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不插柳,死後變黃狗”,後一句同樣精彩,古人之談啥意思?

“清明不插柳,死後變黃狗”,後一句同樣精彩,古人之談啥意思?

馬上又要到清明節了。每年四月份初,春寒料峭但又萬物復甦的清明節,是華夏民族祭祀先輩、懷念先輩或者故友的傳統節日。而關於清明節的習俗,在古代其實有很多,並且,還有很多俗語,比如這句:清明不插柳,死後變黃狗;清明不插柳,紅顏變皓首。

“清明不插柳,死後變黃狗”,後一句同樣精彩,古人之談啥意思?

清明被視為緬懷先人的節日,一般認為,這是由於在古代,年的開始往往源自4月——因為4月開始,各種農耕勞作開始,而古人往往會感慨過往一年乃至過往歲月等林林總總往事,於是將清明這個節氣,視為緬懷過往,包括緬懷已故群體的紀念日。一般認為“清明不插柳,死後變黃狗;清明不插柳,紅顏變皓首”的說法,源自清代文人楊韞華的《山壙棹歌》。

“清明不插柳,死後變黃狗”,後一句同樣精彩,古人之談啥意思?

至少在西周時代,古人就有將柳樹枝視為離別寄託的習俗,比如《詩經》裡面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說法。原因在於柳的諧音為留,意味著挽留。之後歷朝歷代,都賦予柳以離別寄託的情感。因此,古人為了表示對過世者的哀思和挽留,有了插柳的習俗,並希望藉此表達自己的期盼,期盼因為插柳的緣故,故友可以在另一個世界安好。此外,古人認為,有些不吉祥的事物,是畏懼一些植物的。比如古人認為瘟神比較畏懼艾蒿,而鬼怪則懼怕桃樹枝和柳樹枝。清明由於有祭奠過世者的因素,因此久而久之,在民俗中,清明又成了鬼怪可以出來自由活動的節日,因此,在清明這天插柳,可以起到辟邪的作用——這種習俗,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存在了。北朝農學家賈思勰就曾在其著作裡提到當時北魏有這種習俗。

“清明不插柳,死後變黃狗”,後一句同樣精彩,古人之談啥意思?

“紅顏”在文學中往往用來代指妙齡少女,可以理解成青春年少,而“皓首”,指的是白髮蒼蒼,引申意義為老邁。這句話聯繫上文,可以理解成,如果在清明這天不插柳,那麼,年輕人會變成老人。當然這句話在當代看來,邏輯是不通的,但是,如果站在其他角度來理解,我們可以做出多種解讀。第一種解讀:在清明這天不去懷念先輩,不去“插柳”,那麼就會很快變老。這具備一種警告意味,可以理解成:年輕時候不懂得懷念故去的人,而年輕人也有故去的一天,希望將心比心。

“清明不插柳,死後變黃狗”,後一句同樣精彩,古人之談啥意思?

第二種解讀:插柳可以起到警示作用,警示我們歲月的無情、時空的變遷,尤其是今年插柳的時候會想起去年和前年插柳時候的林林總總,進而懂得珍惜時光——當然,紅顏變成皓首是自然規律,任何人都難以改變,但是,如果年輕時候沒有浪費時間,做了很多有意義的事情,那麼年老以後也可以不用為過往而感到後悔,反之,如果年輕時候渾渾噩噩,等到年老的時候,只怕除了悔恨,將一無所有。

“清明不插柳,死後變黃狗”,後一句同樣精彩,古人之談啥意思?

不知道諸位讀者是否想過,去年的清明、前年的清明,我們都在做什麼?時光無情,當我們每年在清明進行插柳的時候,我們一定要記得,歲月永不停息,會將紅顏變成皓首,要時刻記得珍惜時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