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之大者,願保半壁江山——兵家必爭,襄陽

2018年10月30日晚,湖北襄陽的古城牆上點滿蠟燭,為金庸送行。

襄陽是金庸武俠世界裡最著名的一座城,在《神鵰俠侶》裡,金庸描寫了郭靖、黃蓉鎮守襄陽抵抗元軍,不屈不撓,在襄陽城一守數十年,最終在城破之時,以身殉國。

在襄陽城裡,黃蓉生下了小女兒郭襄,郭靖對楊過說出了那段蕩氣迴腸的話:

“大丈夫一生當為國為民,方為真正的俠之大者。”

襄陽位於長江的支流漢江邊上,歷來是軍事重鎮,襄陽失守,元軍便能沿漢江直下長江,南宋朝廷將無險可守。

“襄陽是大宋半壁江山的屏障,此城若失,只怕我大宋千萬百姓便盡為蒙古人的奴隸了。”

俠之大者,願保半壁江山——兵家必爭,襄陽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郭靖、黃蓉雖然是虛構的小說人物,但也反映了極其真實的愛國情懷和俠義精神,中國歷史上,這樣的英雄人物從不缺少,就在小說裡郭靖、黃蓉守襄陽的前幾十年,襄陽就有過真實的守城英雄,其蕩氣迴腸之處比起小說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就是趙淳、趙萬年的襄陽守城史。

那時是1206年,這時和南宋對峙的北方政權還不是元,是金。

1206年10月,金兵以二十萬大軍南下,攻陷棗陽、光化和神馬坡,橫掃江漢,殺向襄陽。當時襄陽城守軍只有一萬多人,強敵壓境,人心不穩,襄陽不少官員相繼出逃。

趙淳當時是襄陽地區的最高軍政長官,他出生軍人世家,是和辛棄疾一樣聞名朝野的主戰派名將。強敵之下,趙淳果斷棄守與襄陽一水之隔的樊城,將樊城內外數萬軍民撤入襄陽城中,集中兵力,固守襄陽。大戰之前,趙淳立下誓言:

“吾今帥襄陽,值虜入寇,誓當死守報國。”

在九十多天的襄陽保衛戰中,趙淳踐行了他的誓言。

趙萬年是趙淳的得力幕僚,襄陽這段歷史全靠趙萬年當時記錄下的《襄陽守城錄》才為後人所知。

當時趙淳帶領全城官兵修造武器,儲備糧食,全民動員,奮勇迎戰。

趙萬年的《襄陽守城錄》記載:

“公(趙淳)日夜勞心,寢不安枕,食不下咽,衣不解帶,事無鉅細,必竭心思。故隨機應變,每發必中,如開重濠以陷炮,穴牆道以出兵,織竹籠以絆馬,用層桌以列弩,夜易收兵之號,潛駕襲虜之舟,作泥炮及蒺藜箭,皆兵法所不載。”

守城之戰中,趙淳隨機應變,創造了許多兵法未載的守城方法,還抓住機會主動出擊劫寨,燒燬金兵攻城器械,牽制金兵攻勢,減輕守城壓力。

當時金兵統帥完顏匡多次以屠城威脅,勸降趙淳,趙淳一身正氣:

“各事其主,惟當以死報國,安有降理?我只有韋孝寬故事,你有軍馬,我亦有軍馬,我更有長江之險,無限戰船,以待你來。”

從1206年11月到次年2月,襄陽被圍90多天,襄陽守軍與金兵大戰20多場,抵擋住了金兵34次水陸攻城,在兵力懸殊、一個援兵都沒有的情況下,以萬餘孤軍,抵住了二十萬金兵。

在所有攻城方法都用盡之後,金兵終於撤圍而去,在襄陽城外留下了砍伐林木修建的大量營寨,和金軍題在營寨牆壁上的一首詩:

千辛萬苦過江來,較場築座望鄉臺。

襄陽府城取不得,與他打了半年柴。

這些留下的營寨木料,後來還真就給襄陽軍民作了半年柴火燒。

這場襄陽保衛戰的勝利,為南宋朝廷偏安東南,保有半壁河山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因為南宋戰、和兩派的政治鬥爭,《宋史》裡對長達3個多月的襄陽保衛戰惜墨如金,只有“乙酉,趙淳焚樊城”“辛丑,金人圍襄陽”等寥寥數語,趙淳的守城功績沒有得到當時朝廷的認可,《宋史》也沒有為趙淳立傳,明成化《通鑑綱目續編》還把趙淳汙為逃將,說“趙淳焚樊城而遁”,並斥其“忠安在乎?”

還好有趙萬年的《襄陽守城錄》記錄下了這90多天的每一場戰事,這段可歌可泣的歷史才沒有模糊在歷史深處。

史料記載清人武崇曜讀到《襄陽守城錄》後慨嘆:“(趙)淳之功安可沒哉?”學者章學誠也在《開禧守襄陽傳》中給予趙淳高度評價,他總結說:“故人心悅服,眾志成城,以逸待勞。用寡勝眾,非偶然也。”

除了《襄陽守城錄》,趙萬年還寫下了不少詩歌,多角度展示了這90多天裡的驚心動魄。其中有一首詩寫於臘八節:

臘八危家餉粥有感

襄陽城外漲胡塵,矢石叢中未死身。

不為主人供粥餉,爭知臘八是今辰。

《襄陽守城錄》記載,在臘八這天,“探得虜賊欲從江北渡過南岸,遂差裴顯部官兵駕船迎殺之。”這首詩就是趙萬年在這場大戰後寫的:刀光劍影中,我尚未戰死沙場,如果不是喝到了危家主人餉軍的臘八粥,我都不知今日是臘八!

這是在金戈鐵馬中,恍惚間回味生死的悲壯。誰都不知道明天是否會破城身死,現在只是同仇敵愾,不做他思。這一碗兵荒馬亂中的臘八粥,讓將士們喝出了生離與死別。

俠之大者,願保半壁江山——兵家必爭,襄陽

兵家必爭,地位之重

古襄陽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南宋抗金名將岳飛視襄陽為“恢復中原之基本”。後代史學家對襄陽的軍事戰略地位有這樣的總結 :“襄陽為楚北大郡……代為重鎮,故典午之東遷,趙宋之南渡,忠義之士,力爭上游,必以襄陽為扼要;晉之平吳,元之伐宋,皆先取襄陽,為建瓴之勢。”

周朝:時分封同姓及有盟部族建國。

西漢:初年始建襄陽縣,以縣治位於襄水(今南渠)之陽而得名,轄漢水以南、中廬縣以東、以北的地區。

東漢:漢武帝時屬荊州刺史部南郡。王莽時曾一度改稱“相陽”。東漢光武帝時恢復原名,仍屬荊州南郡。獻帝初平年間,荊州刺史劉表移州治於襄陽城內。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控制了南郡北部,置襄陽郡,郡治在襄陽城內。

三國:曹魏仍屬荊州襄陽郡。

晉朝:西晉、東晉時,因雍州(今陝西一帶)人避難流入襄陽等地,為安置流民,孝武帝於太元十四年(389年)以襄陽為中心僑置雍州。

南北朝: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劃出荊州的襄陽、南陽、順陽、新野、隨等五郡為僑置雍州的實土,州治在襄陽城內。南齊沿仍。梁朝時蕭祭以襄陽降西魏,西魏改稱襄州,置總管府。本縣屬襄州總管府襄陽郡。北周沿用。

唐朝: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郡為州。貞觀初年置山南道,治所在襄陽城內,本縣屬山南道襄州。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屬山南東道(治所仍在襄陽城內)襄州(天寶時改州為郡,乾元時複稱襄州)。

宋朝:北宋時,屬京西南路襄州。宣和元年(1119年)屬京西南路襄陽府。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省鄧城,入襄陽”,本縣轄境遂擴展到漢水以北,仍屬襄陽府。

元朝:二十九年(1292年),屬江北河南行中書省襄陽路。

明朝:洪武初年,屬湖廣行中書省襄陽府。洪武九年(1376年),屬湖廣承宣布政使司襄陽府。1643年1月(崇禎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一度改稱襄陽為襄京。

朝代更迭,襄陽也在紅塵中看遍世間冷暖,體會過三國三顧茅廬隆中對,也經歷過大宋趙淳破釜沉舟禦敵90天的奇蹟,而今襄陽這座古城的經濟建設更是加速發展,不僅有唐城、漢城兩座影視基地用來提高旅遊文化收入,由於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穿境而過,漢江下游千噸級航道整治工程也已開工,新集、碾盤山等樞紐正加緊進行前期工作。

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大家提起的襄陽,不僅僅只有有武俠小說裡的震撼,還有現代發展的快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