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外资背后,国内险企离开“舒适圈”

放开外资背后,国内险企离开“舒适圈”

险资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常在股市出现低估值时进场扫荡。今年以来,险资举牌上市公司已经发生13次,比2019年全年10次还要多。

和以往险资的偏爱类似,险资保持中规中矩,倾向于银行、地产、非银金融和生物医药等行业。不同的是,这次险资举牌事件多指向港股。

今年一季度,险资共发生9起举牌事件,其中有7起就是发生在香港市场,除了1月份的2次举牌发生在A股市场之外,2月份的3次举牌、3月份的4次举牌事件都发生在H股。

放开外资背后,国内险企离开“舒适圈”

险资入市的“双赢”

在3月22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表示,对偿付能力充足率比较高、资产匹配状况比较好的保险公司,允许其权益投资的上限超过30%。

也就是说,银保监会鼓励险资入市,投资股票或股票类基金。

放开外资背后,国内险企离开“舒适圈”

目前保险公司投资资产中固定收益类资产占比最大,在在70%-80%之间;权益类投资占比较小,在15%-25%之间,其中股票基金两类标准化证券占比一般在8%-13%之间,有时甚至可能会更低一点,相较于30%的上限相差较远,其投资风险完全在可控之内。

根据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9年年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突破18.53万亿元,投资于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2.4365万亿元,占比却只有13.15%。

险资充足,而A股市场资金入场相比2019年还有些差距,且多家基金公司认为A股适合长期价值投资,对险资来说是一大机会。

银保监会鼓励险资入市在情理之中。而对险企来说,适当投资权益类资产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

险资资金规模大,投资期限偏向长期性,低估值、高分红的行业龙头、盈利好的公司,深受险企的青睐。

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4月1日,有711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2019年年报,其中险资现身76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

不过,险资在2020年的A股投资并没有太多惊人之处,去年四季度,险资增持了30家上市公司,集中在银行、非银金融和生物医药等行业,倒是港股实现了一大丰收。

上市公司险企持有港股基本以估值低、股息高、业绩确定性强的金融、地产等板块为主,港股平均股息率超过7%。

放开外资背后,国内险企离开“舒适圈”

中国平安的配置思路,是集中持有优质核心资产,高股息、盈利状况良好且业绩稳定,包括工商银行、汇丰控股、碧桂园、中国金茂等。

中国人寿配置港股的思路较为稳健,以高分红的银行股为主,如邮储银行、农业银行、光大银行等;对A股上市公司的配置倾向于浙江银行、杭州银行等这些城市商业银行股,除此之外,还偏好行业龙头股,如贵州茅台、伊利、中国石化、中国电影等。

中国太保和新华保险相对于中国平安和中国人寿,对港股的配置相对较低,但也集中在金融和地产等行业板块。

虽然险企投资以稳为主,但是收益并没有萎缩。

根据近期险企财报,五大保险公司的总投资收益和收益率都有所提升,这主要得益于2019年良好的资本市场,以及各家提升了对权益类资产的增配。

具体数据如下:

放开外资背后,国内险企离开“舒适圈”

放开外资背后,国内险企离开“舒适圈”

外资险企入局,中国险企,“安否”?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境外保险机构在我国设立了59家外资保险机构、131家代表处和18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

去年12月6日,银保监会发布通知,明确从今年起,合资寿险公司的外资比例可达100%,放开了外资入股险企的限制。

放开外资背后,国内险企离开“舒适圈”

中国保险市场为外资险企敞开了大门,很多人担心其是否会威胁到中国险企?

美国拥有较为成熟的保险市场,其保险业约占金融总资产的60%左右,而在中国这个数字仅有5%-6%。

截至2018年底,美国的保险密度为3412欧元/人,保险深度为6.4%;世界平均保险密度为614欧元/人,保险深度为5.4%;而中国的保险密度为295欧元/人,保险深度为3.6%。

中国保险资产占比和美国相差甚远,保险密度还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保险深度和世界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这表明中国未来的保险市场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供中、外资险企去开发。

放开外资背后,国内险企离开“舒适圈”

从这点来说,外资保险公司的入局对中资险企是一大挑战。

知名国际评级机构惠誉也在2月18日指出,这一政策发布前后,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加速扩张。

如,安联集团11月14日宣布,安联中国成为中国首家获批开业的外资独资保险控股公司。11月28日,中德安联湖北分公司在武汉开业,成为中德安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布局全国的第十家省级公司。

安联的首席执行官称,安联进入中国已经20奶奶,近10年来,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渐入佳境。

在2019年11月25日,全国最大的上市财产险和责任险公司安达保险宣布,拟继续收购华泰集团15.3068%的股份。同时,安达保险还与交易对手签订了一份《股份购买意向性协议》,上述股权交易获监管批准,将继续收购交易对手7.05%股份。两笔交易全部完成后,安达保险在华泰保险集团中的持股比例将超过53%。

2020年伊始,友邦保险的“分改子”工程就提上了重要日程,有望成为我国首家外资独资寿险公司;同时,招商信诺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招商信诺资管)也已获批筹建,将成为我国第4家外资保险资管公司。

可见,外资险企来势汹汹。值得注意的是,外资保险的保费收入远高于国内行业整体水平。

2月3日,银保监会公布数据显示,2019年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呈现出更加快速的发展态势,同比增近三成;外资保险公司市场份额也有近1个百分点的上升,增至7.17%。

而全年保险业原保费收入为42645亿元,同比增长只有12.17%,增速不到外资保费收入的二分之一。

随着外资保费收入的加速增长,以及市场份额的提升,在巨大的蛋糕下,可能留给中资险企“安逸”的时间不多了。

放开外资背后,国内险企离开“舒适圈”

上市公司险企的未来战略

从上市险企的财报中发现,中国太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2020年的发展方向中都有提到保险的数字化转型。

放开外资背后,国内险企离开“舒适圈”

数字化转型的表面含义是指,更多的拓展线上服务,以及强化科技在销售、服务、管理等领域的运用和赋能。

其本质,是利用现有的科技工具,比如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打造先进的运营平台,创新适应市场和保险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美国保险业的成熟是其保险的多元化,国内保险种类比较贫乏。而通过科技+金融,保险公司可以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制定保险,对我国保险业多元化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