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氏大馬鄉拍的,朋友都在傳



大馬鄉
尉氏縣西部

每逢農曆二、五、八

從縣城出發,開車的話

二十分鐘左右就能到達大馬街裡

印象尉州-第NO.03期-大馬鄉

策劃:大牛、51 拍攝製作:大牛、51、吳寒

大馬鄉位於尉氏縣的西部,東鄰門樓任,西連崗李,北毗大營,南接洧川和朱曲。鄉政府駐地大馬距縣城18公里,鄉境南北長9公里,東西寬10公里,總面積90.09平方千米。建國初期,大馬設區歸洧川縣管轄,1954年併入長葛縣,之後設中心鄉、大鄉、公社,1959年3月大馬公社被撤銷,1963年恢復大馬區,1965年劃歸尉氏縣管轄。1975年劃出4個大隊歸門樓任公社,1983年改公社為鄉,現轄大馬、柏崗寨、西王村、朱莊、郭家、馬莊、後宮、前宮、牛莊、井趙、八里廟、雙嶺崗、郜標、東崗李、馬古崗、陳石、任澤、雁黃、李家、殿張、廟張、魯家、廟陳、門張、胡陳、周家26個行政村。(資料來自:尉氏縣誌)


尉氏大馬鄉拍的,朋友都在傳

▲航拍下的大馬鄉,輪廓清晰可見

尉氏大馬鄉拍的,朋友都在傳

▲大馬社區,遠處是大馬鄉老街

我們是從門樓任向西到的大馬

最先接觸的就是大馬社區

在我個人的印象中

大馬社區在咱縣的社區中

算是數一數二的了

尉氏大馬鄉拍的,朋友都在傳

▲大馬鄉農貿市場

農貿市場在大馬社區裡

這對住在社區裡的老百姓來說

無論是做買還是做賣都很方便

我去的那天,很熱鬧

後來和老鄉聊天的時候他告訴我

這是趕上會了,不會的時候,人不多

尉氏大馬鄉拍的,朋友都在傳

▲大馬鄉農貿市場

在農貿市場逛的時候

是上午九點半左右

逛市場的大部分是上了點年紀的

可以理解,畢竟很多年輕人都出去掙錢

所以會有一種

“賣東西的比買東西的人多”的感覺

尉氏大馬鄉拍的,朋友都在傳

▲買洋蔥的大娘

洋蔥賣的並不貴

而且這個季節

大部分農村人都喜歡涼調個洋蔥吃

大娘沒有還價,揀了幾個品相好的走了

尉氏大馬鄉拍的,朋友都在傳

▲玩撲克的大爺

買東西的人並不多

幾個挨著的攤販

湊在一起鬥起了地主

東西賣的多不多暫且不說,開心就好

農忙的時候能像這樣娛樂一下的機會並不多

尉氏大馬鄉拍的,朋友都在傳

▲賣菜的大哥

一位賣菜的老鄉把品相不好的菜拾掇拾掇

壞葉子去掉,留下好的還能賣錢

一顆菜也多賣不了一毛兩毛

但這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

扔了不捨得…

尉氏大馬鄉拍的,朋友都在傳

▲賣小磨香油的大哥

小磨香油幾乎每個地方的會上都會有

我記得以前是一口鍋不停的搖的那種

現在方便多了,芝麻炒過之後

直接用機器就能壓出油來

只是,不知道還是不是以前的味道…

尉氏大馬鄉拍的,朋友都在傳

▲用樹枝佔住的攤位

會上遇到佔攤位的並不稀奇

不過不知道這位攤主是不是有事來不了了

都快十點了也沒見出攤

旁邊的商販也並沒有把這塊地方佔用掉

農村人,就是這麼實在

尉氏大馬鄉拍的,朋友都在傳

▲修剪衣服的大姐

記得以前趕會

買件衣服不合適

是需要自己帶回家修剪的

現在直接有了配套服務

長多少,現場直接剪好砸好

省心了不少

尉氏大馬鄉拍的,朋友都在傳

▲一三輪車二手電水壺

會上遇到一個賣電水壺的大爺

滿滿的一三輪車,全是二手的

這也算上一個“新行業”了

尉氏大馬鄉拍的,朋友都在傳

▲賣二手電水壺的大爺

大爺說收的電水壺幾乎都是壞了

好在自己懂點電路知識

都是小毛病,修修還和新的一樣

車上的壺破一點的5塊,新一點的10塊

沒辦法,年紀大了

掙錢的體力活幹不了了

自己琢磨出來這樣一個路子

雖不能發家致富,但最起碼弄口飯吃

尉氏大馬鄉拍的,朋友都在傳

▲買籃子和賣籃子的大娘

聽到要買籃子

大娘趕緊把自家的“產品”遞給顧客

這樣一個手工編織的籃子只要10塊錢

可是不知道什麼原因

最後交易沒有達成

大娘告訴我,這樣的籃子

一天也就是能編兩個

夏天天長,有時候也能編三個

當我問到一天能賣幾個的時候

大娘無奈的說:賣幾個算幾個吧…

尉氏大馬鄉拍的,朋友都在傳

▲自制捲菸的大爺

一位賣散裝菸絲、菸葉的大爺

看到我們拿著攝像機

趕忙拿出自己的“捲菸神器”

一定要讓我們記錄下來

尉氏大馬鄉拍的,朋友都在傳

▲自制捲菸的大爺

尉氏大馬鄉拍的,朋友都在傳

▲自制捲菸的大爺

菸絲在“神器”中攤好

然後放入專門捲菸的紙

隨手那麼一轉

一根“標準”的捲菸就成了

尉氏大馬鄉拍的,朋友都在傳

▲自制捲菸的大爺

大爺點上自制的捲菸

美美的抽了一口,又把火機放入胸口口袋

一連串嫻熟的動作,不難看出

真的是一位老菸民了

臨走,大爺告訴我

這樣的菸絲一斤賣10塊

但是買菸絲的就那麼幾個人

年輕人誰還抽這個

尉氏大馬鄉拍的,朋友都在傳

▲大哥在自家涼蓆上睡著了

或許是自家生意太過不景氣了

反正也沒幾個買主

乾脆躺下歇會兒算了

大哥倒是很放心

因為他知道,都是鄉里鄉親

誰也不會拿了他的東西就跑

有人買東西,會叫醒他

尉氏大馬鄉拍的,朋友都在傳

▲下載戲曲的老鄉們

這是我見到的最熱鬧的攤位了

現在農村人能聽戲的地方不多了

還是拿著聽戲機或者看戲機方便

想聽什麼聽什麼,想什麼時候聽什麼時候聽

只是這下載和拷貝難倒了一大片

好在老闆的“售後服務”還不錯

剛出攤,來下載的人已經排起了隊

尉氏大馬鄉拍的,朋友都在傳

▲跟大人來趕會的小朋友

大人下車去買東西了

幾位小朋友乖乖的坐在車上等

不知道大人回來的時候

會不會帶點什麼好吃的

尉氏大馬鄉拍的,朋友都在傳

▲會上的芝麻大燒餅

尉氏大馬鄉拍的,朋友都在傳

▲會上的芝麻大燒餅

尉氏的燒餅,我自認為是一絕

個大,上邊灑滿芝麻

趁熱的時候,一口下去

香,脆,酥

那種滋味別提多美了

可是一旦離開尉氏

像這樣的燒餅就很少能買到了

反而火燒比較好買

可是火燒終歸是火燒

吃不出尉氏芝麻燒餅這個味道

尉氏大馬鄉拍的,朋友都在傳

▲市場上玩耍的小朋友

小朋友蹲在地上聚精會神的

擺弄著自己的玩具小鳥

絲毫沒有察覺到身後的攝像機

當發現我們以後,害羞的跑開了

忽而想到我也曾這樣無憂無慮的玩耍

只是,那已經是好多年前的事了

現在已經為人父母

那樣歡樂的時光再也回不去了…

尉氏大馬鄉拍的,朋友都在傳

▲大馬供銷社

隨著時代的發展

供銷社幾乎就要退出歷史舞臺了

大馬鄉也不例外

門口也只有“中國供銷”還立於門樓之上

而院子內已經是雜草叢生

尉氏大馬鄉拍的,朋友都在傳

▲大馬街裡賣糧食的大車排成隊

逛完大馬的會

大馬有名的地方自然也是要去一趟的

不過路過大馬街裡的時候

看到好多賣糧食的大車

航拍之下,大車排隊

也是頗為壯觀的

不過跟當年交公糧時排的隊比起來

還是差了那麼點意思

尉氏大馬鄉拍的,朋友都在傳

▲柏崗寨-百河臺酒廠

百河臺與靈臺冢自然是要放在一起說的

詳細介紹之前,允許我把“廢話”說完

想當年,百河臺酒享譽全國

到目前為止,雖說酒確實不錯

但已經昔非今比了…

聽網友說百河臺酒廠附近

有一個很大的酒瓶子(類似於巨型雕塑)

不過去的時候已經沒有了

後來聯繫了百河臺酒廠負責人

說大瓶子已經拆掉了,有點遺憾

尉氏大馬鄉拍的,朋友都在傳

▲柏崗寨-靈臺冢

靈臺冢比我想象中的要大些

相傳是周靈王的墓

靈臺冢上還有一個靈王廟

不過廟就要小的多了

就一個小瓦房…

尉氏大馬鄉拍的,朋友都在傳

▲柏崗寨-靈臺冢的階梯步道

好了,得好好介紹一下百河臺與靈臺冢了

一切還得從

原洧川八景之一的“靈冢夜雨”說起

(資料來自網絡,如有錯誤,望留言指正)

靈冢夜雨

原洧川縣八景之一的“靈冢夜雨”,“靈塚”指的是周靈王的墓冢。地處洧川城北15裡的柏崗寨。它的周圍西有古“園圃”獵場,東南有商湯王祈雨的“桑野”方圓數頃;西北聳立著高達20餘丈的崗阜,阜上有方圓四華里的高臺。臺上有陡峻廟宇,廟裡節日香火不斷。廟前有數百棵松柏,像座座青色綠塔,繁茂的桑田綠樹鬱鬱蔥蔥。在崗坡處有很多泉水,噴灑著雨花,向東看去,是大小有別的溪流,匯入到“桑野”水泊,這裡成為獨特的自然景觀。因此得名“百河泉”又名“百河臺”。人們用百河泉水釀造出美味可口的酒來。周靈王在此召集各路諸侯,集於圃田,遊於桑野。作為此地主人的鄭簡公就在臺上用百河泉水釀造的酒,宴請諸侯們,席間諸侯們稱百泉美酒可養身提神。從此,就成了“貢酒”。



靈王看此地確實優美怡人,靈氣十足,當場叮囑諸侯們,他百年以後,就葬在此處,後人稱為“靈冢”,就是靈王的墓。由於靈冢周圍,百河泉水潺潺,酒香數十里,又有松柏林木蔥鬱,夜間微風拂動柏樹間發出摩擦之聲,尤如沙沙雨聲,像似仙境一般,故有“靈冢夜雨”之說,因而列入洧川八景。

尉氏大馬鄉拍的,朋友都在傳

▲位於九女冢南側的奶奶廟

尉氏大馬鄉拍的,朋友都在傳

▲位於九女冢南側的奶奶廟

尉氏大馬鄉拍的,朋友都在傳

▲九女冢

九女冢,有些本地人說是九女墳

如今的九女冢也只是幾個隆起的土堆

在九女冢南側是奶奶廟

與廟內老者攀談得知

這個廟原先叫天仙廟(音譯)

後來改為奶奶廟,奶奶廟並不算小

是個三進的院子,只是略顯破舊

供奉雲霄、碧霄、瓊霄三位仙子

三位仙子是趙公明的師妹

當問到奶奶廟與廟後的九女冢有無關係時

老者也表示說不清…

後來我查閱了有關九女冢的資料

也並未提及奶奶廟

(以下資料來自尉氏縣誌)

九女冢漢墓群

位於尉氏縣西大馬鄉大馬村北約600米處。傳說古運糧河流經此地,有一擺渡老翁膝下有九女,個個聰明貌美,有一匪首欲強佔為妻,九女不從,捨命抗爭而亡。

鄉人憐之,築冢以示敬慕。墓群共有墓冢14座,“文化大革命(1966 -1976)”期間,部分被掘,現有8座尚保存完好。從墓穴結構看,均為磚砌多室墓,有主室、耳室、墓道和畫像石門等。其中一墓主室呈正方形,面積約16平方米,高約4米,室頂為四壁迭澀收攏而成,砌築規整。東壁砌有石拱券門洞,以通向耳室和墓道。1985年7月,被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尉氏大馬鄉拍的,朋友都在傳

▲位於大馬殿張村的靈仙廟

提起靈仙廟,十里八村幾乎無人不知

當問及靈仙廟起源時,老鄉告訴我

廟裡供奉的是周文王(姬昌)的三子

管叔鮮(姬鮮)

正月十六這裡有大廟會

前來趕會上香之人成群結隊,場面熱鬧非凡

平時初一、十五

廟院之內同樣香火鼎盛

男女信眾更是絡繹不絕

遺憾的是當天並未開門

未能進去廟內一看究竟

好在我把以前拍的照片扒了出來

也算是彌補了一點遺憾

尉氏大馬鄉拍的,朋友都在傳

▲大馬殿張村的靈仙廟(攝於2018年)

尉氏大馬鄉拍的,朋友都在傳

▲大馬殿張村的靈仙廟(攝於2018年)

尉氏大馬鄉拍的,朋友都在傳

▲大馬閆家水庫

聽朋友說,閆家水庫是開封最大的水庫

真的假的暫且不論

到了現場後才發現,閆家水庫真的不小

用一眼看不到邊來形容並不為過

尉氏大馬鄉拍的,朋友都在傳

▲大馬閆家水庫

路過的一位大媽告訴我

水庫已經十多年都沒什麼水了

現在都種成了莊稼

就連裡邊的樹,大的都有海碗口那麼粗了

尉氏大馬鄉拍的,朋友都在傳

▲大馬閆家水庫

(以下資料部分來自尉氏縣誌)

閆家水庫

大馬鄉地上地下水資源都較為豐富,但歷史上卻沒有水利設施.境內幾條河流屬季節性河流,旱不能澆,澇不能排,建國後全鄉人民大力開展水利建設,1958年在小黑河上建水庫一座(閆家水庫)。

閆家水庫位於大馬鄉馬莊閆家自然村北,淮河流域杜公河支流小黑河上。目前閆家水庫控制流域30平方公里,總庫容163萬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兼顧人畜飲水、水產養殖等綜合利用的小(1)型水庫。水庫設計灌溉面積5000畝,保護耕地面積4.2萬畝。

尉氏大馬鄉拍的,朋友都在傳

寫在最後

有吃有喝,無憂無慮的生活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願這份勤勞與質樸

指引著這片土地上的人們

走的更好、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