愛迪生母親曾經當過小學老師,是個知書達理的人。他給兒子講文學、歷史,講許許多多科學知識。當同齡的孩子還在讀童話的時候,愛迪生已開始閱讀《英國史》、《大英百科全書》等大部頭著作。在母親的辛勤栽培下,愛迪生的求知慾越來越強,他一邊讀書,一邊在地窖裡建起了一個小實驗室。雖然家境貧寒,他沒能像其他孩子一樣接受系統的正規教育,12歲那年到火車上當了一名報童,但母親已在他幼小的心田裡播下了科學的種子。經過長期刻苦鑽研,他終於成為最著名的大發明家。他一生為人類貢獻了一千多項發明。

父母給的“好標籤”是指引孩子成長前行的“北斗星”

家庭和睦

幸福家庭應各得所位

老話所講:“在哪座山就唱哪山的歌。”每個人一生都會經歷許多不同的社會角色,是孩子、學生、兒子、女兒、丈夫、妻子、父親、母親、祖父、祖母,這是我們在家庭中角色變遷的歷程,每個人在不同的時期擁有不同的職責分工。但是,無論在在哪個時期,家庭都應當如同企業一樣擁有相對完備的家規,做到家庭中始終有一個相對的“主心骨”,特別是在關於孩子的成長教導方面宜達成相對統一的教導方式。在教導孩子的問題上應給予學習方法引導,正真為孩子的成長“傳道受業解惑”,信任孩子的學習能力。

人生最得意的時刻莫過於自己的成長努力被認可,比如作品被某重量級單位引用、頭條文章被點贊、獲得了****榮譽稱號等等。然而,人生最基本的榮耀都來自於父母,那個自己曾經無比崇拜的長輩。因為,人生成長最大的動力就來自於父母的鼓勵,父母的鼓勵讓每個人適應了自由行走、父母的鼓勵讓我們有了第一次獨自出門遠行、父母的鼓勵讓我們第一次完全自主的選擇如何生活......展翅翱翔的雛鷹才能豐滿自己的羽翼,成長之路自己走才踏實,而這一切都起源於父母的鼓勵、肯定、尊重。父母放手讓我們有了獨自行走的勇氣,父母放權自己的事情正真自己做主,父母放權讓我們擔起了家庭的重擔。反觀生活,兒時鄰居中很多有些步入暮年的父母常常對自己孩子該如何處事評頭論足,這往往成為了他們家庭矛盾的導火索。因為,每個人都期望自己做出的決策能夠獲得他人的尊重與認可,家庭中兒女們的處事決策最嚮往的就是獲得父母的尊重,比如關於如何教育孩子......

家是每個人學習成長出發的地方,也是人生成長最終的歸宿。父母尊重孩子的思想和行為實踐不僅僅影響兩代人的幸福生活,更會在一代又一代的關係中不斷延續,直至有人做出了反思。家庭成員間的尊重不再言多,而再用行為表意,比如尊重孩子就賦予他們學習的方法和能力、給予他們成長進步的讚美;尊重孩子就給予他們獨立自主完成與之年齡相適應的生活與工作事務......

父母給的“好標籤”是指引孩子成長前行的“北斗星”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里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以鄰里互助,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一項公益普惠的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里教育服務生態圈。

父母給的“好標籤”是指引孩子成長前行的“北斗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