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火车:据说十个医生中就有八个在开会....医学会议为什么这么多

最近,一位从事医疗行业的朋友跟我分享了这样一个现象:在会议行业中,医学会议是最大的一个门类。不仅学科多,人数多,频次也高。 据不完全统计,心血管领域全国每年要召开700场以上的学术会,。这还不包括医疗机构二级单位、各大医学院、医学杂志、医药和器械企业的专题会议。林林总总,浩浩荡荡。所谓“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


陈火车:据说十个医生中就有八个在开会....医学会议为什么这么多

在我们常人看来,医生就应该是手术台上救死扶伤,门诊室里接待病人。然后我们容易忽略的是,医生这个群体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医学本科需要5年的历练,这比大部分本科的用时都要长。而一个医生从毕业到进入工作单位之后,还需要经过层层的培训选拔,才能够进入到具体的岗位上,为病人服务。


所以我们并不能简单的一刀切说会议多了就不好。会议有很多种,有conference,有meeting。有为了某个特定学科而开展的学术培训会议,也有日常行政工作涉及到的会议。有项目性的推进会议,也有临时召集的会议。会议的目的不同,会议所带来的效果也就不一样。


我们知道,知识具有复杂性,一个学科的知识往往经历了一个体系的发展,不可能靠本科5年就能够完全吃透,甚至有些知识还需要到具体的岗位上进行实践才能深化内化。


知识还具有人际沟通的属性,知识需要在人与人的沟通交往中得到强化。这一点在医学领域尤为明显。一台手术需要不同的科室的医生同时配合,有的负责递刀子,有的负责主刀,有些做好现场保障工作,有些做好护理工作。


陈火车:据说十个医生中就有八个在开会....医学会议为什么这么多

而这些知识平时都储存在特定的这个人的脑子里面,只有当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时,才会有效的把这些知识聚拢起来,产生合力效应。所以这给我们带来的启发就是:我们不能闭门造车,要善于走出去,多与人沟通,多与人交往,这样才能够形成观点的碰撞,产生新的见解与认识。


当我们去医院看病的时候,都喜欢挂号选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甚至为了一个专家号不惜从黄牛那里高价购买。然而,每一个“高级”医师,就像理发店的Tony老师一样,不可能一出道就能剪出天马行空的造型,Tony老师也需要经历从菜鸟到老手的锻炼升级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付出试错成本和时间成本。


如果说理发行业还可以通过给自己、给同事或者给人体模型理发这样的操作来减少试错成本,医疗行业这样的机会是少之又少。人体模型最多只能解决我们在解剖生理结构方面的认知,像护士打针这样的操作,如果不亲自给自己扎一针,你就不会感受到针推进的力度、角度给病人带来的截然不同感受。但也不是所有像打针这样的操作都可以把自己当做试验品,颅内开刀这种大型手术,还是要以具体的病人为例子。


不同于理发行业,头发剪丑了,你还可以等下一次长出来就能够掩盖掉你的过失。也就是说虽然理发行业的反馈是即时反馈,但是它有足够的补救空间。而医疗行业一旦医生判断出错,稍有不慎就会给病人带来生命健康的影响。医生的工作,不仅知识复杂性高,风险也大,且是每天都发生的。需要有一个合法的学习与实践共同体。

陈火车:据说十个医生中就有八个在开会....医学会议为什么这么多

这个共同体中,规定了每一个阶段医生需要进行的操作以及他能够参与的业务流程,本质上是一个能力圈子。在这个圈子里面,大家都可以接纳每一位刚入职的医生,从菜鸟从新手开始,慢慢的参与到一些边缘性的工作(例如打杂、协助)。通过对专家工作的观察,与同伴及专家的讨论进行学习,然后随着技能的增长,渐渐获得信任,才被允许做重要的工作,直到最后参与核心工作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


这样做的好处是,每一个医生都可以在上一层级的人的带领下共同完成一些“合法的”、“大型的”项目。很难想象,如果医生不参与到这样的圈子,就直接参与到具体的项目中,很难保证他不会出错。而处在这样的圈子中,规定了他所能承担的最大责任和最小义务,保证了新手在极其克制的条件下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成长。


当然凡事都具有两面性,这样的坏处是每个人的成长都被划定了时间图和路线表,要实现跳跃式的成长就会很难。


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按部就班地参照计划来,就一定可以成为某个领域的核心人物呢?


人的成长轨迹往往是断崖式或拉升跃进式的。我们这个世界绝大多数问题都是非线性的,宏观现象不是微观行为的简单叠加,长期结果不是短期结果的简单放大。不存在像鸡汤所说的:每天进步一小步,日积月累就可以成功。这样的推理把这个世界看得过于简单了。


陈火车:据说十个医生中就有八个在开会....医学会议为什么这么多

所谓断崖式或升跃式的成长,就是说当你处在某个关键的节点的时候,你会获得爆发性的增长。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有日常量的积累,做底层支撑。平时就要打好基础,一旦遇到关键的节点才能够及时爆发,否则就会变成哑炮,只闻声响不闻爆炸。二是必须寻找到那个引爆点。引爆点来源于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及时行动。我们常说机遇只给有充分准备的人,当你遇到了那个机遇的时候,就要果断行动,不要处处犹豫彷徨纠结。所以,到了关键节点,还是要靠自己的觉悟。平时多流汗,关键时刻少流血。


最后总结一下,医生开会多其实只是一个表象,我们要看到会议背后的本质。医生是要经历多层次的培训之后,经过层层的选拔才能够进入到具体的岗位为病人服务。同时,医生所掌握的知识链条特别长,体系特别复杂,如果没有在岗位上进行实践,又不能够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参与到学习与实践的共同体,“合法”地参与一些项目的话,那么医生的能力便会得到大大的提升,直到最后自己能参与到核心的项目中,成为领军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