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冰花》:比让孩子过得好更难的是,让孩子快乐

“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地上的娃娃笑哈哈,夜夜想起妈妈的话,闪闪的泪光鲁冰花。”

多年过后,很多人依然能哼唱出歌曲《鲁冰花》里这两句歌词,就像是一首属于大家童年里的共同记忆一样,心照不宣。

这首歌是同名电影《鲁冰花》的主题曲,发行于1989年,直到如今歌曲还在传唱,但是电影的情节却很少有人记得了。

鲁冰花是开在乡野田间里一种常见的花朵种类,它颜色繁多,花开时点染乡间景致,凋零后化作春泥更护花,正如母爱一样朴实而无私。又因在每年5月母亲节前后开放,被台湾人形象地称作“母亲花”。

《鲁冰花》:比让孩子过得好更难的是,让孩子快乐

电影《鲁冰花》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创作的,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

然而电影里从头到尾都未出现“母亲”这一角色,“母亲”存在姐弟俩唱的歌里,存在姐姐的描述中,存在弟弟的画作里。

这是一个带着伤感和遗憾的电影,电影的小主人公也就是弟弟古阿明,家里贫穷,母亲因为过度劳累又没能及时治病早早离世,父亲个性老实却很暴躁,姐姐古茶妹乖巧懂事。

古阿明调皮捣蛋,学习成绩也不好,但是很喜欢画画,常被他老爸认为是不务正业,但是他的姐姐却很支持弟弟。

《鲁冰花》:比让孩子过得好更难的是,让孩子快乐

故事起始于学校里新来了一位美术老师,这个从市里来的郭老师和其他老师很不同,不仅是教学方法上的,更是在教学思想上的。

乡里的校长迂腐无能,教导主任们拜高踩低,心思放在攀炎附势上,而不是真正为学生好。这一点鲜明地体现在对乡长儿子林志鸿与穷人家孩子古阿明的态度上。

郭老师发现了古阿明在绘画上的才能与天赋,并耐心培养他,还帮助他解决家里的难题。对于林志鸿,郭老师也指出了他在画画上的错误。可即便如此,最后在票选代表去市里参加画画比赛的还是林志鸿。

郭老师遗憾地离开乡里,并带走了古阿明的画作,并告诉古阿明,一定会让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可惜,在郭老师走后不久,古阿明被诊断出和母亲一样的肝病,不久后就离世了。而他的画作被郭老师推荐到世界儿童绘画比赛中,获得了名次,但古阿明却再也不知道了。

在这个故事中,郭老师是个特别的存在,他在教学中强调解放孩子天性,不设条条框框,因为他认为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最丰富的,大人能做的是引导而不是驯化。

《鲁冰花》:比让孩子过得好更难的是,让孩子快乐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郭老师与另一个老师谈到“什么才是对孩子好”,他说:“比起让孩子过得好,更难的是,让孩子快乐。”

对于古阿明来说,实现自己画画的愿望就是件很快乐的事,拿到老师送的16色彩笔也是件很快乐的事,和姐姐还有郭老师在田野间唱歌还是件很快乐的事。可因为现实条件的不允许,我们看到古阿明也留下了一些遗憾。

那么再来看另一个孩子林志鸿,乡长的孩子,物质条件优越,从小被人捧着夸着,以至于面对郭老师指出自己在画画方式上的错误都禁不住哭了起来。

《鲁冰花》:比让孩子过得好更难的是,让孩子快乐

林志鸿不一定是快乐的,他一直在得到,却不知道哪部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反而在郭老师带他们去古阿明家里的茶园玩的时候,他感到很快乐,并且还很羡慕古阿明能天天坐船去上学。

和朋友一起看完电影,她说感觉自己不是很触动,因为她觉得自己和电影里乡长儿子林志鸿的成长经历更像,所以她对主人公古阿明的遭遇不能感同身受,但她觉得自己和林志鸿一样在成长过程中是有所缺失的。

我们知道看电影时的感受与感动都源于我们自身经历与电影某些情节的“共情”,对没经历过的故事,自然不会有情感共鸣。

《鲁冰花》:比让孩子过得好更难的是,让孩子快乐

朋友家庭条件优渥,学生时期早早就出国留学,过了很多年才回到国内,作为家中的独生女,一直被保护得很好,从小受到的亲戚老师的夸奖也很多。

但和林志鸿类似的,她并不很能接受失败的打击,外界的夸奖往往也是一种压力,她自己内里也把自己逼得很紧,并且常常没有安全感,觉得离开了父母自己可能什么都不是。

“当手中握住繁华,心情却变得荒芜,才知道世上一切都会变卦。”

好好成长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加持,但快乐才是终极目标,此外,该经历的始终要去经历,父母不可能一辈子为孩子保驾护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