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和道德感——《洛丽塔》

到了周五的夜晚,好像一切都可以被搁置下来。于是我躺在床上决定重温电影《洛丽塔》,我拿出手机找了半个小时终于找到了这部电影,没想到打开电影看到的第一条弹幕就是——“恶心死我了,你们快退出去,我三观都炸裂了。”



看到这条弹幕我第一反应就是怎么会有这么“鸡婆”的人,我看不看关你啥事,但是又转念一想这部电影的确如他所说很恶心。身为大学教师的继父诱奸了自己14岁的继女,还间接害死了继女的亲生母亲。我相信这样一个事件无论是发生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会被唾弃的,这不仅违背了道德伦理,还触犯了法律。

所以,我能够理解发那条弹幕的人的心情,任何一个正直的人在看这样一部题材的电影时感到恶心是正常的。

那为什么还会有人拍这部电影?在明知道这种题材不符合道德规范情况下,难道就只是为了恶心人吗?

美感和道德感——《洛丽塔》

在两年前的一节选修课上,我教授文学的老师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小说和电影总喜欢以违反道德的东西为主题?她还向我们举了一些例子,比如《月亮与六便士》中描绘了一个抛弃妻子、对朋友恩将仇报的形象思特里克兰德,《白夜行》中只能在白夜里行走的雪穗与亮司,就连《飘》中的斯嘉丽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个“绿茶婊”。

她给了我们十分钟来讨论这个问题,十分钟后,她抽了几个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有人回答是想吸引人的眼球,有的回答是警戒读者,还有人开玩笑说作家是个变态。老师并没有反驳这些回答,她提出了她的观点——违反道德的文学作品更具有美感和冲突感。

美感和道德感——《洛丽塔》

其实对于老师的这个观点一开始我并不喜欢,理由很简单,如果文学作品只是一昧追求美感、冲突感而忽略了道德感,那么观看文学作品的人呢?他们必然也会受其影响,从而道德伦理观念越来越薄弱。

我觉得读过《月亮与六便士》的人有一天也会抛弃妻子、背叛朋友,喜欢《白夜行》的人也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而阅读《飘》的人说不定就会抢别人男朋友。其实直到今天我身边也有很多朋友读过这三本书,但是不得不说他们仍然是根正苗红的好青年。

在我的观念里,文学作品承担道德教育的任务。直到我无意读到王小波先生的几篇文章——《生活与小说》里:至于小说越来越不好看,则有另外的原因。这是因为有人要求它带有正确性、合理性、激励人们向上等等,这样的小说肯定无趣。换言之,那些人用现实所应有的性质来要求小说、电影等等。我听人说,这样做的原因是小说和电影比现实世界容易管理,如此说来,这是出于善良的动机,正如堂吉诃德挑风车也是出于善良的动机。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很不幸。因为现实世界的合理性里就包括有有趣的小说和电影,故而这样做的结果是使现实世界更加不合理了。由于这些人士的努力,世界越来越不像世界,小说越来越不像小说。我们的处境正如老美说的,在middle of nowhere(无处可去)。这是小说发生的地方,却不是写小说的地方。

《小说的艺术》中:小说来负道义责任,那就如希腊人所说,鞍子扣到头上来了——但这是仅就文学内部而言。从整个社会而言,道义责任全扣在提笔为文的人身上还是不大对头。从另一方面来看,负道义责任可不是艺术标准,尤其不是小说艺术的标准。

的确,如王小波先生所言,现在我所能接触到的绝大多数小说都是正确合理并且积极向上的。我经常吹牛我中学考试做一道语文阅读题,问题是主人公具有怎样的品质,在我来不及阅读文章的情况下,我抓紧最后一分钟胡乱写了一个善良、正义、乐于奉献,最后的结果就是这样的答案居然得到了两分。

这样的小说真是我们需要的小说吗?或许我们需要,但我们不仅需要这样正确、合理的小说。小说不只是为了展示美好,还有展示黑暗。作家不只是判断人性,还有知悉人性。

因此文学创作不需要对公众的道德教育负责,但是不需要对公众的道德教育负责不意味着不需要对文艺作品的传播负责,对于一个虚构的故事,如果你对里面的情节人物感到不满,如果你着急它会教坏你的孩子,那么你就应该远离它,你更应该管紧你的孩子,因为作者并不认识你,也不认识你的孩子,作者的作品是给那些想看的人看的。

因此我们应该呼吁文学作品分级,而不是禁止某些文学作品的创作与传播。


《洛丽塔》(97版)是由阿德里安·莱恩执导,杰瑞米·艾恩斯、多米尼克·斯万主演的剧情片,影片改编自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同名小说。通过迷离幻美的画面,阿德里安用幻想、魔术般的镜头编织出的这个故事,除了在对美的沉迷之外,还促使我们进一步地对人类的生存困境做长久的思考。

影片一开头采取了倒叙的手法,亨伯特杀了人后行驶一辆汽车在孤寂的公路上,公路怎么可能是孤寂的呢?伴随着背景音乐和旁白,再加上亨伯特眼睛里的绝望,电影的基调把公路的情感都改变了。

美感和道德感——《洛丽塔》

洛一丽一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 丽 塔

“如果我没有先遇见安娜贝尔,也就不会有洛丽塔。”

男主角亨伯特年少时与14岁的安娜贝尔陷入了恋情,但不幸的是,安娜贝尔早逝。那个阳光灿烂的少女永远停留在了14岁,亨伯特对爱情的渴望与欲望也留在了14岁的少女身上。

“四个月后,她死于伤寒,她的去世所带来的巨大打击冻结了我的情感,我所爱的那个孩子已经死了,但我一直在寻找她。很久以后我抛弃了我的童年,就如同毒药渗入伤口,伤口永远不会治愈。”

美感和道德感——《洛丽塔》

第一次见到洛丽塔时,她穿着一条浅色贴身的连衣裙,倚在草地上翻看杂志,赤裸着脚丫,草地上的洒水器淋湿了她的衣服,她转头对我笑。看到洛丽塔的第一眼,亨伯特心底的那个14岁少女就被唤醒了。他在她身上找到青春时代那个早已破灭的爱情梦想。多年压抑的情感骤然迸发。即使岁月已经把这样一种情感扭曲,沦为畸形病态,他依然不可自拔地爱上她。

美感和道德感——《洛丽塔》

洛丽塔是一个14岁的少女,但她无疑是放肆、叛逆的。

她赤着脚轻盈行走,稚嫩的脸上涂着鲜艳的口红。

美感和道德感——《洛丽塔》

美感和道德感——《洛丽塔》

洛丽塔的生活缺失了父亲这个角色,而她的母亲夏洛特又是一位自私、风流的女性,导致她身上带着不符合年龄的性感。又或是14岁的女孩精力过剩,她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魅力,轻易捕捉到亨伯特好感的信号,出于恶作剧与新鲜感,她带着少女的不谙世事,与生俱来的不加修饰的去挑逗一个中年男人。

美感和道德感——《洛丽塔》

美感和道德感——《洛丽塔》

美感和道德感——《洛丽塔》

为了留在洛丽塔身边生活,亨伯特同意了洛丽塔母亲夏洛特的求婚,就这样,他成为了洛丽塔的继父。

他把一切都写进了日记本,在日记中他称夏洛特为母牛,他写下自己为了不想和夏洛特上床喂她吃安眠药,还在日记中倾诉自己对洛丽塔疯狂的迷恋。

当然,作为推动剧情的关键道具,这本日记不久后就被夏洛特发现了,夏洛特愤怒冲出家门被车撞死。


我猜测亨伯特在这一刻是有内疚的,但更多的还是松了一口气,夏洛特的死隐瞒了他的罪孽。接下来他的行动也验证了我的猜测,他立马收拾行李去接正在夏令营的洛丽塔。

美感和道德感——《洛丽塔》

“你们看,她没有地方可以去”

从亨伯特的这句话里我读出了一种洋洋得意以及赤裸裸的恶意,夏洛特的死亡让洛丽塔成为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除了这个继父,她再也没有了依靠。从此之后,亨伯特带着洛丽塔环游美国,他用零花钱、漂亮衣服来控制洛丽塔。在旅游中,洛丽塔结识了一名叫奎尔蒂的剧作家,后来的剧情告诉我们,这位在洛丽塔眼中神秘、高深莫测、充满智慧的剧作家实际上是个虚伪、猥琐的恋童癖,他接触洛丽塔的目的是想利用洛丽塔拍色情片。

美感和道德感——《洛丽塔》

亨伯特将洛丽塔视为生命之光,欲望之火,他无疑是爱洛丽塔的,但他的爱却带着毁灭的意图。一方面,他无法克制自己对洛丽塔在身体和心理上的占有欲,而另一方面,他又不停对自己进行道德上的谴责。他将洛丽塔封锁在自己身边,限制她的自由,无论是意识到无法掌握她后近乎乞求的问“他是谁”,还是出手打洛丽塔耳光,都明显的告诉我们,他已经越来越病态了。

“你是否爱过一个人,她看起来就像圣诞节清晨的阳光,初雪以后松树枝上的小松鼠,雨天小路上溅到行人裤腿上的泥点,还有那些最美的玫瑰花。她是个可爱的小东西,我深知她笑容的甜美中包含罪恶,漂亮的小嘴里可以吐出蛇信子,每一次拥抱都是在杀死我。但我爱她,我就是爱她,如果她要我的命,我就给她。”

美感和道德感——《洛丽塔》

这段畸形的关系之初,洛丽塔作为一个叛逆且疏于管教的女孩,她出于恶作剧般的趣味刻意挑逗,或许还带着她对于母亲的挑衅。但在得知母亲的死讯后,她逐渐意识到,这段关系带给她的,是剧烈的耻辱与痛苦。

她为了得到更多的钱从而逃离亨伯特,洛丽塔开始出卖自己的身体,她用自己引诱和谎言虚与委蛇,在拿到足够的钱后偷偷跟着奎尔蒂逃走。


美感和道德感——《洛丽塔》


三年后,亨伯特收到了洛丽塔寄来的一封信,洛丽塔在信中称呼亨伯特为“father”,她诉说自己经济上的拮据,她急需要用钱,亨伯特终于见到了17岁的洛丽塔。

“她显然怀着身孕,肚子很大。她的脑袋显得小了一点,她那有着浅色雀斑的脸蛋瘪了下去,裸露的小腿和双臂失去了原来的棕褐色,因此那些细小的汗毛露了出来。她穿一件褐色的棉布连衣裙,脚上是一双十分邋遢的拖鞋。”


亨伯特喜欢的是14岁的少女,但是对着这个洛丽塔,他依然恳求“从这里到你熟悉的车只有二十五步,跨过这二十五步,和我在一起吧。”如果说之前他对洛丽塔是欲望多过爱,而现在则是爱超越了欲望。“你疯了”,在收到这个回答后他用手蒙住脸,泪水潸然落下,他终于知道,他对于洛丽塔而言是一个无处可去不得已依靠的金主,是一个把她的生活撕成碎片的猥琐老男人。

亨伯特的心理活动伴随着画外音出现。

美感和道德感——《洛丽塔》

洛丽塔从奎尔蒂手中逃走后选择穷困潦倒的与自己年纪相当的普通男孩生活,也不愿意回到那个看似衣食无忧的受尽宠爱的沼泽。

在得知是奎尔蒂带走洛丽塔后,落荒而逃的亨伯特带着枪杀死了奎尔蒂,也相当于亲手杀死了罪恶的他自己。或许他终于发现他和奎尔蒂实际上是同样的人,他们的做法毁了洛丽塔的人生,他们使一个活泼开朗,对世界充满好奇并带着不经意性感的少女在17岁就变成了一个生活潦倒落魄的妇人。

美感和道德感——《洛丽塔》

故事的结尾只用了短短四行字,1950年11月16日,亨伯特死于冠状动脉血栓,1950年圣诞节,洛丽塔死于分娩。

美感和道德感——《洛丽塔》

我正在想欧洲的野牛和天使,颜料持久的秘密,预言家的十四行诗,艺术的避难所。这便是我想到的,我能够和你共享的永恒,我的洛丽塔。







美感和道德感——《洛丽塔》

我是步履不停Lyrics,每周推荐一部电影,不定时更新生活趣味小事,关注我,我们一起成为宇宙飞行士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