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兩個底層人物的悲觀,也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說起夏目漱石,我們自然而然會想到那句:“今晚月色真美。”夏目漱石的翻譯水平在當時已經是“日本大家”了。但夏目漱石的才華不僅僅在於翻譯,他的文學素養也是不容忽視的。

夏目漱石對東西方的文化都有很高的造詣,既是英文學者,又精擅俳句、漢詩和書法。寫小說時他擅長運用對句、迭句、幽默的語言和新穎的形式。他對個人心理的描寫精確細微,開啟了後世私小說的風氣之先。

《心》是夏目漱石後期“愛情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大致講述了“先生”結識並愛上了房東家的小姐,但卻因年少時曾受到叔父的欺詐而對他人時存戒心,遲遲不能表白自己的心意。後來,“先生”的好友K住進了房東家裡,也愛上了小姐,直率的K向好友“先生"表白了自己的心事,“先生”在表面上批評K“不求上進”,背地裡卻偷偷地向房東太太提出要和小姐結婚。

知道了這一切真相之後的K在絕望中自殺了,同時K的死也留給“先生”一生的不安和自責,婚後的“先生”一直無法忘卻K,他的內心無比的寂寞,終於也走上了自殺的道路。

夏目漱石在這部小說中,把當時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孤獨感和厭世觀描繪的淋漓盡致。而這些,並不只是一群日本人的情況,更是一個時代,人們對於殘酷現實的悲觀和無奈。


《心》:兩個底層人物的悲觀,也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01、中西文化的衝突,導致民眾形成了悲觀的精神世界

相比起早期的“愛情三部曲”,夏目漱石主要描寫了明治末年社會各階層知識分子的迷茫和無所適從。《心》這本書無疑是夏目漱石文學創作的集大成之作。書中,比起早期三部曲少了許多迷茫,更多的是書中人物對殘酷現實生活的頹廢態度。這種態度,不僅是行為上的頹廢,也是精神世界的萎靡。


《心》:兩個底層人物的悲觀,也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1、K:想愛卻說不出口,消極的k最後選擇了逃離

K是這本書的男主角之一。和先生一樣,k年輕時深諳漢學之道,熟讀四書五經。但明治維新後,許多人轉而去追求自由、民主和平等。為了更好的幫助k去尋找自由,先生找了房東的女兒,讓她坐在k的旁邊。而k在幾次的見面中,也對這個女孩子有了好感。

但先生也喜歡上了房東的女兒。可k卻無視了先生的心意,導致先生最終沒有和房東的女兒表白。先生最後只好直接向房東提親,求取她的女兒,最終和她結婚。結果k卻因為二人的結合選擇自殺。

其實,k的自殺剛好是東西方文化的互相碰撞後,因為不適應文化的差異所產生的頹廢之意。k熟讀中國文化,內心一直堅守著“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但西方的自由和平等則是當時的主流。

而面對著自己喜歡的女人,如果k堅持西方理想,那麼他應該會選擇和先生一起競爭。但k並沒有擺脫東方思想的觀念。而面對先生和房東小姐的婚禮時,k並不是因為愛情而選擇逃避,而是對先生的背叛產生了不信任和自身的道德觀念崩塌後,對社會的新舊交替產生了一種恐懼。絕望之下,k選擇了離開這個世界。

2、作者夏目漱石精通漢學,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後,把悲觀訴諸在筆下確立了自己的寫作風格

夏目漱石從小就對中國古典文學感興趣,年幼時,他的啟蒙讀物便是中國的唐詩宋詞。15歲的時候,他去二松學社學習中國古典文學。對他來說,說起文學,第一個浮現的是中國的古典文學。

但明治維新後,日本追求西方文化,反對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僅如此,當時日本就興起“全面學習西方”的口號。比如,提倡學習西方社會文化及習慣,翻譯西方著作。歷制上則停用陰曆,改用太陽曆計日等。

但夏目漱石並沒有辦法完全放棄身上幾十年形成的中國文化,面對全盤西化的明治維新,夏目漱石寫出了作品《我是貓》。以貓的角度看世界,並以此來諷刺日本近代的文明開化,深刻地揭露了明治維新的不徹底性。

3、這不只是知識分子的悲觀,而是整個時代全民的悲觀

明治維新後,知識分子全面鼓吹放棄已有的“封建文化”,大力學習西方文化。因此,曾經被奉為經典的文學統統被捨棄,而以實用為主的西方文化卻在日本橫行。

因為東西方文化間巨大的差異,夾雜在兩種文化之間的民眾,對自己曾受到的教育和理念感到迷茫。那個時代的他們,不知道什麼才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而這,很容易讓許多人在面對殘酷的現實世界中,感到迷茫,因此選擇頹廢的生活方式


《心》:兩個底層人物的悲觀,也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02、孤獨感無處不在,讓本就悲觀的人生更添一層陰影

雖說書中並沒有寫“孤獨”兩字,但讀完後,一種孤獨感撲面而來。夏目漱石的孤獨和川端康成不一樣,川端康成更擅長用浪漫的文字去營造一種孤獨的氛圍,而夏目漱石則以寫實的手法,用殘酷的環境突出人類個體的渺小和孤獨。


《心》:兩個底層人物的悲觀,也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1、孤獨的人物:k和先生,最終選擇放棄生命

先生是書中比較有爭議性的一個角色。他從小失去了父母,便被託付給唯一的叔父。原本,先生一直是信任叔父的,但後來卻發現叔父照顧他只是為了獨佔父母的遺產,先生對人性產生了絕望。並認識到無論多麼親近的人,面對利益也會成為敵人。絕望中的先生,一個人離開了家鄉來到了東京。

在東京的時候,大家的關懷讓先生重新感受到了對人的信任。但當先生髮現朋友k和自己一樣也鍾情於小姐的時候,先生痛苦不堪。最後,想要得到小姐的自私卻讓朋友k自殺,而先生為此感到內疚。

原本,離開故鄉重新開始生活的先生堅信自己有著一顆與汙濁的世間不同的純粹的內心。但是卻發現最終自己也變得和世間人一樣的卑劣。對朋友K的罪惡感讓先生認識到自己和叔父的相似之處,而道義與現實的矛盾讓先生陷入了痛苦的處境。在現實中得不到解脫的先生最後也自殺了。

我是孤寂的,我常常感到好像跟任何方面的聯繫都被切斷了,在這世界上只有我一個人住著似的。

在我看來,先生和k其實都是一樣的孤獨。k的孤獨在於想愛卻說不出口,最終卻因為沒人能理解他的內心世界,以及接受不了現實的殘酷,最終選擇孤獨的走上了死亡這條路。

先生也是如此。在人世間短短的幾十年,一直忍受著信任和不信任的痛苦,而每次付出真心的背後,卻總會遭到別人的背叛。當一個人,不再願意打開自己的心扉,去接納別人,那麼,這個世界,就只剩自己一個人了。

還記得曾有人說過這麼一句話:我們最終都將活成一座孤島。而人生,也註定著要自己一個人走。父母、親人、好友,更像是人生中的過客。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世界,我們曾希望自己能被理解,也在尋找著可以理解自己的人。像先生和k曾希望對方可以理解自己,可卻也因為不信任,而孤獨的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2、與孤獨為伴的作者夏目漱石,把孤獨放在了筆下的人物中

有人曾說:k和先生的孤獨,其實是來自作者夏目漱石。的確,夏目漱石的一生都在和孤獨為伴。

作為家中的第五個孩子,漱石的出生並沒給家裡帶來一絲的喜悅。而在整個童年時期,夏目漱石還被父母送給別人當養子,這也造成了夏目漱石的自卑和孤獨。

而結婚後,原以為可以不再孤獨的夏目漱石卻仍然避免不了自己感情的空白和煩悶。他並沒有享受到夫妻生活的和睦,反而處處遭到了妻子的冷漠。遠離故鄉留學英國的夏目漱石因為孤獨和想念,頻繁地給妻子鏡子寫信。但鏡子夫人的回信卻只有僅僅的二封而已。

或許,對鏡子而言。丈夫漱石只不過是個精神異常的人而已。據記載,在明治三十六年的七月到九月這段期間。漱石在《斷片》中這樣描寫到:你在你的世界感到幸福,而我在我的世界裡則感到滿足。我在這邊.不屬於你那邊。我永遠是我.而不會成為你。

從這我們可以看出,漱石和鏡子夫人雖然同在一個屋簷下卻各自生活在各自的意識世界中。或許也並沒太多的交集。感情空白的漱石將自己這種孤獨的情緒注入到了文學創作中,並寫出了須永、先生等一系列孤獨的人。


《心》:兩個底層人物的悲觀,也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03、悲傷和孤獨的表象,其實是民眾不願表現出的厭世觀

不管是k和先生,還是作者夏目漱石。在他們悲傷和孤獨的背後,更多的是藏在心裡的厭世觀。因為現實太過殘酷,使他們沒辦法面對,從而選擇徹底逃避。而這個思想,在當時是非常普遍的。

1、飽受心靈折磨的先生,最終為了逃避折磨而選擇離開

先生因為叔父想霸佔他的財產,因此並不相信任何人。而在離開家鄉後,他更堅信世界上所有人都是壞人,並不值得信任。而朋友k的自殺,也加重了先生的厭世情緒。

對先生來說,他心裡永遠都擺脫不了k的影子,甚至看到妻子也會想到k。可是,這種愧疚,先生卻沒辦法和任何人說,甚至妻子也不能說、所以,先生只能獨自承受孤獨和苦悶。原以為,沉溺在酒精和書本中可以讓自己逃離這種情緒,但最後卻發現根本逃避不了,反而會更消沉。最後,先生,終於承受不了這種折磨而選擇離開。

在我看來,先生悲觀和孤獨的根源其實是沒有辦法承受良心的折磨。他離開世界更多的是沒有辦法發洩自己的情緒。先生對待情緒的方法是把情緒藏起來,可這種方法就如同把東西裝進一個罐子裡。當壞情緒超過可承受的範圍,人很容易因為過度的悲傷和孤獨選擇徹底逃避,如同先生。

2、把自己的情緒放到“先生”的作者夏目漱石,也難逃厭世的折磨

熟悉夏目漱石的人可以看出,《心》中的先生,其實就是作者夏目漱石的化身。不管是童年經歷,還是情感經歷,先生和夏目漱石的人生軌跡是差不多的。而夏目漱石也把自己,代入這個故事裡。

在先生對好友k的態度中 ,也可以看出作者夏目漱石對“人”這一 複雜體的認知。和先生比起來,k看起來正直、單純、善良。而善良的k卻也反射出先生的自私和罪惡。而這,體現了夏目漱石對人性的認識,特別是黑暗的一面是比較極端的。

不僅如此,夏目漱石在《心》這本書中,傾注了對社會的厭棄和絕望,以及對人世的全部痛苦懷疑。但 ,他也為自己的飽含的感情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導致他沒有辦法寬容地對待自己本身的人性的缺點。而這,讓夏目漱石感到煩惱、苦悶和迷惘。

日本評論家龜井勝一郎曾指出:《行人》的主人公最後的告白,在某種意義上說明了理智的失敗。而到 了《心》, 則擴大至作為一個人整個地徹底失敗了。先生自殺了。可以說,正是通過讓先生自殺,漱石才好不容易從理智的悲劇中保護了自己。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煩惱和悲哀。而夏目漱石把自己的情緒放到了先生的身上。雖然得到了一些緩解,但面對現實的殘酷,夏目漱石依然對這個世界有著深深的絕望,並且無數次的想離開。

厭世的情緒,不僅在先生身上,也在作者夏目漱石身上。


《心》:兩個底層人物的悲觀,也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結語:

《心》這個故事,除了描寫先生和k因為小姐,先後走上自殺的道路外,夏目漱石還通過這兩個人反映出整個時代小人物之間的悲哀和頹廢。這種悲觀,是一個時代的頹廢和萎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