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太監勢力,東廠只能排第二,第一可以和內閣比肩

1420年,明成祖朱棣為了鎮壓反對勢力,在東安門(今王府井大街北部東廠衚衕)設立“東緝事廠”,委任親信宦官擔任東廠首領。最初東廠只負責偵查、抓捕,沒有審判權,抓捕的犯人通常交給錦衣衛北鎮撫司審理。明朝末期,東廠建立了自己的監獄,隨後有了審判權。

東廠有監視群臣、捕風捉影的職能。朝廷會審大案、錦衣衛拷問重犯、刑部審理案件等東廠都要派人聽審。朝廷的各個衙門(包括國子監和太學)也有東廠人員坐班,政府官員、社會名流、著名學者等的一舉一動都逃不過東廠番子的眼睛。將監視結果直接彙報給皇帝。

明朝的太監勢力,東廠只能排第二,第一可以和內閣比肩

東廠位置圖

到了明朝後期,東廠無需稟報就可以直接逮捕地位較低的人。而對於高級官員或貴族,在皇帝授權後東廠也能夠實施逮捕。因為東廠對政治對手的鎮壓手段相當殘酷,並且為了邀功製造了大量的錯案、冤案。因此東廠在口碑極差,朝中大臣對廠衛談之色變。時至今日,各影視劇上的東廠太監也讓人恨之入骨。

東廠職能和錦衣衛相似,但東廠有節制錦衣衛的職能,權力比錦衣衛大,甚至某段時期的錦衣衛指揮使見到東廠廠督需行跪拜禮。通常東廠掌印太監(廠督)由司禮監中排名第二或第三的秉筆太監擔任。雖然東廠臭名遠昭、權勢滔天,但是卻始終被司禮監壓一頭。明代史中,司禮監和內閣的權勢不相上下,甚至在正統、天啟等時代司禮監是凌駕於內閣之上的。

明朝的太監勢力,東廠只能排第二,第一可以和內閣比肩

司禮監位置圖

當然,司禮監的權力不僅僅來自於東廠,最主要來自於明宣宗朱瞻基賦予的“批紅”權。明初時,太祖朱元璋為了防止宦官干政,鑄造鐵牌,懸置宮門,明令“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到了明宣宗時期,國事日益繁忙,皇帝便賦予了內閣“票擬”權。內閣將奏摺先閱讀一遍,提出處理建議,然後由皇帝負責“批紅”。但皇帝仍然沒有精力將所有的奏摺批覆完畢。為了減輕自己的壓力、制衡文官集團的權力,明宣宗下令教導宦官讀書,並賦予了司禮監代為“批紅”的權力。司禮監有掌印太監一人,秉筆太監數人。秉筆太監代皇帝“批紅”以後,經掌印太監核准後蓋章。

處理奏摺的流程:

各部奏疏交於內閣,由閣臣提出處理意見並交給皇帝。皇帝看完奏摺以及處理意見口述命令,由司禮監秉筆太監用硃筆記錄,再交給掌印太監校對蓋章。再返還給內閣擬詔並由六部校對頒發旨意。這也沒什麼,只是一個代筆的和一個管理印章的,能有多大的權力?

明朝的太監勢力,東廠只能排第二,第一可以和內閣比肩

魏忠賢劇照

但到了明朝後期,皇帝大多荒於政事,命太監直接批閱奏疏。太監經常為了一己私利,自作主張,亂髮旨意。官員對太監產生不滿只能上奏告狀,但告狀的奏章卻是被告人批閱。漸漸地,秉筆太監位高權重。但秉筆太監上面還有一個人——司禮監掌印太監。中國一直是一個使用印章發達的國家,秉筆太監寫再多的批覆,頒發再多的旨意也需要蓋章之後才能生效。由此可以看出

在皇帝荒廢政事之後,各部官員

明代史上著名的大太監王振、馮保、劉瑾都是司禮監掌印太監,魏忠賢名義上是司禮監秉筆太監,但實際掌管司禮監。而這些大太監們的權勢還在內閣首輔之上。當然,太監的權力再大也是皇帝賦予的,一旦皇帝勤於政事,司禮監太監的權勢便會隨之下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