鄖西:扶貧車間復產 群眾就近就業

本報訊 特約記者張春斌 楊洪霞報道:春日的陽光穿透繚繞的雲霧,照射在大地上。粉色的櫻桃花、紫色的玉蘭花和金黃色的油菜花點綴在山間,透出勃勃生機。地處秦巴山區的鄖西縣,是湖北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連日來,鄖西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積極組織引導縣內各級力量對接務工人員,加快扶貧車間復工復產步伐,讓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3月31日上午,鄖西縣上津鎮石廟子村7組,貧困戶徐成彩坐在自家堂屋裡,從桌上抓起一把黃色魚線,熟練地掛上一排魚鉤。一旁輪椅上坐著她的丈夫朱義喜,也在加工魚鉤。

丈夫殘疾多年,大部分時間只能臥床,徐成彩要照顧丈夫、接送孫女上學,地裡還有香菇基地要打理,沒辦法出去打工。

村裡興辦魚鉤扶貧車間後,徐成彩從車間接到活,拿回家裡與丈夫一起加工魚鉤。 “兩種魚鉤,4個鉤的一根可以賺7分5釐,單鉤的賺1分5釐。”徐成彩指著腳邊堆放的用紙包好的魚鉤說, “這些就是我今天做的,5把一共2500個,最多的時候一天能賺50塊。”

在上津鎮,像徐成彩一樣靠加工魚鉤掙錢的貧困戶還有很多。全鎮16個村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群眾都在鎮裡興建的魚鉤扶貧車間上班。

疫情期間,為減少接觸,上津鎮魚鉤扶貧車間工人都從車間領回生產原材料,在家加工魚鉤。

“魚鉤做好後,工人會給我打電話約時間取貨。他們把做好的魚鉤放在家門口,我開車去取。整個過程中沒有接觸。”上津鎮魚鉤扶貧車間負責人陳群介紹,收回來的產品先消毒,再進行統一銷售。

在鄖西縣觀音鎮恆達掃帚農民專業合作社扶貧車間裡,也有幾名工人忙著將產品打包裝車,準備把剛剛趕製的2萬把掃帚發往武漢。

為避免人員聚集,疫情期間,該合作社把原材料分發給工人在家加工。“我會定期給工人打電話,讓他們來車間,一次性拿幾十斤掃帚苗回家加工。” 合作社負責人汪令霞說。

觀音鎮建檔立卡貧困戶範仁華說,他在扶貧車間工作前,一年靠種地只能收入1萬多元。如今每天在家裡加工掃帚,工作顧家兩不誤。 “我家2016年底就脫了貧,日子過得越來越好,這多虧了掃帚這個好東西。” 範仁華說。

汪令霞介紹,疫情結束後,她準備在其他鄉鎮多開些分社。 “加工掃帚這個工作不管男女老少,在家就能幹,沒必要都聚集在車間裡,比較靈活,很適合在農村推廣。”她告訴記者, “2020年合作社預計生產掃帚等產品600萬餘把 (件),產值約5000萬元,帶動鄖西縣15個鄉鎮2萬戶群眾增收。”

為減少疫情對群眾務工的影響,鄖西把工作崗位送到群眾家門口,推動“居家式”扶貧車間發展,帶動貧困群眾就近就業、穩定脫貧。

目前,鄖西已建成扶貧車間 (作坊)619個,已復工500多個。全縣12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11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已全部復工,復工率10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