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慢慢變老就越能體會柳宗元這首詩,親情與身世交織,不忍卒讀

若說在古代之時什麼文體是最受大家歡迎的,那麼大家想到的一定是唐詩或者宋詞詩。其實也確實是這樣,尤其是唐詩,更是備受大家喜愛,很多孩子的啟蒙讀物都是那本經典的《唐詩三百首》。所以雖然唐朝的詩人與我們相隔千年,但是我們對他們卻並不是太陌生,其中很多留下經典作品的詩人其實命運大多都是非常坎坷的,比如說中唐時期的柳宗元。


柳宗元不僅僅是唐代著名的詩人,他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章辭賦絕不亞於他的詩詞成就。但他的人生卻非常不順,他本出生在河東柳氏的名門望族,青年時期和劉禹錫一起科舉及第,便踏入了坎坷的仕途,後來參與永貞革新,革新失敗後柳宗元便被貶至永州、柳州等偏遠之地,此後再也沒有回過長安朝廷任職。

人慢慢變老就越能體會柳宗元這首詩,親情與身世交織,不忍卒讀


從他大多數的作品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他的詩詞很多都是在描寫羈旅之情。尤其是他在永州和柳州任職期間。他曾參與永貞革新,但是卻以失敗告終,所以他先是被貶為邵州刺史,後又被貶為永州司馬。好不容易有機會回京,可沒過多久卻又被貶為柳州刺史,最後終老柳州,可想而知他後半生的政治生涯是多麼暗淡。

不過最令他受到打擊的還是親人的離世,在元和十一年時,他的兩位堂弟陪他一起前往柳州赴任,一位叫做柳宗直的堂弟到柳州沒多久就因病去世,而那年他僅有23歲。大概過了半年之後,另一位堂弟柳宗一也要離開這裡回到江陵,至此柳宗元也就成了一位孤家寡人。其實在他接連被貶的這10餘年中,他的親人們包括父親與母親,都離開了他,現如今唯一的弟弟也要離開他的身邊,這讓他心中的悲傷之情再也抑制不住。於是他寫了一首詩,為自己的弟弟送別,而今天我們要分享的就是這首詩。


人慢慢變老就越能體會柳宗元這首詩,親情與身世交織,不忍卒讀


別舍弟宗一

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

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

桂嶺瘴來雲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

欲知此後相思夢,長在荊門郢樹煙。

在仔細讀過這首詩之後,我們不難發現,雖然是在寫自己與兄弟分開的那種悲傷心情,但其實也抒發了自己因為參加永貞革命而引發的一連串悲慘遭遇的痛苦之情。在這首詩的第一句與第二句中,詩人主要描寫的是自己與兄弟的那種血肉親情,在分別之際來臨之時,兄弟二人在荒遠的南方山水中,雙雙落下那不捨的淚水。


人慢慢變老就越能體會柳宗元這首詩,親情與身世交織,不忍卒讀


而在這首詩的第三句與第四句中,詩人表達的則是自己心中的那種苦悶之感。實際在詩人的眼中也覺得自己人生之所以如此坎坷,就是因為永貞革命的失敗。事實確實也是這樣,這件事對他的影響真的非常大,畢竟他這10多年之所以接連被貶,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詩文中說現在的他如今被貶謫至距離京都已經在6000裡之外,而在自己被流放的這12年中,也是多次的死裡逃生,比如說他在永州之時就遭遇過4次火災。

接下來在詩文的第5句與第6句中,表現的則是他內心的那種矛盾的感情。一方面他是希望能夠和自己的弟弟相依為命,但是他也期盼著弟弟能有一個好的前程,只不過他也知道,如果弟弟真的跟在他的身邊,未來註定是不會有什麼發展的,這是讓他感到最為無奈的。而在這首詩的最後兩句中,他則和弟弟說,我們兩兄弟如今一別,便要相隔千里萬里,所以也就只能在夢中再次見面了。


人慢慢變老就越能體會柳宗元這首詩,親情與身世交織,不忍卒讀


不得不說,這真的是一首萬分悲傷與無奈的詩作。人年紀一大就特別重視親情,而那時候的柳宗元被朝廷貶謫荒遠之地,心情本來很壓抑,如今兄弟分別,唯一的親人也要離去,聯繫到身世遭遇和兄弟分離,寫出來的詩讓人讀來自然有肝腸寸斷之感。

我們慢慢變老,對親情的依賴也會慢慢地加重,兒女的陪伴、兄弟姊妹之間的往來都會成為我們晚年幸福的一部分,但人也總有面對親人分別,那種愁苦之情千年未變,所以包含感情的詩詞即便跨越千年已然有人間的溫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