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长出“致富花”——新疆柯坪人人参与科学种田、特色种养摘掉几十年“穷帽”

今年3月,新疆柯坪县实现全县整体脱贫摘帽。柯坪县如何摘掉戴了几十年的“穷帽子”?

柯坪县土地盐碱严重,在“靠天吃饭”“唯粮是农”的思想束缚下,农业发展裹足不前。1985年,柯坪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2001年被国家列为扶贫开发重点县;2017年被列为深度贫困县。但是到了2018年,柯坪县贫困发生率由建档立卡时的34.3%下降为2.87%。这是经历了一场怎样的重大变革?

盐碱地长出“致富花”——新疆柯坪人人参与科学种田、特色种养摘掉几十年“穷帽”

20年前,柯坪县开始实施大面积种植棉花的产业革命。只用了两三年时间就完成种植结构大调整,棉花成为全县支柱性产业;2008年,开始在大片棉田铺设滴灌带,探索发展高效节水棉花产业的路径;2017年,全县10万余亩棉花实现出苗率90%、亩产籽棉393公斤的目标。

柯坪县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依沙江·木萨介绍,以前全县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科学种田水平低,家家只能守着几亩地填饱肚子。而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效益可观,就逐渐发展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

盐碱地长出“致富花”——新疆柯坪人人参与科学种田、特色种养摘掉几十年“穷帽”

2018年,以贫困户为主体的各族群众开始种植蔬菜,这在柯坪县算得上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

“这么多年来,柯坪人的餐桌上只有胡萝卜、恰玛古。受传统思想影响,本地人没有种菜的习惯,觉得费时、费事。2018年,县里为贫困户量身打造的蔬菜订单生产工程,改变了大家的习惯,一个个争相种菜。”柯坪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王莉说。

如今,柯坪县发展西红柿、茄子等19种蔬菜种植,不少农户家还有了小拱棚。柯坪县建设“一村一品”贫困户蔬菜种植基地,逐步构建起蔬菜订单生产供应链。除了满足自家食用以外,每户至少收入1000元。

柯坪县科学运用“进”与“退”——相对低产出的小麦、玉米逐渐“退”出一些面积,高产出的棉花、蔬菜随即“进”入大面积种植。在一“进”一“退”中,提高了扶贫产业的含金量,也让扶贫产业更具可持续性。

只有立足本地实际,政策精准、措施精准、成效精准,让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群众腰包迅速鼓起来,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柯坪县畜牧兽医站站长沙吾提·热西提说,18年前全县有14万头(只)牛羊,白的、黑的、花的土羊满地乱跑,一只羊一年仅产15公斤肉。那时虽然家家户户都养羊,但是年年养羊年年穷。

盐碱地长出“致富花”——新疆柯坪人人参与科学种田、特色种养摘掉几十年“穷帽”

2000年以后,全县就实现牛、羊年出栏25.3万头(只)。2014年,在浙江省湖州市的对口援助下,柯坪县引进了多胎湖羊,成功培育出杜湖杂交羊,实现了柯坪羊两年三胎,一胎多羔。2016年,柯坪羊肉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认证。2017年以来,柯坪县持续推广公司繁殖+基地杂交+农户育肥+企业销售的产业化生产模式,建立合作养殖长效机制。2019年,进行牲畜屠宰分割包装,畜产品远销广州、深圳等地,拉长了产业链,畜牧业人均收入2470元以上。如今,全县土牛不到10%,98%的土羊改良完毕,一只羊年产肉超过25公斤,畜牧业收入占全县收入的30%以上。

不仅在养殖业上,在特色农作物种植上,柯坪县也敢为人先。柯坪县种植火龙果的项目成功后,一条绿色采摘、精准扶贫、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青少年植物科普的多功能链条逐渐形成,特色种植成农民致富的“金钥匙”。

如今,柯坪县扩大恰玛古种植面积至1.4万亩,亩均单产达到1300公斤;阿恰勒工业园、恰玛古加工厂、诺顿服饰等企业入驻柯坪;本地农业经纪人竞相亮相,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村村全覆盖;网上一键远程下单柯坪农特产品,全县仅去年就实现网购成交金额1320万元……脱贫攻坚是一场大考,一份满意的答卷需要人人都参与作答。

记者 查燕荣 通讯员 张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