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居家學習,母親總是情緒失控!《家長情緒自查指南》請查收

從放寒假算起,孩子居家也已經2個多月了。一項針對疫情期間家長對於孩子居家學習的困惑調查顯示,家長的問題包括:擔心孩子自我管理問題、親子溝通問題、情緒管理問題和網課效果問題。孩子居家學習,家長們卻不淡定了。小編推薦您使用這份《家長情緒自查表》來調整自己的情緒,一起來看吧。


親愛的家長們,請閉上眼睛,靜下心來感知自己的情緒,是焦慮?是厭倦?是失落?可能你的情緒不僅僅是這三種,你可以覺察一下,你的情緒跟焦慮、厭倦、失落哪一種情緒更接近?或者是跟這三種情緒中的哪一種情緒有關聯?


先覺察一下自己的情緒吧!


孩子居家學習,母親總是情緒失控!《家長情緒自查指南》請查收


當你有焦慮的情緒時,你要從提升自己親子溝通能力的角度去思考緩解它,要想辦法增強自己對所面臨局面的掌控感;如果你的情緒更多的是疲憊後的厭倦,你要從提升快樂感加強自己親子溝通興趣的角度去找方法,在變化創造中調動自己的快樂因子;當你內心有孩子不再聽話脫離掌控的失落感時,要從尋找親子溝通的意義價值中獲得滿足感。


這三種情緒分別對應人的能力、興趣、價值。下面,我們沿著三葉草模型的三個方向來尋找處理我們負面情緒的小方法。


孩子居家學習,母親總是情緒失控!《家長情緒自查指南》請查收


01

價值維度:在觀念轉變中降低失落,提升滿足感


● 完成父母與孩子的課題分離


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是獨立的人,都要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完成自己的人生課題。因為和孩子關係而苦惱的父母,往往容易認為:孩子就是我的人生。這樣的想法,就容易把孩子的人生課題看成是自己的課題,總是考慮孩子應該如何如何,想讓孩子按照自己設定的軌道走,同時自己為孩子犧牲了自己的很多東西。這樣,一方面父母失去了自我,一方面,向孩子傳遞出了不信任。這是讓雙方陷入困境和掙扎的做法。因為父母再怎麼揹負孩子的人生課題,孩子依然是獨立的個體,不會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生活。因為孩子不是在過父母的人生,而是在過自己的人生。


所以,父母要完成自己與孩子的人生課題的分離,以陪伴者非決定者的身份來和孩子平等的相處,孩子會在父母的信任中獲得自己的成長,而父母不再控制孩子也就少了因為控制不住而產生的失落感。


●榜樣示範,引領成長


父母完成與孩子課題的分離,不再力圖控制孩子,不等於對孩子放任不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對孩子影響時間最長的教育。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榜樣和示範。在孩子居家學習期間,我們要求孩子要過自律、健康、有節奏的生活,我們首先要帶頭這樣做。在要求孩子正常作息的時候,我們先早睡早起;要求孩子少玩手機的時候,我們儘量不玩手機;要求孩子及時鍛鍊,注意用眼衛生的時候,我們帶著孩子一起鍛鍊;要求孩子學習的時候,我們也能鑽研業務。所有的這些,孩子都必定會看在眼裡,記在心中,化為行動。如何成為孩子的榜樣,發揮示範作用,值得我們思考,這裡面有太多的內容可以挖掘,只要您有心。


● 用身體傳達愛意


身體接觸是我們人類最原始的情感需求,也是一種表達情感的方式,它雖然不會像語言那麼直接生動,但是它帶來的力量卻是語言無法比擬的。身體的接觸在親子關係中很重要。孩子渴望父母給予他們身體的接觸,因為這種方式不但可以傳達出父母對他們的愛,更可以給予孩子鼓勵和安全感。也許您說孩子長大了比自己都高了,不再習慣身體的接觸了。您要知道,孩子再高再大,也是您的孩子,把孩子擁抱在懷裡的那一刻,也許能填補您孩子失控的失落感提升滿足感。


02

能力維度:在行動中緩解焦慮,提高掌控感


●管理情緒,理性處事


特殊時期,父母與孩子整天待在家裡,難免會出現更多的摩擦與衝突,雙方都會有各種負面的情緒產生。如果想把孩子的情緒管理好,父母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如果親子間發生了衝突,父母首先要平撫雙方的情緒,情緒處理好了,再處理衝突的事情。父母先調整好自己的情緒,不抱怨、不嘮叨,並尋找各種可以放鬆、減壓、降噪的方式,如果可能,可以和孩子協商,按下暫停鍵,邀請孩子一起放鬆、減壓、降噪,雙方情緒都平穩了再理智地一起為發生的事情找解決方法。這樣才能幫助孩子一起保持積極向上的狀態,維持穩定的情緒,減少衝突。


●提醒和監督孩子進行自主管理


有的父母擔心孩子居家學習的效率和效果,看到孩子老玩手機不認真學習就焦慮甚至憤怒。這時候不要暴力溝通

,也不要想當然的地認為孩子完全不在乎學習放棄了學習。我們對學生進行了調查,當下最困擾學生的也是自我調控方面的問題,他們希望知道如何管理時間,如何提高自控力。


他們需要您給他們提供一些科學的方法,並用溫和而堅定的方式監督他們執行。所以,您要做孩子自主管理的提醒者和監督者。先和孩子聊聊學習,耐心聽聽孩子對自己學習時間、學習方式、學習內容等方面的想法。而且居家學習的方式讓孩子有了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孩子可能會不知道該學什麼了,這時候需要您給孩子介紹一些科學有效的自我調控方法,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個學習內容規劃和執行計劃。您要和孩子達成一致,如果孩子堅持自己的想法,不肯妥協,也完全可以先按他的想法來,哪怕是你認為他的要求太低,也不用著急。


在提醒和監督的過程中,你會有很多機會幫孩子提高標準。這樣,所有的要求都是和孩子一起商量的,是孩子自己決定這麼做的,這時候您適時的提醒,孩子自然就少了逆反,畢竟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個說話算數的人。這中間孩子的表現也許會有起伏,請您務必耐心,所有的習慣和品質都需要一個培養過程。只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只要您不會輕易放棄,經常鼓勵孩子,孩子一定會有越來越好的表現。相信,在您的提醒和監督下,孩子可以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


●保持規律有序的生活節奏


工作再忙,家務再繁瑣,您也要和孩子最好是全家總動員一起保持正常的作息和生活節奏。儘可能給全家的生活制定一些明確的“抓手”。比如每天早上8點吃早飯、早飯後整理房間、下午三點做20分鐘運動等,這些生活中的小秩序,能夠幫助您和孩子面對絕大多數失控的情緒,讓您和孩子重新找回生活的控制感,堅信自己能應對生活的挑戰,開啟對未來的積極期待。豐富規律的生活也能讓我們的“心理免疫力”增強,更力量和信心面對不斷變化且未知的風險。


孩子居家學習,母親總是情緒失控!《家長情緒自查指南》請查收


03

興趣維度:在創新變化中減少厭倦,保持快樂感


● 轉變心態,像朋友一樣走進孩子的內心


我們之所以會產生厭倦的情緒,是因為無數次的溝通,我們覺得不能走進孩子內心,時間久了,就會疲憊,心生厭倦。與孩子的相處,父母要放下身段,像朋友那樣走進孩子內心,當和孩子成為朋友,和孩子像以前那樣心貼心,才會有更大的快樂!


和孩子相處,是一種情感交流,父母首先應該關注孩子內心的感受。尤其是在居家隔離的這段時間,對於精力旺盛,天性活潑的孩子來講,本來就容易煩躁。當我們能比較準確的表述孩子的感受時,他會有種被理解的感覺。


其次,對孩子要多鼓勵,少指責。


鼓勵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不需多言,指責只能讓你和孩子的內心漸行漸遠。要記住,過多的發問和指責會破壞孩子對問題建設性的思考。指責,對孩子而言是一種“威脅”情景,只能讓他做出封閉自己,對抗父母的言行。


第三,多引導,少指教。


作為父母,我們會更多的認為自己能看清孩子的問題,知道如何去解決這些問題。所以,我們往往會選擇從自己的角度對孩子的問題做出過多的邏輯性解釋和推理,並自我感覺良好。儘管這些解釋從道理上講也肯定正確,但帶有指責的解釋和說教所帶來的可能是孩子無聲或有聲的反抗。所以,不如帶著自己的解釋和推理,坐下來引導孩子自己尋找原因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因為只有孩子自己認可的解決辦法才是有效的解決辦法。


● 父母帶頭創造生活中的快樂經歷


居家不能外出,家裡空間有限,但不等於放棄了運動,放棄了有趣的生活情趣。這時候可以父母帶頭,設計一些創造性的遊戲和活動,納入到一成不變的吃飯睡覺上課單調生活中。比如課間休息,全家拿各種東西往五米遠的桶裡投擲看誰投的快;比如父子俯臥撐比賽,輸的人刷碗;比如每週開展一次家庭廚藝比賽,讓孩子也開始廚藝的練習;比如家庭古詩詞大賽或家庭演唱會;做一個積分榜把各種比賽的結果進行統計,最後的冠軍可以實現一個心願,等等。在不能外出的單調生活中創造性的添加多變的生活小情趣,會讓全家都保持快樂的情緒。


還有另外的一種高雅生活的創造也會帶來快樂,就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建立居家生活的儀式感。電影中都有這樣的場景,生活的窮困潦倒的主人公,她家很整潔,飯桌上總有一束鮮花;上網課後,有人把學生上課分為了幾等——打完卡接著睡,在床上上網課,躺在沙發上上網課,坐在書桌前上網課,穿著校服上網課。我想這都是儀式感。居家生活,足不出戶,每天蓬頭垢面的居家生活和精心裝扮的居家生活肯定是不一樣的生活態度。和家人一起創造一些有儀式感的居家生活細節,比如居家也穿正式的衣服,上午和家人共讀一本書,下午和家人半個小時的互動遊戲,晚上進行十五分鐘家庭談心和分享,等等,一起營造一種氣質高雅的生活態度。


●三件好事練習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每天晚上在一個固定的時間,找找自己一天的小確幸,嘗試去發現那些被忽略的美好事物、自己的進步、感到滿意的地方等等。具體做法是每天晚上找一個固定的時間,全家坐在一起,回顧下一天所發生的事,找到三件讓自己感恩的事,可以是感恩自己的, 也可以是感恩他人的,或者就是單純的小確幸也可以。把三件好事,用本子記錄下來,相互分享和討論。提醒家裡每個人早晨起床時,回想下昨天的三件好事,充滿活力和期待地開始新的一天。用這樣的方式關注身邊的積極變化,讓單調的居家生活充滿內心豐富情感的充盈。


一場疫情,這樣特殊時期的居家生活,其實是一次難得的親子相處機會,我們和孩子有了更多的接觸時間,也促使我們更好的思考家庭教育方式。我們與其嘮叨,不如調整預期和策略,將假期的學習與發展目標作為一次特殊的親子作業去完成,這樣不但有助於減輕負面情緒,更有助於增進親子溝通,促進親子關係。

關注我,我是教語文的郭老師,每天為您分享一點點家庭教育小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