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哼摔倒吸引妈妈却是因为嫉妒,其实早在婴儿期,嫉妒就已出现

在看《妈妈是超人》的时候,有一幕情景令观众印象深刻:有一天,霍思燕的闺蜜带着她家的小宝贝到霍思燕家做客,霍思燕对着两位客人十分热情,对小宝贝更是又亲又抱,嗯哼看着妈妈这样做,十分不满。一直不停地变化方法来吸引妈妈的注意,一会撒娇要妈妈抱抱,一会儿又搬玩具给小宝贝玩,以求得到妈妈的称赞。

但是妈妈并没有对他的这些行为表示出特别的关心,仍然把注意力都放在小宝贝身上,嗯哼感到很伤心,渐渐地,也对小宝贝表现出排斥和冷淡。在吃饭的时候,妈妈又无微不至地照顾小宝贝,还给他喂饭,而自己也想让妈妈喂饭,妈妈说自己长大了不要撒娇了。最后,嗯哼就故意摔倒来吸引妈妈的注意和关心。

很多家长也都会有遇到过孩子嫉妒的时候,而这时他们往往也会做出一些让人或啼笑皆非或火冒三丈的举动。为什么孩子会产生嫉妒的心理呢?嫉妒有什么危害呢?在这种时候,怎么引导孩子比较好?

嗯哼摔倒吸引妈妈却是因为嫉妒,其实早在婴儿期,嫉妒就已出现

嫉妒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

嫉妒是与人比较时,发现自己的才华、境遇或者其他方面无法胜过别人而产生的一种融合着羞愧、愤恨的复杂情绪。

据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斯坦贝格研究,早在婴儿期,人类的嫉妒感可能就出现了。还不到一岁的孩子看到母亲在喂养其他的婴儿时,就会出现一些异常反应,不安大哭、吵闹。

比如当看到妈妈抱着别的孩子时,会一直发出“啊啊”的声音,等到妈妈抱起自己时,会紧紧搂着妈妈的脖子。到了五六岁时,孩子嫉妒心理的出现频率增高。比如两个孩子比赛搭积木,一个孩子搭得比较快,另外一个孩子就会气得把自己的积木推倒。

嗯哼摔倒吸引妈妈却是因为嫉妒,其实早在婴儿期,嫉妒就已出现

进入校园时,需要面对更多和其他小朋友比较的情况,孩子就会承受更多嫉妒情绪的折磨,比如别的小朋友能获得小红花和奖状,而自己没有,就会非常生气和失望,不过随着生长发育,他们会逐渐学会z饰自己的这种心理。

嫉妒是一种自然的情感。根据皮亚杰理论,孩子在5岁前,是处在自我中心阶段。这个时候,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控制的能力还不够完善,也无法理性思考。

总是根据事情对自己的利弊做出情绪反应,孩子都希望能够独自占有父母的宠爱,得到老师的重视和表扬,他们没办法分析这种愿望是否合理,也不懂得进行自我调节。当无法达到这个期望时,就会不安、沮丧,而对达到这个期望的孩子感到气恼、不满,一定程度的厌恶,甚至敌视。

当孩子到了7-9岁,此时他们进入自律道德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考虑事情更多是以事情的动机,而不只是事情的结果,能够较高地对自己进行评价,现实地判断别人,不过这种嫉妒的情绪并不会消失,只是相比之前,能够得到较好的控制。

嗯哼摔倒吸引妈妈却是因为嫉妒,其实早在婴儿期,嫉妒就已出现

嫉妒心理的危害

著名的儿童文学家亚米契斯说过,“不要让嫉妒的蛇钻入你的心里,因为这条蛇会侵蚀你的脑子,损坏你的心灵。”

嫉妒会导致大脑皮层及下丘脑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使大脑功能紊乱,引起免疫机能失调,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周期性偏头痛的发病率。

同时,经过临床研究发现,嫉妒心强的人更容易出现食欲不振、神经性呕吐、恶心、头痛等现象。

三国时期的周瑜,因为嫉妒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三气周瑜”中被活活气死。

嫉妒,不仅影响孩子的身体,严重的还会扭曲心灵。

莎士比亚曾说:"你要留心嫉妒啊,那是一个绿眼妖魔,谁做了它的牺牲,就要受它的玩弄。"

山东淄博的一所中学的13岁女孩,嫉妒同学比自己漂亮而在家中残忍杀害自己的同窗。

长期位居班级第二名的山东学霸因为嫉妒同学的成绩怒砍班级第一名13刀,导致同学重伤不治。

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事业,就尽量去贬低他人的伟大,贬抑他人的伟大性,好使之与他本人相齐平。”

由于嫉妒,孩子不愿意和被嫉妒的人交往,甚至自己因嫉妒产生的负能量也会导致别的人疏远自己,长此以往,必然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受到影响,失去友谊。

当孩子产生嫉妒的心理时,我们父母要怎么做才好?

嗯哼摔倒吸引妈妈却是因为嫉妒,其实早在婴儿期,嫉妒就已出现

父母如何引导?

1. 正视孩子的嫉妒心理

我们要正视孩子的嫉妒心理,不能因为孩子会嫉妒别人就觉得他是坏孩子,给他贴上负面标签。

比如这样说孩子:

“你太小气了,看不惯别人比你厉害!”

“你太自私了,什么都想自己是最好的。”

这些话会给孩子强烈的心理暗示,我就是一个自私、小气的孩子。最终会导致孩子进行自我否定和怀疑。

这样的行为非但无法帮助孩子改善嫉妒,还会伤害他们的身心健康,影响他们健康成长。

我们作为父母的要明白,嫉妒是一种普遍的情绪反应,是种正常的心理。

作为大人,我们也有嫉妒心,只不过我们更善于伪装,而单纯的孩子,会更容易显露出来。

当我们在夸赞一些学习好的孩子时,孩子可能会直接表现他的不快,并对父母表扬别人的行为进行反驳。

其实,这正是孩子表达嫉妒的一种途径,我们要做的就是正视它,并明白这种心理每个人都会出现,只是各种心理感受的一种。

我们要引导孩子,将这种嫉妒心理转化成动力,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

嗯哼摔倒吸引妈妈却是因为嫉妒,其实早在婴儿期,嫉妒就已出现

2. 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嫉妒心理的危害

当孩子出现嫉妒心理的时候,往往自己都不懂得调节。

有的孩子听之任之,有的孩子强行抑制,其实,这两种方法都不可取。

武志红曾说:

“嫉妒有三个层级:允许竞争,嫉妒,嫉恨。”

如果任凭孩子的嫉妒心里发展,最后发展到嫉恨,那可能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心理学有个“螃蟹效应”,用敞口的篓来装一只螃蟹,那么这只螃蟹会很快就爬出来。但是当有不止一只的螃蟹时,每一只都会不甘人后地往出口处爬,但是篓口很小,当有一只螃蟹即将爬出篓口时,其他螃蟹就会用大钳子把它夹下来,另一只螃蟹踩着它再往上爬。最后,这种情景不断循环,螃蟹不停地互相牵制,最后没有一只能够爬出来。

“螃蟹效应”就是嫉恨导致的后果,我不好,你也别想好,最后都没有成功。

所以我们要教导孩子认识到嫉妒的危害性,让孩子明白,严重的嫉妒心理损人不利己。而

很多时候,将孩子的嫉妒心理催化成嫉恨的,往往是由于父母的比较。当孩子拿回一张试卷,你把他和学习很好的姐姐进行对比;当孩子不听话,你把他和懂事的邻居家的小孩对比,久而久之,孩子正常的嫉妒心理变成嫉恨,容易对别人产生敌意。

在日常生活中,减少将孩子和别的孩子进行对比,防止激发他们的嫉恨。

发现孩子有嫉妒心理时,我们不能不闻不问地漠视,也不能粗暴阻止地压抑,最好的方法就是去面对它,并积极引导,及时梳理孩子的心理,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