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相齐,桓公争霸之后,孔子为何称"微管仲,民披发左衽"

《春秋》,本是一本儒家的经典之作,因其记录了起于鲁隐公终于鲁哀公前后约242年的大概史实,而这段时期同一个客观存在的历史时期大体重合,后人便将这本书的名字作为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间历史阶段的名称。在这近三百年的时间里,形形色色的人物与诸侯国演绎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宏图。

管仲相齐,桓公争霸之后,孔子为何称

纵观整个春秋历史,涌现出许多雄心勃勃的君主,在这其中最为出名当属"春秋五霸"即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与楚庄王(另一说法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由于齐桓公率先做出"尊王攘夷"的表态,当时的周天子仍能获得尊重,天下大体并未被战火席卷,而齐桓公之所以有这一表态,时任齐相国的管仲功不可没。

管仲相齐,桓公争霸之后,孔子为何称

谈及管仲,后世对其评价褒贬不一,总体而言褒远大于贬,尽管被尊为圣人的孔子称其"器小哉",然而当其学生子贡评价管仲一生侍二主为不仁之举时,孔子却道:"管仲相齐,桓公得以霸诸侯,微管仲,民披发左衽"("披发左衽"为当时境外蛮族风俗)。孔子此句不仅承认管仲在桓公称霸于诸侯过程中为中流砥柱,更由一句"民披发左衽"表明其对管仲在华夏文明的维护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看法。事实上,孔子的这一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大量史实加以验证的。

管仲相齐,桓公争霸之后,孔子为何称

东周伊始,中原开始动乱

史料记载,公元前771年,西周国都镐京被犬戎攻占,周幽王死于战火。次年,信任周王决定迁都洛阳,此举标志着春秋大幕的拉开。受迁都影响,当时的周王失去大批土地,再加上当时王室常年盛行用土地与人口封赏各诸侯国,周王直接管辖领土大幅缩小,因此东迁的周王逐渐失去原有的尊崇地位。随着王室的权威日益下降与周王在朝政上的无所作为,原本约束于各诸侯国之间的条框也逐渐消失,各国间矛盾也迅速激化。率先撕破脸皮,兵戎相向的为郑国、卫国、宋国等小国。在小打小闹一番后,见到周王室并无有效管辖的能力,于是有实力的诸侯国开始将目光转向周王室,寄望借挑战周王室一举树威,在这其中以郑国最为积极。前707年,当时郑国国公郑庄公与周桓王兵戎相见于繻葛,并在该战役中击溃周王的四国军队,该战役使得王室权威江河日下。除了王室权威不在之外,各诸侯国国内的弑君情况时有发生,使得纲常崩坏。

管仲相齐,桓公争霸之后,孔子为何称

周朝陷入内乱之际,边外的蛮夷瞅准时机纷纷摩拳擦掌希望借机染指中原。据《春秋》记载,在春秋大幕拉开之初,蛮夷多次入侵中原诸侯国,如"北戎攻郑、伐齐"、"狄伐邢"等,卫国甚至被当时的狄打破国都。尽管边外的蛮夷颇具威胁,然而当时最大的威胁却来自于南方—楚国。当时的楚国尽管名义上为周王室管辖的分封国,然而楚国国君并不满足于诸侯国的现状,而是对外称王。在西周政权尚在之时,楚国熊渠便已称王。因此,周王室一直将楚国视为威胁,周昭王等三位周王先后对楚国进行了征伐,并且在楚国北扩的版图上新封数个诸侯国,然而这些诸侯国早已被楚国蚕食,因此东周建立后,楚国仍是王室及中原各诸侯国的威胁。

管仲相齐,桓公争霸之后,孔子为何称

地处东方,齐国未涉战火

在周朝南北受困的情形下,位于东方的齐国免于征伐,齐地各行业发展迅速,而这为日后的齐桓公争霸打下基础。前685年,已呈现欣欣向荣之态的齐国由齐桓公接管,而后他提拔管仲,令其为相国,由此展开一番伟业。鉴于当时的贵族阶层经常插手地方政务,致使中央集权难以实现,管仲向齐桓公建议要求重新将国家的行政体制进行规划,齐桓公赞同这一建议。于是当时的齐地被分为五属,属下面分别设置县、乡与邑,此举很大程度上削弱地方贵族阶层的权力。

管仲相齐,桓公争霸之后,孔子为何称

完成政治上的改革后,管仲将目光放于齐国内的经济领域,为提高百姓的生产积极性,齐政府宣布实行土地私有这一制度,并评分各区域土地的肥沃与否来规划后续的税收量,其次大力推崇"富藏于民",呼吁"勿夺民时",因此齐地百姓人人得以安居乐业。商业上,齐国鼓励民间商业发展,并在手工行业重新设置官员机构如"工师"、"工正"等,同时整体降低商业领域的税收,齐国内商业得以迅速成长并带来巨额财富。在国内政治、经济等领域迎来新生之际,管仲应齐桓公要求将改革矛头指向军队,为提升军队整体作战效率与减少国家在军队领域的支出,齐政府推行兵农结合政策,齐国军队军力迅速壮大。

管仲相齐,桓公争霸之后,孔子为何称

桓公争霸,管仲主张"尊王攘夷"

在国内形势大好背景下,齐桓公开始称霸之路。尽管齐军在起初因操之过急在长勺被鲁国击败,但是齐国并未因此元气大伤,在短短的休整后,齐军再次开始对外征伐。并在其后的数年里先后进攻郑国、鲁国,并帮助陈国镇压国内叛乱。鉴于齐国的强大,公元前667年,周天子召多国于幽地举行会盟,并在盟会上亲封桓公为王朝的侯伯,而这无疑使得齐桓公的风头更盛。而后,齐桓公听从管仲建议决定实行"尊王攘夷"的战略理念,先后带领中原各诸侯国对北方蛮夷展开反攻。前666年,齐率诸侯国驰援燕国并击溃北戎;前662年,齐救邢,败狄;次年,帮助被狄所灭的卫国重新建国等,上述举措使得齐在中原各诸侯国中的霸主地位更加稳固。在北方形势得到有效改善背景下,齐桓公将目光转向南方的楚国。前659年,为救援当时被楚国所攻的郑国,齐联合八国正式宣布对楚国发动进攻。势头猛劲的诸侯联军一举击溃楚国的附庸国,蔡国,并在随后继续南征步伐。在仔细思量后,楚国国君决定让步并派遣人员与齐军进行交涉,最终双方决定不再武力对峙并在当年于召陵进行谈判,事后楚国决定恢复诸侯国应尽义务,并定时朝贡。

管仲相齐,桓公争霸之后,孔子为何称

总结

纵观齐桓公南北征战的整个过程,管仲一直充当着主要谋士的角色,正是由于管仲的"尊王攘夷"观点与其内心仍以周王为天下共主的观点,使得当时的中原百姓并未遭及大规模的战火,北蛮与南楚的侵略步伐也几乎停滞不前,而这无疑对于当时华夏文明的继续发展与传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元前645年,享誉一世盛名的管仲于齐国病逝,消息传来,举国哀悼。齐桓公得知这一噩耗后,悲伤到几近昏厥,而后齐国朝廷之上再无"仲父",齐桓公既失去一个贤臣,更失去一个知己,在政务处理上也愈加昏聩,齐国霸主地位呈现江河日下之势。

参考资料:《史记》、《左传》、《孟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